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内容摘要:

控缓释肥料、抗旱肥、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等绿色环境友好型肥料,减少农用化学品使用。 目的是提高化肥使用技术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合理统一。 同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丰 富肥料品种,给生产化肥的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增强其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为化工企业建立农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拟推出的新产品: “控失”型 专用复合肥、抗旱 保水 复合肥 、 水稻专用缓释肥。 社会经济效益 工 程中心将围绕肥料产业发展发挥研发优势,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实现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走现代化、规模化绿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则。 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工业化步伐,推广扩大新型复合肥产品规模,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制造工艺,拓展肥料新领域。 培育发展化肥二次加工工业,争取成为国内新型复合肥和配方肥的重要研究生产基地。 ⑴ 提升科技水平,以信息化、科技化带动全行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化肥产业建设,通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及自主开发等措施,在科研 、生产、设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保持省内同行业技术领先优势,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充分发挥农化服务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向高技术、高效益方向发展。 15 ⑵ 融合优势, 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中国复合肥行业开始走向了“定制研发、定向生产、定向渠道、定点服务”的新时期,营销业态也面临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复合肥是不完全的产品,不仅要提供使用服务,同时又要与其它生产要素实行科学配套,满足农民的使用要求。 因此,摒弃传统的营销模式,实现现代营销手段的有效组合。 凭借着品牌的强大影响力、 强大网络和科技服务功能的支撑,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扩大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流程控制、营销管理、研究开发等方面信息化技术覆盖率,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 扩大总量,提升规模档次。 ⑶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进程 高效、安全、经济是肥料发展的总方向,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化肥工业要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以科技为先导,突出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领先优势,支援本省及周遍地区农业生产。 扶持复合肥产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高浓度复合肥、专用肥、缓 /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品种,提高测土配方能力,逐步实现综合作物和土地 之需生产复合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以科技领先、专业化程度高、服务一流的新形象提升市场空间。 ⑷ 提高产业外向度 引进产品开发新理念、新思路,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提升新型肥料工业规模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促使企业以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品结构和新的运行机制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 ⑸ 依靠产业政策,推动肥料产业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科企联动、服务终端,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最终实现手段。 但是,仅仅靠科研机构和化肥企业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政府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确立合作的主体,建立科学合作的机制和具体实现的路径,才能使肥料产业健康发展。 ①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原则,通过市场机制,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以规划为指导,统筹、协调、促进化肥工业快速发展。 依法完善各项管理。 根据产业特点,严格化学危险品管理和“三废”排放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创造绿色 GDP。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 16 作用,提倡行业服务,加强行业监督和行业自律,创造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行业氛围,促进化肥工业健康成长。 ② 根据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加大 Ramp。 D 资金投入比例,提高产业主体 —— 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依托省会城市 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地位,通过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建设高水平区域性研发机构,获得最有效和最切合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成果;并促进科技新成果产业化进程,以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的产业支撑点。 公司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投(融)资渠道,有效组合国资、外资、民资等优质资源,引入资金和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改造落后生产方式,提高以信息化技术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③ 化学工业通过集约化、基地化、规划化的园区经济发展模式,可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产业链和价值链结合更为紧密,达到环境友好 、物质循环和各资源要素的最优化利用,充分体现产业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由于环保和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农用化学品企业意识到,进入专业园区是实施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公司发展,拓展产业成长空间,实行企业搬迁改造,争取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④ 积极争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推进产业发展和产品提升档次、扩大规模;进行自主研发或引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新产品、新技术,并进一步实施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建设和运行环境保护项目,重点实施减少废弃物以及废弃物再生和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和项目建设;进行区域产品研发、营 销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注重行业高级研发和管理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强 团 队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生产工人的综合素质和专项技能,形成肥 料工业适用人才培育体系。 