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临照资料-中外科学家内容摘要:

1、钱临照资料光世昌老师搜集整理 山西省昔阳县中学校一、生平简介钱临照 1906 年 8 月 28 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 因受其父亲办学的直接影响,从小就非常重视教育事业。 又因读高小时受国学大师钱穆的熏陶,除学自然科学外,还喜读历史。 钱临照的弟弟钱令希是我国著名力学家。 钱临照 1929 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19301931 任东北大学物理系助教。 19311934 在北平研究院物理所任助理员;在此期间,他在所长严济慈的领导下研究石英的压电及其振荡现象;他还做了压力对感光材料的影响的研究。 19341937 就读于伦敦大学研究生院。 “七七”事变骤发,他回国后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 2、和国成立后,钱临照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在应用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8 年起,他致力于中国科技大学的建设,任教授;19781984 兼任副校长,并坚持指导研究生工作。 1981 年创办了该校的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1955 年钱临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19441983 任物理学报编辑委员、副主编和主编。 19801983 任中国科学史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19801982年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现为名誉理事长。 钱临照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二、科学成就1在固体物理研究方面30 年代中期他即致力于晶体范性的研究,他首先发现体心立方结构的钠、钾单晶 3、体中的 X 射线星芒现象是滑移面的转动,并从实验得出低熔点钠、钾及高熔点钼的滑移规律。 钱临照及其合作者提出温度是影响体心立方晶体滑移面选取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得到实验证实。 1939 年,在中国首次公开介绍“晶体的范性与位错理论”19491960 年,钱临照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金属单晶的范性研究。 他与何寿安、刘民治合作于 1956 年完成锡单晶的微蠕变和铝单晶表面上刻纹所导致的滑移特征两项工作,还首次使用当时国内仅有的两台进口电子显微镜观察铝单晶的滑移带的精细结构。 同时,钱临照还和苏联专家 华西列夫(杨大宇合作,进行预形变对铝单晶范性的研究。 2在光学研究方面1934 年,他用格林德 4、华曼干涉仪研究光谱精细结构他使用格林 45 度半透明反射镜与全反射镜之前插入一枚三棱镜,当有两条相邻的谱线入射到干涉仪时,适当转动棱镜就可以得到两组干涉纹交织而成的干涉条纹,亦称水纹图形。 他观察汞灯与钠灯的黄色谱线,获得各自双线的机械干涉条纹。 通过理论计算,求出构成谱线的双线波长各自倒数之差。 两波长之差大时,则用色散较低和折射角小的棱镜。 反之,两波长差小时,则用色散较大和折射角亦大的棱镜。 这种用格林时为首创。 研究玻璃表面,证明玻璃表面微裂缝的存在,他还促进并推动我国电子显微镜学科的发展。 3弘扬中华优秀科学文化方面钱临照写了“释墨经中之光学、力学诸条”,此文仅校释墨经中的光学 8 条与力学5 条 5、,以揭示中国在先秦时代的科学知识,全文载于 1940 年北平研究院出版北平研究院李石曾先生六十岁寿辰纪念论文集。 50 年代初期,为弘扬祖国古代科技成就, 科学通报和物理通报约请钱临照以白话文介绍墨经中有关物理学的内容。 从此,国内研究墨经的文章风起云涌。 1943 年李约瑟博士自英来华,在黑龙潭与钱临照相见,李约瑟博士有志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两人相谈甚欢,当钱临照告以墨经中有先秦时代科技资料时,李约瑟博士惊叹不止,两人遂成文字之交。 钱临照十分尊重李约瑟博士致力于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1990 年底,年过 84 岁的钱临照还专程赴上海主持“弘扬中华优秀科学文化暨庆贺李约瑟博士九十寿辰”的学术讨论会。 6、三、趣闻轶事1无限崇敬周总理钱临照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安放着周恩来总理的画像,时时以周恩来总理终身鞠躬尽瘁为人民与师生们共勉。 1976 年元月恩来总理逝世,举国震悼,当他得知“四人帮”压制群众悼念活动时,年已古稀的钱临照不顾个人安危,直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生自发组织的追悼大会,登台发表悼词,追思周恩来总理对知识分子的爱护与关怀,对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期望,还以万分崇敬的心情追述周恩来总理毕生大公无私的美德。 会后,众多好心人告诉他, “四人帮”的爪牙已注意到他的发言,劝他赶快回北京家中暂避。 2与李四光的学术交往1950 年李四光先生自国外归来,向钱临照出示过一块弯曲石砾。 李四光先生为此奇异石砾,曾于 7、1946 年撰文载英国自然杂志。 李四光先生认为,此石砾在地球内部受高温高压,致使石砾弯曲,由其表面呈现纹理可观,遂与钱临照讨论此事能否在实验室中加以验证。 因做此实验需用极高的温度与压力,非目前实验条件所能达到而未果。 1964 年,李四光先生在北京紫竹院附近建立地质力学研究所,聘钱临照为该所兼职研究员。 当时,地质力学研究所正在进行岩石在高压下表面产生电荷的实验,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新现象。 钱临照想到 30 年代自己做过水晶圆柱体受扭力的实验,发现水晶在应力下产生体电荷的现象,但现在的样品并非水晶体,而是含有石英的花岗石。 正拟进一步试验时,适逢广东省发生地震,研究所人员纷纷南下,实验被迫中断。 不久, 8、 “文化大革命”开始,试验中止。 钱临照认为这个工作可能发展成为地震的预测手段。 到了 80 年代,钱临照又将自己对上述试验的设想告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学系的老师:“因地球内部发生变异,岩石受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即发生地震,而应力先使岩石产生电荷,测量岩石内部的电荷,或许可作为地震预报的手段。 岩石受压力破碎时发光,早在 17世纪国外文献中已有研究,但在压力下产生电荷鲜为人知,此现象在理论上值得探讨。 ”1987 年,地学系的老师们通过实验,证实了应力使岩石破裂时产生电子。 这成为一项对预测地震极有希望的工作了。 3 “月是故乡明”钱临照孜孜不倦地培养年轻一代,他喜欢同年轻的教师和学生们促膝谈心,热情而 9、耐心地指导他们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 勉励出国师生要有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林的决心和勇气,并赠与盖上“月是故乡明”的印章书法,希望他们早日学成回来报效社会主义祖国。 4深受学生欢迎钱临照认为讲授物理学须从实验开始,要培养学生具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的洞察能力。 例如,他在讲解迈克耳孙干涉仪时,先向学生们介绍分光板的制作和使用,然后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再从中引出结论。 他特别强调物理演示实验的合理使用,他亲临物理实验表演室,从选题、制作到演示都给予具体指导。 在他的指导下,大家不仅开辟物理实验表演室,还创作出力、电、磁、光等演示实验达百余种,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他在课堂上讲授转动惯量时,就曾亲自坐上旋转凳作演示,大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给在场的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他很重视物理实验课,要求尽量给学生创造手脑并用的实验条件,反对让学生做扳旋钮、按开关等机械式的实验。 他还带领师生们在校内创建了固体微结构研究室、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和高压实验室等。 钱临照讲大课时声音宏亮,思路清晰,引人入胜,力求直观具体。 教学 60 余年,始终精力充沛,对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忠贞不移,至老弥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