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隆德县渝河流域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 17 ○1830○ 1995 沙塘 :465 罗家峡: 联财 :695 小计 : 梯 田 ○ 1 15○ 2 30○ 3 50○ 4○ 5 10○ 6 ○ 7○ 8 20○ 9 30○1025 ○ 11 45 ○ 12 95 ○ 13 ○ 14 130 ○ 15○ 16 80○ 17 35○ 1815○ 1928○ 2020○ 2133○ 2212○ 2315○ 2433○ 2514○ 2613○ 2716○ 2811○ 2911○ 3020 ○31 15○32 ○ 3340 ○ 34 ○3512○ 36 10○ 37 10○ 3840○ ○40 70○41○ ○43 ○44 65 ○4545○ 46 95○ 47 32○ 4825 ○○50340 ○5140 ○52485○ 53185 ○54440○ 5560 ○ ○57230 ○5835○5940 ○6055○6195 ○ ○6345○64175 沙塘 : 罗家峡: 887 联财 : 筛子河: 2705 小计 : 林 草 措 施 ○ 1 ○ 2 85 ○ 3150 ○ 4 ○ 5○ 6 25○ 7 75○ 8545 ○ 9 35 ○10 65 ○11 ○12 ○ 13220○14○ 15 725○ 16○17 ○ 1835○ 1942 ○2030○2125○ ○23695 ○ ○ ○26350 ○2725 沙塘 :1570 罗家峡: 1432 联财 : 筛子河: 1670 小计 : 18 表 9 渝河 流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坝工程现状表 工程名称 所处流域名称 控制面积 ( km2) 坝高 ( m) 总库容 (万 m3) 淤积库容 (万 m3) 防洪库容 (万 m3) 备注 大食沟骨干坝 沙塘流域 162 31 131 1991年竣工 剡坪骨干坝 筛子河流域 40 870 115 631 1995年竣工 合计 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治理经验 一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按照山水田林草路沟渠综合规划,基本农田建设是流域治理的突破口。 二是坚持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群防群治的治理机制,多项目、多渠道投资,国家、集体、群众一起上,治理速度快。 三是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加大人为水土流失案件的查处,使全社会关注水保,支持水保事业。 四是出台了地方有关水保配套法规建设,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 的作用。 五是借鉴本县已实施的水保项目如一期农发项目、淤地坝项目、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综合治理,把稳定解决群众吃饭、花钱摆在首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存在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单位面积治理费严重缺乏 ,导致低水平治理,工程质量差。 二是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现有治理成果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严重,治理措施效益低下,治理成果巩固率低。 三是水土保持面向社会、群众宣传力度不高,致使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差,偷牧、开荒时有发生。 19 4 项目建设任务和规模 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 遵循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新型生态农村建设为目标。 根据渝河流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 建立一个各项防治措施镶嵌配套、功能互补的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和综合开发与防护体系。 规划布局原则 一是坚持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证农 民吃饭与退耕还林草结合;二是坚持生态自我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结合;三是坚持资源配置节约性和环境友好性与改善基础建设结合;四是把治理开发与提高群众经济收入结合;五是把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结合。 六是把水土保持工作与村容村貌建设结合。 建设总目标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5 年治理期新增综合治理措施面积 ,新增治理度 %,使项目区综合治理措施面积累计达到 ,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 2020 年的 %提高到规划期末的 %,林草覆盖率由%提高到 %。 