人员培训和对外开放服务 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以土壤、植物、微生物与环境科学为基础,围绕新型肥料研制、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调控、微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污染生态过程与生态毒理、土壤环境与生态修复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工作。 17 利用中心现有的技术与学科优势,培养拥护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爱国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心”建设近期的目标任务 本研究中心建设 具体 目标: 研发 3 种新型肥料,使其工业化,确立本研究中心在省内的领先地位。 2020 年,完成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抗旱保水复合肥”项目,形成 1 万吨 /年抗旱保水复合肥生产能力。 实现销售收入 2100 万元, 利润120 万元。 2020 年, 完成安徽省科技攻关计 划重大项目“ ‘ 控失 ’ 型专用复合肥的研制与产业化 ” 项目 , 形成 10 万吨 /年控失型专用复合肥生产能力。 实现销售收入 2 亿元, 利润 760 万元。 2020 年, 完成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开发的“水稻专用缓释肥料” 项目 ,形成 1 万吨 /年水稻专用缓释肥料生产能力。 实现销售收入 2400 万元, 利润86 万元。 拟建可供使用的实验室面积 100 平方米,中试车间面积 1200 平方米,添置分析检测仪器。 研究中心 将 新增销售收入 24500 万元,利润 966 万元。 18 (六 )“中心”的总体设计和布局 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之间的职责、分工 依托单位 负责新型肥料的中试、产业化生产及生产工艺调整与改进、产品销售。 合作单位作为新型肥料的技术支撑单位,为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检测提供技术 “中心”的基本结构、各单元的职责和关系 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研究开发部门、工程设计部门、农化服务中心、试生产部门、产品分析检测部门等。 如下图所示。 项目申报和产业化生产由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与项目技术支撑单位合作完成。 “中心”拟采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工程中心作为公司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公司加强资源中心构成 技术专家委员会 中心主任 新型肥料研制与开发、技术转让 研究开发部门 工程设计、技术服务 工程设计部门 配方研制、大田试验、土壤养分测定、生物抗病毒技术与服务 农化服务中心 新产品中试与加工生产 制造部门 财务管理 财务部门 技术档案管理等 综合办公室 19 共享、促进建设与发展、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因此不断加强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公司的领导下,实行主任负责制,主持工程中心全面工作,下设工程中心副主任一名,并成立技术委员会。 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审议工程中心的发展战略、研究开发计划,评价工程设计与试验方案,提供技术经济咨询和市场信息,审议工程中心年度工作等。 工程中心主任任期 5 年,采取“ 2+3”考 核管理模式,即工程中心主任受聘 2 年后,依托公司对工程中心业绩和工程中心主任进行考核。 拟定工程中心主任:谢中平; 拟定工程中心副主任: 孙锡林 、陈勇。 人员配备情况。 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学术带头人简介 中心 拟定 人员 56 人 : 其中, 高级工程师 8 人,中级 29 人,初级 19 人;硕士生 3 人。 管理人员 10 人。 学术带头人简介 谢中平,性别:女, 1963 年出生,无党派, 高级工程师, 现任公司总工程师。 毕业于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土学位。 技术专长 为 化学工程。 安徽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安徽省化工学会会员。 工作业绩 : 自 1983 年以来,一直在公司从事化学工程开发、设计、管理工作,主持 400 吨 /年N 辛烷基 2吡咯烷酮工艺技术,获 2020 年度合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研成果; 2020 年- 2020 年,主持间(对)苯二胺、间甲苯胺新工艺开发,其中间苯二胺生产新工艺获合肥市 2020 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研成果;主持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工艺开发,获合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20 年主持开发了“保护地专用肥 及施肥工程技术 ” 、 “水稻专用缓释 肥 料创制及产业化”等新型肥料 项目。 孙锡林,性别:男, 1962 年出生,党 员 , 高级工程师, 现任公司 副 总工程师。 毕业于 合肥工业大学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专业, 学土 学位。 技术专 20 长 为 化学工程。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大中氮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合肥市 11 届政协委员、合肥市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特大危险品事故应急救援专家、省安全生产组专家成员。 为合肥市首批“新型肥料产业化” 、“ 3820”产业英才。 工作业绩 : 从 1984 开始从事设计工作,先后完成公司 30 余项项设计和施工、安装项目,并且能很好的协调工艺、设备、土建、电仪等专业的配合工作。 主要项目有: 1 万吨 /年三聚磷酸钠新产品 ; 6 万吨 /年合 成氨配套工程 法脱硫改造 ; φ 800 合成系统改造 ; 4000t/a 三聚氰胺扩建 2万吨 /年三聚磷酸钠 项目; 10 万吨 /年复合肥 项目; 10 万 /年联碱扩建 ; 5000t/a三聚氰胺 项目; 7 万吨 /年三聚磷酸钠扩建 项目; “ 813”尿素工程的方案、编制、施工图设计修改、工程安装及试车等工作 ; 10 万吨 /年尿基复合肥项目 ; 新 35 吨锅炉及 6MW 汽轮发电机机组 ; 10 万吨 /年 BB 复合肥等。 2020年获全国氮肥协会(原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20 年省总工会授予“安徽省技术创新标兵”称号。 1 万吨 /年三聚磷酸钠新产品的设计 分获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空气煤气站工程设计获省第八届青工“五小”竞赛二等奖。 陈勇 , 性别:男, 1968 年出生,党员, 高级农艺师, 现任公司副总经理。 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土壤农化;后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MBA。 技术专长 为农业技术推广。 工作业绩 :自 1997 年以来,一直在公司组织“配方施肥与农化服务”的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参加研制“新型肥料与农化服务系统研究”项目,并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联合授予“全国农业科 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在《磷肥与复肥》 2020 年 15 卷 4期,发表了论文“试论配方施肥技术与化肥企业农化服务”;在《安徽农学通报》 1999 年中国土壤学会第 9 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中发表《开展农化服务,发展复混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一文。 21 (七 )“中心”组建计划进度 “中心”组建计划 年限 3 年,年度 组建 计划进展如下: 2020 年 6 月 ~ 2020 年 12 月 :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机理和配方筛选研究,建立肥效测试实验室; 2020 年 1 月 ~ 2020 年 12 月 :通过 试生产 确定生产工艺,优化生产工艺配方和条件,进行大田肥效试 验; 2020 年 1 月 ~ 2020 年 6 月 :进行中试生产,确定新型复合肥的配方和生产技术,制定 产品 生产工艺 标准 和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