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万吨润滑油及1万吨燃料油生产线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克 /公斤,速效磷 11 毫克 /公斤,速效钾 150 毫克 /公斤。 生物: 生物资源丰富 , 品种繁多。 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红芋为主 , 兼有高粱、玉米、水稻等。 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芝麻为主。 畜禽品种有牛、驴、骡、马、猪、羊、兔、鸡、鸭、鹅等。 天然水域中的鱼类资源 , 约有30 余种。 地质: 为第四纪地层,主要发育自上太古界五河群、新老界第三系。 基底构造属华北凹陷南缘,工程地质土质为粘土、亚粘土、亚沙土及部分淤泥加人工填土,容许承载力为 160 至 260kpa。 地震烈度按 7 度设防。 三 、交通 条件 阜阳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大京九铁路穿越 2 县 3 区,与漯阜、濉阜、淮阜、商阜四条铁路在阜境内构成 “ 米 ” 字型布局。 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铁路枢纽,自动化程度居亚洲之首。 东连京沪高速公路,西接京珠(海)高速公路的界阜蚌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正在建设。 境内淮河、颍河、泉河、茨淮新河等6条通航水道可入长江、东海,是中原通往华东的水运要塞。 4C 级阜阳民航机场可起降波音 73麦道 82 15 飞机。 1998 年通航以来,已开通北京、广州、合肥、黄山等航线。 四、环境与城市配套 阜阳市是周围 5000 万人口区域的经济和商业中心,位于上海经济区过渡地带,是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大电厂、大机场、大煤田、大商品粮基地等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阜阳必将成为这一带的投资热点城市,其客流量将逐年加大,从而使阜阳逐步向大都市迈进。 项目选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五、电讯设施 项目区已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乡镇也实现了程控联网,Inter 宽带网的实现和普及,为该项目的信息交流、传递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六、场址选择 选择原则 场址选择应要考虑以下几点: ( 1) 节约用地,也占耕 地。 建设用地因地制宜,优先考虑利用荒地和空地,尽可能不占或 少 占耕地,并力求节约用地。 ( 2) 减少拆迁移民。 工程选址、选线应着眼于少拆迁,少移民,尽可能不靠近、不穿越人品密集的城镇或居民区。 ( 3) 有利于厂区合理布置和安全运行。 ( 4)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应有利于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场址所在地点 该项目建设位于 ( 105 国道东、白庙北)。 第 四 章 建设规模及 技术 设 计 方案 一、建设规模 项目建成后, 年产 润滑油 1 万 吨、 燃料油 1 万吨 ,建设内容包括: ( 1)项目总建筑面积 6800 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 3000 平方米,仓 16 库 2500 平方米,动力车间 500 平方米以及办公、职工宿舍 800 平方米; ( 2) 购置 润滑油及燃料油 加工整套生产设备 ; ( 3) 配套电器系统、给排水消防系统、环卫设施、道路、绿化和变配电等 辅助 设施。 二、 生产工艺 (一)工艺流程简述 工艺流程 原 料 油 循 环 釜反 应 釜过 滤 机成 品 油 冷 却沉 淀 釜助 剂白 土 白 土 废 渣渣 油蒸 汽加 热 注:本工艺流程均适用于润滑油及燃料油生产,不同之处为:在生产燃料油时,无需加入助剂,因此经过过滤以后就可得到燃料油产品;循环釜控制温度及时间:润滑油生产为 4070℃ , 1 小时,燃料油生产为 50℃ ,40 分钟。 主要生产工艺简介 ① 沉淀:原料油加入沉淀釜中进行初级处理,去除其中的油渣 ; ② 加热去色:通过锅炉蒸汽隔套加热,加入白土的目的是为了去掉原料油中的杂色 ; ③ 过滤:去除加入的白土 ; ④ 反应:使基础油与加入的助剂混合均匀,加入增粘剂目的是增加产品的 粘性,加入降凝剂目的是降低产品的凝固点; ⑤ 冷却:降低产品温度以便贮存,采用循环冷却水隔套冷却; ⑥ 贮存:产品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贮罐中; 17 ⑦ 罐装与封口:产品经半自动罐装机罐装入桶,然后封口出厂。 