社会 经济发展目标 :通过流域综合治理,使流域内人均粮食达到400kg以上,实现自给有余,人均纯收入达到 2020元以上,经济有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林牧结构优化、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社会明显进步,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村新、山绿、人富的治理目标。 20 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 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成因和土壤侵蚀类型、地质、地貌特点,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和布局,土地坡度组成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综合因素,将项目区类型区划分如下: (1)土石山区:分布在渝河上 游,包括陈靳乡何槐村,占项目区面积%。 土层深度在 1m或数米以内,海拔高度在 1900m以上 ,土地坡度在10176。 以上,种植业结构较单一。 区内坡耕地较多、且均为旱地,水土流失严重,是项目区的重点治理区。 主要防治措施为对大于 20176。 的坡耕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禁治理,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通过生态移民留出生态空间发展畜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河谷川台区:包括渝河两岸川台地、水浇地,占项目区面积的%。 海拔高度在 1750m— 1900m之间,土地坡度在 10176。 以内,坡度较缓,土层深厚, 人口密度大,现有灌溉面积 2160hm2,为主要产粮基地,灌溉潜力大,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 实施措施主要为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通过发展水浇地,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尽快提升经济收入速度,采取良种引进,科技推广,温棚种植、养殖,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促进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率先奔向小康和实现新农村建设。 ( 3)黄土丘陵沟壑区:包括筛子河流域和罗家峡水库以下区域,沙塘流域北山、打食沟小流域、联财流域北山,占项目区面积的 %。 海拨高度在 1700— 2020m 之间 ,土地坡度大多在 15176。 以上,坡度组成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梁峁地、长条状丘陵坡地、沟台地、沟缘地、沟坡地等微地貌类型区,土层厚度数米至数百米。 该区开垦率高,陡坡种植面积大,植被稀疏,以面蚀和沟蚀为主的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无灌溉水源均为旱地,是该项目区的主要和重点治理区。 21 主要治理措施,对小于 20176。 的坡耕地大力兴修基本农田 , 对大于20176。 的坡耕地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荒山荒坡和沟道造林种草,支毛沟具备建坝条件的,大力兴建治沟骨干工程和小型水土保持工程。 因此,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应放在该区域,也是本项目的投资重点和治理重点。 小流域划分 在小流域划分原则上按照流域地理特点、自然条件、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和乡(镇)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坚持以完整的小流域为单元,便于今后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原则,将渝河流域划分为 4 条小流域。 项目区小流域划分见表 9。 项目区小流域划分名称 流域名称 所处乡 (镇) 总面积 ( km2) 流失面积 ( km2) 行政村名 主要地貌特点 沙塘流域 沙塘镇 城关镇 竹林、八里、三合、星火、邓山、清泉、街道、新民、许沟、光联、十八里、和平、张树 黄 土丘陵沟壑区 罗家峡流域 陈靳乡 沙塘镇 马河村、锦屏村、锦华村、何槐 土石山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 联财流域 联财镇 神林乡 庞庄、神林、辛坪、联财、联合、 恒光、赵楼 黄土丘陵沟壑区 筛子河流域 联财镇 张程乡神林乡 金台、观音、岳村、张程、崔家湾 五龙、马儿岔、桃园、杨袁 黄土丘陵沟壑区 合计 33 个 建设任务和规模 优化比选方案 典型流 域设计:为了优化比选方案,在渝河流域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打食沟小流域。 