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格局。 ②规范规划、设计,严格建设程序是工程实施成败的直接因素。 根据行业工程建设设计的要求,我们组织业务技术人员,认真踏勘调查、设计至工程施工、完工,始终站在工程一线指导组织实施。 各工程点派驻一名技术员,专门负责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问题。 质检人员不定时、不定点地对工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严密组织机构,规范化的建设程序,加之工作人员 高度负责,必定使工程建设井然有序实施。 ③建立严格规范的工程资金管理制度,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凡是流域治理工程的所有资金,均实行报帐制,设立专门帐户,专人管理,工程建成一处兑现一处,并张榜公布,让群众监督。 ④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战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每项工程开工建设前,都要用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充发动广大受益村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去。 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工程建设创造条件。 (二)存在问题: 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大,范围广,全汉滨区有水土流失面积 km2,占总面积的 %,治理任务艰巨。 ②小流域治理工程投资大,占相当比例的自筹资金,我区属国家扶贫重点县,筹集资金难度大。 重点流失区的群众尚未脱贫,治理中只能投劳投工,以劳折资。 另外水保治理效益周期长,见效慢,对群众治理积极性有一定影响。 ③水保科技手段较落后,特别是先进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推广做得不够,缺乏科学的水土流失监测技术。 必须加强水保科研和技术推广,抓好监测站点建设。 3 项目任务和规模 .1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月河下游项目区地处安康市中部,属山区本次水保生态治理工程以坡面治理为主加强封育,配套小型水利工程,提高单 位亩产量;发展适宜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经济林果建设。 以环境保护、改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实行开发性治理,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产,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通过治理减水土流失,为丹江口水库提供优良水质,确保水库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2 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区农业人均基本农田 ,人均产粮 400kg 以上,人均纯收入 200 元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治理达 100%,土壤侵蚀量减少 70%以上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 100%,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 9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 有效控制。 .3 治理区的划分和小流域划分 项目区划分为余姐河、管家河、余家河殿沟自然小流域。 .4 治理措施布局发展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经济林果配套小型水利工程,提高单位亩产量;加强封育,内流失总面积 hm2,占土地总面积 %;其中轻度流失 hm2,占流失面积 %;中度流失面积 hm2, 占流失面积 %;强度流失面积 hm2, 占流失面积 %;极强度流失面积 hm2, 占流失面积 %。 平均侵蚀模数 T/km2??a,土壤侵蚀总量万 T/。 表 32 项目 余姐河小流域 月河下游项目区 地质地貌 地貌类型为秦岭南麓低山区 ,出露岩石有灰绿岩、片岩、片麻岩、紫红色砂岩、沙质粘土 地貌类型为秦岭南麓低山区 ,出露岩石有灰绿岩、片岩、片麻岩、黑灰色炭质石英岩、沙质粘土 属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年平气温 ℃,无霜期 250d,多年平均降雨量 850m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 1698h。 