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内容摘要:

,周边社区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 土地资源的权属 保护区总土地面积 6600hm2, 全部为国有土地, 权属 明确,边界清楚。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保护区总面积 6600hm2,其中有林地 310hm2,水域 5910hm2,滩地 380hm2。 地方经济 保护区东北紧邻现代 化 城区,西南部是传统的农业区,人均耕地,产业以种植业为主, 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水稻。 另外,部分群众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林业、第三产业的生产增加收入,周边经济相对 发达 ,国民经济总产值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 ,林业产值。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2315 元。 社区发展 周边社区中小学 毕业率、合格率和初中教育普及率达到国家标准。 文盲率仅为 %,主要是 50岁以上的老人;乡镇有中心医院,村有卫生所和医疗室,基本实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标准,能够满足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乡镇办有敬老院,可以收留一些孤寡老人,少部分村民参加了民政养老 保险和医疗保险。 . .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组织保障 得力 保护区建立后,平顶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 批准建 立了 平顶山 市 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 管理中心 ,正科 级单位, 编制 15 人,工作人员10 人, 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自然保护区所辖的 3个县(市、区) 也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编制 全部为全供事业单位,隶属林业部门领导, 管理机构的成立 为白龟山湿地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地方政府重视 河 南省和平顶山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 管理工作,为加强平顶山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 区 保护,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通知》。 2020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河南白龟山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同年,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政府也将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工作 列入 “平顶山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 ”,在未来的三年进行重点建设。 已具备的基础条件 由于保护区成立不久,管理机构和保护设施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但由于保护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项目区内的交通、通讯条件比较优越 ,无线网络覆盖整个项目区。 另外,平顶山市林业局 、 湿地保护 区 管理 中心 与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单位有着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可以为项目提供 较强 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0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问题 有关部门虽然对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做了大量的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 1)保护区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保护区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保护经费。 基础条件差,缺乏通讯设备及必要的巡护车辆等,影响了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 2)区内生产经营活动与开展资源保护存在一定矛盾 保护区土地权属虽然全部属于国有,但是周边乡镇群众一直在滩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如何协调好其与保护区的关系是目前开展工作的一个问题。 开展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协调发展将成为保护区保护管理难点之一。 ( 3)保护和执法力量不足 由于保护区管辖范围大,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与 3 个县( 市 ) 、区、 7 个乡 ( 镇 ) 、 28 个行政村相邻。 区内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十分频繁,加上基层保护站点尚未建设,正常的保护区巡护管理还不能如期开展。 ( 4) 缺乏 保护区 本底 资源 数据 保护区还没有全面系统地 进行动 植 物资源、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本底调查工作,缺乏动 植 物资源、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本底数据,对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受威胁状态和濒危程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制约了对一些重要物种的种 群动态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使保护管理工作依据不足,难以深入 开展。 . . 实施对策 ( 1) 完成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保护网络。 建设保护管理站、管理点和检查哨卡,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 同时,为了便于巡护、管理、防火、保护和宣传,建立 瞭 望塔、界桩、标牌和围栏等保护及其附属设施。 ( 2) 建立科研机构和生态监测体系。 在生物 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 监测 等方面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生态监测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 3) 利用现存的资源条件,通过退耕还滩、生境改善、芦苇种植、湿地补水等措施进行湿地的恢复。 对滩区内的耕地分两种情况不同对待:无证私自乱开发利 用 自然保护区 湿地的,坚决予以收回;对于因历史原因在滩区内使用土地的 ,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对农户进行合理补偿,逐步将滩地收回。 ( 4) 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利用保护区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普和法制教育,使人们认识湿地,保护湿地。 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2 第 4 章 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目标 ( 1) 通过 保护措施 的实施 ,保护 项目 区内典型、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相应的物种基因库。 ( 2)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湿地的恢复与管理创造便利的交通、管理和科研条件, 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 3) 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在与相关科研单位密切合作下,就湿地保护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为正确 保护和合理开发 利用 自 然资源 奠定基础。 ( 4)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湿地保护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参与湿地保护。 