一、打食沟 小 流域基本情况 打食沟小流域属渝河左岸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 ,水土流失面积 km2,流失面积占 %。 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第三付区,位于东经 106176。 02′ 40″~ 106176。 07′ 04″,北纬 35176。 34′ 29″~ 35176。 36′08″。 该流域地形属上陡下缓形浅山区,梁峁交错 ,沟壑纵横 ,沟坡陡峭 ,地形支离破碎 ,流域走向由东南向西北,主沟道长 ,流域平均宽为 22 ,沟道比降 %。 流域内共有支沟 17 条, 其中沟道长度大于 500米以上的有 12 条,沟壑面积 ,占流域总面积的 %,沟壑密度 ,沟道切割深度 26m。 流域内最高海拔高程 2408m,最低海拔高程 1960m,相对高差 448m。 流域内主要分布土壤是黑垆土和红湘黄土,其成土母质是第四纪黄土,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局部沟坡出现第三纪裸露红土,黄土覆盖厚度:沟谷约 15~ 25米,沟坡约 10~ 20 米,土壤垂直节理发育,质地疏松,孔隙大,遇水易塌陷,抗蚀性能差。 该流域属沙塘镇所辖,涉及沙塘镇十八里村的 7 个自然组,该流域上游有黑山林 场,植被茂盛,中下游阳面多为荒山荒坡,阴面多为坡耕地,流域出口为打食沟水保骨干坝。 经调查该流域共有农户 345户,人口 1454人,劳动力 610人,人口密度 105 人 /km2,有大家畜 595头,羊只 427 只,生猪存栏 346头。 耕地面积 562hm2(人均现有基本农田 ) ,粮食总产 kg,人均有粮 395kg。 流域内有现状梯田 145 hm2,林地 hm2,人工种草 ,现状治理程度 %,林草覆盖率 %,农、林、牧用地结构比例为 :: 1。 二、治理措施布局方案 (一)坡面治理 :其分布一般在梁峁坡度突变处 25176。 以上,气温低、干旱、风大、土壤湿度及肥力差,面蚀及局部沟蚀严重,不宜作物生长,为做到“适地适树”的原则,也不宜大片造林。 在治理中主要措施是:保护原有天然植被,使其恢复郁闭和结合人工措施,修筑水平阶、鱼鳞坑等整地工程,然后造林种草。 :梁峁顶以下坡度小于 25176。 ,都被开垦种植,这些坡耕地一遇暴雨,径流携带泥土下泄,细沟状侵蚀严重。 坡耕地雨后常出现“挂椽”现象,使熟化土层变薄,地力下降,其主要防治措施是修 23 建水平梯田。 区的防治:该流域居住区分布在梁坡与沟缘交汇的缓坡地带,对于居住区域治理是大力开展“四旁”造林,选用当地适宜的树种和杨树、柳树及杏树、梨、苹果等。 工程措施是根据地形修建大小不等的蓄水涝池,拦蓄大量径流,减轻洪水对村庄、道路、沟头的冲刷。 (二)沟道治理 ,主要有沟头防护埂,沟头谷坊、沟头防护林等形式,沟头防护埂沿沟头布设,底宽 之间、高 、顶宽 ,对于径流汇集的低洼地段采用集中排泄方法。 :沟坡治理是沟道的关键地,因沟坡受水力、重力 、冻融等综合侵蚀的作用,滑坡、泻溜、崩塌及水力冲刷严重,在治理中以林草措施为主,营造沟坡护坡林,采取先整地后造林,整地以水平沟、鱼鳞坑为主,树种选择杨树、柳树、沙棘、刺槐等树种。 对于各支毛沟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相应的结合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以谷坊来拦蓄径流。 在打食沟流域支沟规划修建王家山庄 1和王家山庄 2中型淤地坝 2 座,用以控制沟道下切,拦泥蓄水,发挥综合效益。 3.沟底治理:沟底是径流集中排泄的通道,径流速度大,冲刷剧烈,沟底下切严重,主要措施是营造沟底防冲林,其树种选择柳树,对沟底冲刷有一定的固结 作用。 根据以上布局配置方案,在打食沟典型小流域内规划新增梯田 ,造林 40hm2,种草 30hm2,规划新增治理程度 %,累计治理程度达到 %,林草覆盖率达到 %(新增林草覆盖率 %),农、林、牧用地结构比例为 : : 1。 建设小型水保工程 40座(处),其中:柳谷坊 30 座,沟头防护工程4 处,水窖 5眼,涝池 1 座,移动式抽水站一处。 24 治理措施优化比选设计方案模式 根据打食沟典型流域现状调查,可以看出确保人均有基本农田 — 亩能够达到粮食自给 ,因 此 ,在渝河流域措施中可确定坡改梯、退耕、造林种草等主要措施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基础目标。 布局方案模式为:坚持“一条基本原则”,采取“两个结合”分“三个层次”,配置“四道防线”。 即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充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进行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改善生态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 采取“两个结合”。 即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保护措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