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本栋资料-中外科学家内容摘要:

1、 萨本栋资料光世昌老师搜集整理 山西省昔阳县中学校一、生平简介萨本栋(字亚栋)(1902 1949) ,中国物理学家、电机工程学家、教育家。 1902 年 7月 24 日生于福建闽候。 萨本栋少年时,在福州求学,后入北京清华学堂,1921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选派留学。 1922 年赴美,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伍斯特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和物理学,1924 年获学士学位,1927 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28 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7 年任厦门大学校长。 1945 年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物理研究所所长。 抗战胜利后,致力于恢复和建设中央研究院。 1948 年末赴美就医,1949 年 1 月 31 2、日在旧金山逝世,终年 47 岁。 二、科学成就萨本栋的科学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用并矢方法解决电路的计算和分析问题;二是关于真空管的性质和效能问题。 尤其是第一个方面的研究,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很受重视。 1935 年访美,受聘为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在电机工程学系开设并矢电路分析讲座,而后用英文写成专著并矢电路分析 ,于 1939 年在美国出版。 1944 年再度访美,受聘为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访问教授,讲授交流电机学,并综合整理写成英文专著交流电机 ,于 1946 年在美国出版,为美国许多大学选为教本。 萨本栋的这些科研成果大都在国内完成。 此外,他还先后发表了 20 多 3、篇论文。 萨本栋是著名教育家,贡献甚大。 他讲授普通物理学和理论课程时,循循善诱,深受学生的爱戴。 为了使中国有自己的物理学教材,在清华大学他总结教学经验,编著了普通物理学和普通物理实验共 3 册,这是中国第一部用汉语正式出版的大学物理教材,使用了近 20 年之久,对国内物理教学很有影响,萨本栋任厦门大学校长期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他首先苦心筹划,迅速迁校福建长汀,然后倾注全力办好学校。 他励精图治,顶住干扰,排除阻力,使学校得到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树立起严谨和朴实的良好校风,成为当时孤立于祖国东南隅的唯一发展的知名大学。 他还亲自授课,担任过好几门专业课程的教学;重视基础学科,他带头讲授一年 4、级新生的微积分,并且于 1948 年整理出版了一部实用微积分。 萨本栋还在国内出版了交流电路和交流电机两本专著。 三、趣闻轶事1名门后裔萨本栋是元朝大诗人萨都刺的后裔,清末民初海军将领萨镇冰的族孙。 先祖系来自西域的色目人(少数民族,后被蒙古族同化)。 萨氏家族自宋代末年至民国时期,均有名人学者在朝为官。 元癸酉年间的进士萨仲礼,官至福建行中书省检校,全家由雁门(山西代县)迁至福州,子孙繁衍渐成望族。 2精心大作世界只有四十余人可予了解1928 年,萨本栋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普通物理学、电磁学、无线电物理学,指导理科研究所物理部研究生,并从事电路和无线电方面的科研工作。 他认真教学,自编教材 5、,数年间编写了普通物理学和普通物理学实验 ,先后于 1933 年和 1935 年出版。 这两部书是首次用中文正式出版的大学物理教材,书成便被各大学广泛选用,很快取代了以往的英文教科书,并获得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赞赏,于 1940 年被教育部正式颁定为大学教材,在国内流行达 20 余年之久。 我国当代科技界和物理学界名家不少人在年轻时都学习过此套教科书,至今谈起,犹感受益匪浅,可见其对我国大学物理教学影响之大。 1935 年 9 月,萨本栋应邀为美国俄亥俄大学的客座教授,在电机工程系讲学。 30 年代的美国理工学界自视甚高,东方人被美国聘为客座教授者,为数极少,特别是在当时我国科技教育落后、备受西方歧视 6、的情况下,萨本栋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的理工科客座教授,更为难得。 1936 年 8 月,他将讲授的应用并矢方法解决电路的计算和分析问题加以总结,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论文“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引起科技界的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 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即将它列为当年冬季会议(1937 年 1 月 25 日至 27日)的讨论课题。 会后,经评选,该文获得美国的“1937 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文章荣誉奖”。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同类问题的其他研究心得,并加以系统整理,用英文写成一本专著并矢电路分析(于 1939 年出版。 这是一本新理论杰作,是“ 数学、物理、电机三角地带” 7、的新著,其理论在电机工程研究中居于新开拓的前沿。 在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科学家能接受。 中央日报在题为“学府人物萨本栋”的署名文章中说:“其精心大作竟在至世界上只有四十余人可予了解”。 因此,该书一出版,立即被选入国际电工丛书,并获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第一次荣誉奖章。 由于萨本栋在电机工程学上的突出成就,他被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接纳为外籍会员。 3最年轻的大学校长1937 年 3 月,萨本栋从美国讲学归来,续任大学教授。 恰逢爱国华侨栋嘉庚先生因经营橡胶失败,资财亏蚀殆尽,遂将其所创办的厦门大学献给国家。 国民政府教育部经行政院批准,于 1937 年 7 月 1 日改私立厦门大学为国立,并于 7 月 6 日任命 8、萨本栋为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 于清华任教的 9 年间,萨本栋在研究电路、电机工程以及真空管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 他创造性地将并矢方法和数学中的复矢量应用于解决三相电路问题,先后撰写了 10 多篇水平很高的有关用并矢方法解决电路问题、各种真空管的性质和效能的论文,深得物理学界前辈的推崇,并由此被清华大学教授会推选为评议员,参与学术问题及重大校务的决策。 