指导思想与原则 指导思想 湿地 自然保护区 是保护、利用自然资 源及其生态系统的战略基地之一,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是保证生物资源的持续开发,保存遗传多样性、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 湿地保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 ”的总方针。 落实《全国温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 2020- 2020 年 ) 》等有关要求,根据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类型 ,资源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以保护、改善和恢复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基本功能. . 为 重点,按计划、有重点、分步开展各项基本建设。 并以严格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在保护好现有湿地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条件,对一些重点湿地进行恢复。 通过多种保 护和恢复措施,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 生态环境和景观特征,初步扭转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的局面,对改善周围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建设原则 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的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项目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 1) 遵循国家和地方 与湿地有关的规定,符合国家现有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政策。 ( 2) 坚持保护第一原则。 坚持以保护自然为主,遵循自然规律; ( 3) 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 完整性,保护优先,抢救性保护与湿地恢复相结合,充分发挥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导,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 4)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充分考虑白龟山 保护区 湿地不同地段的特点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主攻方向,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需建设。 ( 5) 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原则。 ( 6) 坚持建设方案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以科技为先导,充分吸收国际湿地保护、恢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国内外生态建设新技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4 术在湿地保护恢复中的应用。 技术思路 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计划制定必须合理可行。 白龟山 湿地保护工程的技术思路主要按照如下程序进行。 首先明确项目的保护与恢复目标、恢复的湿地功能应达到的标准;其次是要调查清楚计划恢复区的基本特点,如环境及扰动要素影响的基本特性等;第三是满足恢复目标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方法;第四是时间安排和资金预算、筹措; 最后是恢复项目的长期监测和管理。 为了实现保护白龟山 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构建良性的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总目标,本工程建设先从保护入手,首先完成保护区边界的确标立界,设置标牌,检查 站 ;完成 管理中心 、管理站的建设,并新建野生动物救护站、野外给饲站;建立防火和 病虫害防治体系:通过加强管理、控制人为破坏等措施保护湿地,减少 人为干扰.阻止湿地过度开发利用行为。 同时,利用现存的资源条件,通过退耕还滩、生境改善、芦苇种植、湿地补水等措施进行湿地的恢复工程建设。 通过加强科研监测以及宣传教育等能力建设,使整个湿地保护和管 理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项目总体布局 保护区功能分区 根据保护区建设的性质、任务 ,结合保护区内 植物群落、动物种群分布,湿地资源状况以及生态类型特性,居民点及其生产生活需要等情况,按照区划原则与有关标准,在实地踏查、广泛调研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区划结果见表 2,详见附图。 . . 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 表 2 功能区 面积( hm2) 比例( %) 总面积 6600 100 核心区 1706 缓冲区 771 实验区 4123 ( 1) 核心区:根据保护对象在保护区的分布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将自然保护区的中心部,即沙河入库口至花山以西部分 保护区 划为核心区,面积 1706hm2,占保护区面积的 %。 核心区四至边界为:西至鲁山县界,东至花山与赵庄连 线西 700m 处,北界与保护区边界相距 300- 600m,南界与保护区边界相距 300- 900m,具体边界以核心边界转点连线为界(边界转点坐标详见附表 7)。 ( 2)缓冲区:面积 771hm2,占保护区面积的 %,呈带状分布于核心区外围,带宽 300- 900m,缓冲区边界由核心、保护区边 界以及与之相邻的实验区边 界共同构成。 具体边界以相应边界转点坐标连线为界(边界坐标详见附表 7)。 ( 3)实验区:包括西部实验区和东部实验区两部分,总面积4123hm2,占保护区的 %。 实验区边界由保持区边界以及与之相邻的缓冲区边界共同权成。 具体边界以相应的边界转点连线为界(边界转点坐标详见附表 7)。 工程建设布局 为了有效地保护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的典型自然景观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优势和作用,根据保护区建设的有关规定,结合保护区建设现状和工程建设需要,按照轻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6 重缓 急的 建设 原则,确定急需建设的项目,主要工程项目布局如下: 根据保护区建设相关标准, 管理中心 、管理站工程宜布设在保护区外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乡镇。 结合实际情况,拟在保护区周边乡镇新建保护区 管理中心 1个,在各县、区适宜地段新建保护管理站 3个 , 在进出保护区的主要路口设置检查 站 7个。 在 管理中心 建设濒危动物救护站,宣教培训中心,科研中心,在越冬候鸟 集中分布区建立 3个候 鸟 越冬野外 给饲站。 在人为干扰大的地段界设置隔离沟,并新建防火 瞭 望塔 1座、管护码头 3处,以加强保护工作。 在滩区部分实施退耕还滩。 并改善水鸟的栖息生境。 为进一步改善水质和景观质量,有选择 地 在部分 滩区 实施 封滩育草,种植芦苇和蒲草等水生植物。 为改善保护 区湿地水资源状况,有选择地在保护区实验区开挖引排水沟,在沙河水流量较大时可以增加湿地存水量,并有效增加河水在保护区内停留时间,改善部分滩区经常无水的现象,降低因上游 昭平台水库 蓄水对湿地的影响。 . . 第 5 章 项目建设内容 保护与恢复工程 确标立界 为了明确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分界线,给人们提供服务指南和限制人为活动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破坏,需要设置 界碑、界桩和标示牌。 界碑、界桩和标示牌配中英文对照的通俗易懂、准确简明的文字。 界碑设在通往保护区的主要路口处,即具有保护区分界的明显提示作用,也具有保护区的宣传功能,以引起人们对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减少人为破坏。 规划在保护区边缘和需要标界的功能分区的边缘共设置 20 块界碑、 100 个界桩和 30 块标示牌。 界桩和标示牌设在保护区内交通路口及人流较多的地方。 界碑用 钢筋混凝土作 基座,外饰大理石贴面,规格为 50020030( cm) ,共设 20块。 设置保护区界桩 100个。 设置 30块标示牌,用混凝土铸成,规格为 1309015( cm)。 为防止人为破坏,标示牌埋深宜为 70cm 以上。 检查站 根据保护管理任务、地理条件和人为活动特点,在新华区肖营、梁庄、 留村、 鲁山县西羊石 、孙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