三 、设备方案 主要设备选型原则 ( 1)主要设备选型的原则 应与选择的项目建设规 模、产品方案和工艺技术方案相适应,满足项目的要求,可获得最大效益。 ( 2)适应产品品种和质量的要求。 ( 3)提高连续化、大型化程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 4)降低原材料、水、电、汽单耗,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 5)强调设备的可靠性、成熟性,保证生产和质量稳定。 不允许将不成熟或未经生产考验的设备用于建设方案设计。 ( 6)符合政府或专门机构发布的技术标准要求。 ( 7)在满足机械功能和生产过程的条件下,力求经济合理(含用料、制造、操作和维护保养)。 尽可能立足于国内。 ( 8)主要设备及 辅助设备之间相互配套。 设备方案 具体设备名称、数量、单价及总投入资金如下:(单位:万元) 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价 金额 过滤机( 40M2) 台 1 8 8 反应釜( 6M2) 台 3 反应釜( 10M2) 台 6 半自动灌装机 台 2 锅炉 台 1 20 20 贮罐( 100M3) 台 4 10 40 合计 四 、产品方案 本项目建成后, 可年产润滑油及燃料油各 1 万吨。 18 第 五 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 辅助工程 一、总图布置 (一)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原则 ( 1)要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保证生产作业线连续、短捷、方便。 要使厂内外运输配合协调,避免往返运输和作业线交叉,避免人流货流交叉。 ( 2)要考虑合理的功能分区,保证有良好的生产联系和工作环境,各种动力设施要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缩短管线,节约能源。 ( 3)要结合场地地形、地质、地貌等条件,因地制宜并尽可能做到紧凑布置,节约用地。 ( 4)建(构)筑物的布置应符合防火、卫生规范及各种安全规定和要求,满足地上、地下工程管线的敷设、绿化布置以及施工的要求。 ( 5)要注意厂容,应与城市 或区域总体规划相协调, 体现现代化企业的形象,并 注意并减少污染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6)有利管理、方便生活,要为生产管理和职工劳动创造方便良好条件。 ( 7)要考虑工厂发展要求,使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近期建设要集中,避免过多过早占用土地。 总平面布置的技术要求 厂区总平面布置与工厂的规模、生产发展、管理体制厂区自然条件、地区协作条件、运输方式、安全、卫生、环保等技术条件与要求有直接关系,除应遵循上述布置原则外,还须考虑以下的主要技术要求。 ( 1)生产要求。 工厂总平面布置必须道德满足生产工艺及物料流程的要求,要充分了解生产工艺要求,做到流程合理,负荷集中,运输通畅。 流程合理是指根据工厂组成,正确合理地布置各主要生产车间的相互关系,保证工艺流程连续通顺,避免迂回曲折,使原料及成品的运输线路简 短 快 捷 ,确保畅通。 负荷集中是指水、电、 煤 等公用工程耗量大的车间和单位,尽可能集中布置,形成负荷中心,同时将动力供应设施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减少 19 各种工程管线,节约能源。 流程合理和负荷集中表现在运输方面也必然是短捷通畅 的,对交通运输进行合理的组织,避免倒运、减少交叉。 运输线布置的通畅,表现在生产流程线的布置上也必然是 合理的。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工厂总平面布置实际上是对运输线的布置。 ( 2)安全要求。 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同时,还必须采取适宜的布置手段满足防火、防爆、卫生、环保、防地质病害等安全要求。 ( 3)发展要求。 工厂总平面布置应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 工厂的发展要求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明确的远期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是预计工厂投产后由于工艺流程的革新改造、市场需求变化带来产品产量和品种的增加、以及综合利用的提高等而引 起的 工厂扩建和发展。 