属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 ℃,无霜期 250d,多年平均降雨量 850m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 1698h。 黄棕壤、水稻土 黄棕壤、水稻土 次生林 ,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乔冠混交,主要树种有杉、松、椿、栎等,灌木有马桑、千斤矮,七里香、剌藤等。 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乔冠混交,主要树种有松、杉、椿、栎等,灌木有马桑、千斤矮、小橡子、七里香剌藤等。 水蚀,以面蚀沟蚀为主,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以中度、轻度流失为主,占总流失面积的 %。 属秦岭南麓低山水力侵蚀区。 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 %,侵蚀程度以中度、轻度为主,占总流失面积的 %。 人口密度 206 人 /km2,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又以粮食生产为主,农 民年人均纯收入1528 元,人均产粮 755kg。 农村人口密度 396 人 /km2,项目区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又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1820 元,人均产粮 424kg。 hm2,处于流域中游以上地带,这些地方植被覆盖率 60%,对这些地方只需加强保护,减少人为破坏,进行生态自然修复,就可以逐步恢复植被,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因此,对轻度流失山地,拟采取封禁治理的措施。 723hm2,强度以上流失面积 356hm2,中度流失地面植被覆盖率约在 30― 50%,虽然有一定的乔木,但立地条 件差,应通过人工造林、补植一定数量阔叶树种,改善林相结构,促进植被迅速恢复。 对流域下游右岸支沟,中度到强度水土流失,立地条件恶劣地带,采取高密度种植水保林,并辅以谷坊、拦沙坝等水保工程措施,以切断地表径流,改善植被生长条件,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地面平缓,土层较厚,交通方便,水源条件好,面积约 150hm2,适宜坡改梯和发展果园,并已发展桃李园15hm2,群众有种植果园的积极性和经验,拟在该地点坡改梯 25hm2,发展果园 120hm2,果树品种为桃、李、杏、梨、柑桔等。 果园整地采用水平阶,在坡改梯和新建果园中,修建生产路,灌溉沟渠等水保工程。 在流域出口右岸平缓地带,规划石坎梯地 20hm2,土坎梯地10hm2,经济林 70hm2。 经济林种为板栗、桑等采用坑穴整地。 在果园中布设沟渠、蓄水池、沉沙池等水保工程系统。 土地利用调整结果为:小流域内共有坡耕地 ,坡改粮梯 ,占坡耕地面积 %;退耕还经果林 190hm2,占坡耕地面积 36%;退耕还生态林 ,占坡耕地面积 %。 调整后生产用地由 hm2,下降为 hm2,比例由 %下降到 %;生态用地由 hm2,增加到 hm2,比例由 %提高到 %,生产用地 减少的 hm2,全部用于退耕还生态林。 余姐河小流域措施配置结果为:坡改梯 ,修复堰塘 13口,排灌渠道 3km,新建水窖 50 口,谷坊 6 处,拦沙坝 7 座,沉沙池 50 座,田间生产道路 4km,退耕还经济林 190 hm2,退耕还生态林 hm2,生态修复 hm2。 具体见表 3― 3。 表 31 项目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措施配置情况表 类型区 典型小流域 土地 面积 hm2 流失面积 hm2 综合治理面积 hm2 坡面整治 沟道防护 水土保持林草 坡改粮梯 hm2 坡改果梯 hm2 坡面水系工程 田间道路 km 谷坊 座 拦沙坝 座 水土保持林 hm2 退耕 还草 hm2 等高植物篱 km 石坎梯田 土坎梯田 石坎梯田 土坎梯田 蓄水池窖 口 排灌沟渠 km 沉沙凼 个 退耕还生态林 退耕还经济林 荒 山造生态林 余姐河 1904 20 0 0 50 3 50 4 6 7 190 0 0 0 表 32 项目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措施配置情况表 类型区 典型小流域 疏溪固堤( km) 治塘筑堰(口) 生 态 修 复 面 积 hm2 生态修复措施 治理程度 整治河堤 新建河堤 整治塘堰 新建塘堰 封育管护 能源替代 舍饲养畜畜棚 间 治理面积 hm2 占流失面积( %) 管护人员 人 疏林补植 封禁标牌 个 网围栏 km 省柴灶 个 沼气池 座 余姐河 0 0 10 4 2 2 50 30 14 1904 100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重点是对坡耕地改造,有水源的进行旱变水,水源不可靠的修建水平梯地。 