在电机工程学上造诣高深、成就卓越且在国内外电机工程界中颇负盛名的萨本栋,在接到厦大校长的任命时曾考虑再三。 他从事教学科研多年,原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以期取得大的成就。 但为了发扬陈嘉庚毁家兴学的伟大精神,为了把厦门大学办成著名的具有特色的高等学府,为 9、了家乡福建培育优秀人才,他毅然就任。 是年,他刚满 35 岁,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萨本栋接受任命的第二天,发生卢沟桥事变,他在全面抗战的炮火声中抵达厦门,于7 月 26 日正式上任。 9 月 3 日,日本帝国主义的炮弹和炸弹就落到了厦门市,厦门大学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翌日,学校暂迁到当时的公共租界鼓浪屿,借用英华中学及闽南职业学校的部分校舍上课,重要的图书、仪器、标本等也尽量先移到鼓浪屿。 10 月间,经与有关方面研究后,认为祖国东南半壁的高等教育仍需维持,便决定将厦大内迁到闽、粤、赣交界的山城长汀,是时福建交通极为不便,厦门到长汀又关山阻隔,而萨本栋却周密筹划,妥善安排,抓紧时机,指挥若定,在不 10、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将员生全部安全送达。 图书、仪器设备也赶在 1938 年厦门沦陷之前移出,大部运抵长汀,其余暂存鼓浪屿、漳州、龙岩等处。 这显示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 萨本栋任厦大校长期间成绩斐然,使厦大成为当时孤立于祖国东南隅的唯一发展的知名大学。 他亲自授课,担任过好几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他重视基础学科,带头讲授一年级的微积分,并于 1948 年整理出版了一部实用微积分。 4 “身先士卒” 不以原则作交易萨本栋不但在工作、教学上“身先士卒”,在廉洁奉公方面更堪称楷模。 1837 年,厦大刚改为国立时, “国、省库经费迄未领到”,教职员工资无法照发。 为克服困难,萨本栋发出布告,规定预支标准:“(一)校长 11、薪俸按三成五支领;(二)教授及高级职员薪俸在二百元以上者按六成支领;(三)副教授专任讲师助教及其他职员薪俸在一百零一元至二百元者按七成五支;在五十一元至一百元者按九成支领;在五十元以下者按全数支领。 ”其克已奉公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体教职员工。 萨本栋的夫人黄淑慎毕业于师范大学,是体育健将,标枪名手,虽然当时厦大很需要女生的体育指导员,但由于校部规定,领导人员或教授“不能安插自己的新属到学校里工作”,萨夫人只能当义务指导而不能当正式教师,没有领取薪俸及任何津贴。 尽管如此,她上体育课依然非常认真且十分关心女生的健康和生活,数年如一日。 萨本栋的堂弟萨师煊曾写道:“他在厦门大学当了七年校长,除初去时带了 12、一个亲戚当秘书外,没有再引用我们家里一个亲人。 在招生上,他也是坚持,不徇私情。 我们家中有几个堂弟妹多次报考厦门大学,因分数不够,照样未被录取。 ”萨本栋日常生活则“饮食简易,衣着俭朴,经常身穿布质中山装,脚着双钱牌球鞋在校内奔忙,新来的同学往往以为是校内工友”。 由于萨本栋严于律己,为政清廉,他才敢也才能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当时驻长汀的国民党某军军长亲自登门找他,要求让其儿子免试入学,萨本栋严词拒绝,说“欢迎你的儿子通过考试录取后来厦大学习”。 国民党海军某地司令也曾写信给他,以其儿子能录取入学为条件,愿将所属造船厂的机械设备送给厦大,萨本栋指着这位“慷概”将军的信对学校其他领导和教师们说:“难道 13、我们可以拿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交易吗。 ”5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书本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1944 年 6 月,萨本栋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再度赴美讲学。 萨本栋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密执安大学、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处作了多次报告,其中关于交流电机不问题的讲授最具特色。 他首先提出了用标幺值系统来分析交流电机,引起工程学界的高度重视;然后他根据原先在厦大讲授凉交流电机学所积累的资料,再加上在斯坦福大学授课的新材料,用英文撰写成专著凉电机基础(of 提出许多新的论点和论据,言前人之所未言。 该书于 1946 年在美国出版,受到英、美各国科学界的极高评价,被誉为物理学、电机学巨著,立即被加利福尼亚 14、大学、肯塔基理工学院等几十所院校采用为教本,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书本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 1945 年 5 月,萨本栋在完成美国讲学任务后,转赴英国,进行短期讲学,受到英国科技界的热烈欢迎。 1945 年萨本栋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物理研究所所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致力于恢复和建设中央研究院。 自 1932 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起,他担任过学会的会计、秘书和副理事长等职,并对统一物理学名词译名有很多工作。 萨本栋的著作有 30 多种,其中论文有 20 多篇。 6积劳成疾,不幸早逝,身后损献遗体萨本栋全力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积劳成疾,虽长期患有胃病仍顽强工作。 到了 1948年底,他的病情恶化,赶 15、赴美国治疗,就医于旧金山加州大学医院,住进老君拿晃纳疗养院内之癌症病房。 在他临终前还滔滔不绝地对医生述说着他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设想,其报效祖国的心情感人至深。 他还在病房内立下遗嘱, “死后将尸体检验,如要研究胃癌、关节炎及其他所有症状,可将身体上的器官及组织,尽照所需份量取出。 ”其献身精神确实可嘉。 1949 年 1 月 31 日萨本栋逝世于美国加州医院内,是时,他还不满 47 岁,遗下的两个儿子萨支汉、萨支唐现在分别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对于他的骨灰的处理,在他的遗嘱中记着:“如下分发之:(甲)献给北平国立清华大学,如其不可,则(乙)献给国立厦门大学,再不行,就(丙)送给南京中央研究院;(丁)以上三处如果都愿意接受,则可将骨灰分三份。 ”后来,由于厦门大学方面的强烈要求,经其夫人同意,将萨本栋骨灰全部安葬在厦大校园内,以垂永久纪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