总平面布置应该对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予以充分估计,合理留有发展用地, 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 发展的关系。 ( 4)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布置要求。 湿陷性黄土具有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产生附加下沉的特点,从而 可能 给建(构)筑物带来湿陷事故。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厂时,总平面布置 时 应充分考虑其特点。 ( 5)节约用地的措施。 工厂总平面布置要在既定的场址位置,在满足生产要求、安全要求、发展要求、保护环境等条件下,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 (二)竖向布置 竖向布置的任务 厂区竖向布置主要是根据工厂的生产工艺要求、运输要求、场地排水要求以及厂区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确定建设场地上的高程(标高) 关系,合理组织场地排水。 具体工作包括: ( 1)根据自然条件选择、确定厂区竖向布置的系统和方式 ( 2)确定建(构)筑物、露天堆场、铁路、道路、广场、绿地及排水构筑物等标高,并为厂区内外运输创造良好的条件。 ( 3)确定场地平整方案,力求土石方工程量最小,并使厂区填挖方量接近平衡。 ( 4)确定场地排水方式,计算雨水流量和管沟断面,保证厂区雨水 20 顺利排除。 ( 5)确定必须建立的人工构筑物(护坡、挡土墙)。 竖向布置系统与方式 ( 1)竖向布置系统。 竖向布置系统基本可分为平坡式系统和台阶式系统 等 两类。 平坡式系统的特点 是厂区场地各主要整平面连接处的坡度与标高都是平缓的连接;台阶式系统的特点是在厂区场地各主要整平面的连接处有陡坡、高差大。 可以根据自然地形坡度的大小和场地宽度等因素选用。 ( 2)竖向布置的方式。 竖向布置的方式可分为连续式、重点式和混合式三种。 设计标高的确定。 确定竖向布置标高应遵循以下原则: ( 1)保证土方工程量最小,并尽量使填挖量达到或接近平衡。 ( 2)保证企业不受洪水淹没。 当企业设在江河湖岸附近时,应使 建(构)筑物 地坪 标高高于最高洪水位 米。 ( 3)保证车间之间交通运输方便,车间标高的确定还应与厂 内道路、排水设施等连接点的标高相呼应。 ( 4)有利降低建筑造价。 当场地的地下水位较高时,在这样的地段布置车间,则车间的地坪标高应尽可能提高,以免地下室或设备基础的防水工程造价增加和引起施工困难。 根据本项目特点, 生产车间的室内外高差定为 米,从节约土方和利于防洪角度 考虑,考虑到地下管线、路基基槽和结构基础的出土量,室内 地坪标高 应 超过室外道路标高。 二、工厂运输 厂区运输设计的要求: ( 1)尽量使厂内、外 的 运输与车间内部运输密切结合,统一考虑,把工厂内部从原材料输入、 产品外运以及车间与车间、车间与仓库 、车间内部各工序之间的物料流 动 都作为整体系统,进行物流系统设计,使全厂物料运输形成有机整体。 ( 2)工厂所需大宗原材料、燃料等,宜从厂外直接运至车间或料库, 21 以减少倒运和损失。 ( 3)厂内运输系统的设计,要注意物料支承状态的选择,尽量做到物料不落地,使之有利于搬运。 ( 4)运输线路的布置,应尽量减少货流与人流相交叉,以保证运输的安全。 ( 5)运输、 装运 设备的选用,宜考虑品种、型号单纯,便于维修,尽可能采用利用重力的装卸设备,以满足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道路布置要求: ( 1)道路布置应满足工厂生产(包 括安装、检修)、运输和消防的要求,使厂内外货物运输顺畅、行人方便,合理分散物流和人流,尽量避免或减少与铁路的交叉,使主要人流、物流路线短捷,运输安全,工程量小。 ( 2)道路布置应与工厂的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铁路、管线、绿化、美化等布置相协调。 ( 3)道路应尽可能与主要建筑物平行布置。 一般采用正交和环形式布置,对于运输量少的地区或边缘地带可采用尽头式道路。 当采用尽头式布置时,应在道路尽头处设置回车场。 ( 4)道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的选用,应根据工厂规模、企业类型、道路类别、使用要求、交通量等综合考虑确定。 ( 5)厂区道路当人流集中,采用混合交通会影响行人安全时,应设置人行道。 人行道一般应结合人流路线和厂区道路统一考虑进行布置,尽量使人行方便。 三、公用工程 给排水工程 ( 1) 给水工程 水质要求:生产、生活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479— 85卫生要求;车间内的循环补给水质应符合循环水水质标准;生产应用去离子水,选用国内较先进的反渗透加混合离子交换柱系统制备,配以过滤装置,即可满足生产的需要。 给水方案: 生活用水、冷却水采用自来水,由阜阳市给水管网提供。 