灌溉条件差的地块规划成果。 在能源利用上,采取沼气池和节柴灶项目区共有土地面积 hm2,其中林地面积 hm2,耕地面积 hm2(耕地中坡地 hm2,占土地面积 %,占耕地面积 %),占土地面积 %;荒坡面积 hm2,占土地面积 2%。 水土流失面积 hm2,占土地面积 %。 荒山荒坡和现有进行封禁治理。 通过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达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hm2, hm2, hm2, hm2,hm2。 生态用地 , hm2, hm2。 居民及交通用地 hm2,占总面积的 6%。 项目区调整 后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典型小流域相比较,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都较接近,说明项目区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合理。 建设任务和规模 确定区内主要建设任务: hm2,退耕 hm2,荒山荒坡植树造林 hm2,生态修复 ,堰塘口,渠道 km,水窖口, km, km,建节柴灶个,沼气池个,牲畜饲舍间。 表 4 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表 项目区 综合治理面积 hm2 坡面整治 沟道防护 水土保持林草 坡改粮梯 hm2 坡改果梯 hm2 坡面水系工程 田间道路 km 谷坊 座 拦沙坝 座 水土保持林 hm2 保土耕作措施 hm2 等高植物篱 km 石坎梯田 土坎梯田 石坎梯田 土坎 梯田 蓄水池窖 口 排灌沟渠 km 沉沙凼 个 退耕还生态林 退耕还经济林 荒山造生态林 殿沟 55 1 55 2 2 3 140 余姐河 50 3 50 4 6 7 190 管家河 135 1 135 3 2 8 130 余家河 110 1 110 3 2 5 150 合计 350 6 350 12 12 23 610 表 4 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表(续) 项目区 疏溪固堤( km) 治塘筑堰(口) 生态修复面积 hm2 生态修复措施 治理程度 整治 河堤 新建河堤 整治塘堰 新建塘堰 封育管护 能源替代 舍饲养畜畜棚 间 治理 面积 hm2 占面积( %) 管护人员 人 疏林补植 封禁标牌 个 网围栏 km 省柴灶 个 沼气池 座 殿沟 4 535165 2 20 2040 100 余姐河 4 557143 2 2 50 30 14 1904 100 管家河 3 414512 3 20 8 6 2578 100 余家河 3 35414 3 30 2052 100 合计 14 1860951 10 2 120 38 20 8574 100 4 防治措施及布设 .1 综合治理措施 25176。 以下 三、四级的耕地,要求地块集中连片,土质较好,距离村庄、道路、河沟较近,修筑省工,耕作方便,能便于机耕。 本着因地制宜,土坎石坎结合的原则,有石料条件的地块修成石坎,无石料条件的修成土坎;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 (二)工程设计 梯地设计采用 10 年一遇 6 小时( )暴雨标准。 地面坡度 5176。 ~田面宽度 5~ 10m,坎高 .5- .5m。 ~ .4m,底宽 ~ m,石坎每米干砌石方 ~ .84 m3。 梯田设计见图及图。 每公顷开挖土石方量约- m3/ hm2。 土坎梯田采用植物护埂措施,选用 能够林粮间作的桑、茶等植物种类。 采用桑树护埂时,株距 1 m,每公顷栽植 1000― 1800 株。 采用茶树护埂时,株距 ,每公顷栽植 1800 株。 植物护埂见图 14。 (三)施工要求 ①梯田应与坡面水系工程、生产道路同时放线、同时施工,便于施工管理; ②清基干净,修成倒坡。 在施工时沿田坎开挖线,按所修田坎的高度和宽度,将山坡上的表层土壤堆集一起,然后开挖田面,最后将熟土返回,回填田面,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上翻式或下翻式; ③生土筑坎,层层压实。 在侧坡平台基面上用新挖出的生土筑坎,分层填筑压实,要求干密度在 1400kg/m3 以上,每层铺土厚度控制在15cm~20cm,然后夯实。 压实时要求同步进行,直至修到坎顶; ④在田坎初步成形后,应对边缘部位进行夯打,使其紧密稳定,然后按田坎设计坡度削坡成形,使其符合设计要求; ⑤石坎梯田田坎块(片)石选择质地坚硬岩石,口石选择石面与上下平面大致垂直,块厚大于 20cm,单块重量应大于 20kg,砌筑时平放,上下搭接错缝砌筑,并用小石块嵌紧; ⑥田面平整,熟土覆盖至少 30cm 厚。 (一)工程布置 坡面水系工程包括排灌沟渠、水窖、沉沙凼(池),布设在新修的梯地工程地块 内,与梯田、田间生产路相互配套,并以排灌沟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