22 ( 2) 排水工程 本项目排水主要来自于生产 废水、检测中心实验室废水、生活废水,以及循环冷却水排水,道路绿化浇洒水等。 排水系统按“清污分流”的原则实施,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用于厂区绿化。 厂区雨水排水组织。 厂区整平坡度一般应不小于 5‰ ,困难地段不宜小于 3‰ ;最大坡度也不宜超过 6‰ ,以便厂区的雨水能顺利的汇集到某一集水口或明沟,排至厂处。 排放方式和管材:厂区内的排水管网采用环状结构,经污水处理设施后排入污水管网。 室内排水管采用 UPVC 排水管,承插胶粘接口;室外采用混凝土预应力管,水泥沙浆接口。 供电工程 本项目用电负荷等级为三级,供电电压 10KVA,变电压为 380/220 伏。 电源来自厂区外供电网, 10k。年产1万吨润滑油及1万吨燃料油生产线可行性研究报告
相关推荐
教育合格等称号 1 交通条件 新和县交通十分便利 314 国道穿城而过南疆铁路横贯县境总投资 3000万元的库车县飞机场离新和 40公里民航直达乌鲁木齐市内交通方便形成以城区中心辐射乡镇延伸 村庄拓展周边的道路客货运输网络接南疆与北疆的国道 217 线即第二条沙漠公里即将开通新和县城是其必经之路所以本项目的建设有着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 2 通讯条件
化以及汽车消费政策的日益变革和进步。 从生产角度看,我国汽车发展速度惊人。 1992 年我国汽车产量突破 100 万辆大关,2020 年突破 200 万辆,2020 年可望突破 300 万辆。 我国实现汽车产量 100 万辆奋斗近 40 年,实现 200 万辆年产量奋斗了 8 年时间,而突破 300 万辆只用了 2 年时间。 300 万辆的年产量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第六汽车生产大国。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单位制 .超重和失重 .实验:验证牛顿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综合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单位制 .超重和失重 .实验:验证牛顿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综合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2014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1. 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就是惯性B物体运动遵循牛顿第一定律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液体、气体的性质 .内能 热力学定律 .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热学综合 .分子动理论 .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内能 热力学定律 .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热学综合 .分子动理论(2014江苏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1. 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的水珠,这一物理过程中,水分子间的( )A引力消失,斥力增大 B斥力消失
1、麦克斯韦资料光世昌老师搜集整理 山西省昔阳县中学校一、生平简介麦克斯韦(8311879) 英国物理学家,1831 年 6 月 13 日生于英国爱丁堡的一个地主家庭,8 岁时,母亲去世,在父亲的诱导下学习科学,16 岁时进入爱丁堡大学,1850 年转入剑桥大学研习数学,1854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三一学院数学系,并留校任职。 1856 年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学院任自然哲学教授。 1860
1、洛伦兹资料光世昌老师搜集整理 山西省昔阳县中学校一、生平简介洛伦兹,HA(8531928),荷兰物理学家,1853 年 7 月18 日生于阿纳姆,并在该地上小学和中学,成绩优异,少年时就对物理学感兴趣,同时还广泛地阅读历史和小说,并且熟练地掌握多门外语。 他虽然生长在基督教的环境里,但却是一个自由思想家。 1870 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 1875 年获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