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题。 学生遨游在无际的互联网世界,获取资料,通过 bbs和 e- mail交流思想,相互协作。 3:全方位整合阶段 ( 2020 年 8 月 2020年 2月) 本阶段通过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实施、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研究局面,主要采取:( 1)分阶段召开实验研究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促其他教师网络的技术实施上 档次。 ( 2)开展全校教师参与的专题研究课的大比武活动。 ( 3)做好全体教师的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行动研究方法、技巧再提高培训工作( 4)完成本阶段的课题研究的总结、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工作。 深入研究期。 这一时期我校课题组在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上,特别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模式的研究,一方面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一方面注重教学模式创新,逐步形成了以“主导 —— 主体 —— 主线”为内容的“三主”教学模式。 4.总结升华阶段( 2020年 2月 2020年 6月) 本阶段:搞好研究成果汇总,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典型实验案例编辑成册,研制一批能够在网上运行的优秀的投影、录象、 CAI 课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案设计。 完善期。 2020 年 10 月起,课题组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开始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并在成熟时逐步推广。 在推广研究过程中,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对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出现了多个有成效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七、效果检测 检测项目 ,重点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 ( 1)课堂教学效果。 ( 2)学生的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各种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检测(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相关理论、操作考 试,学生的优秀电子报、学生在计算机大赛获奖、课堂教学中进行实地检查等) ( 3)编制现代教育技术软件教材和编辑信息技术与中学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案特例。 检查工具 按照实验阶段要求,通过定期跟踪观察、课堂教学同步问卷、课后测试、阶段测试等方式进行。 八、成果形式 主要包括:实验研究报告、论文、信息技术与中学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优秀学案设计、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优秀教学软件、学生电子报等优秀作品。 研究成效 1.主要成绩 (1) 把计算机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使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 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自主学习增 多。 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也导致师生互动方式趋向于更为民主与和谐。 (3)我市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开始形成了努力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潮,推出了一批 典型课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存在问题 (1)计算机在城区郊区各类学校分布不均,校际差异较大。 众多学校采用集中管理,计算机利用率 较低。 (2)软件总量不足。 自制软件成本高、费时多、低水平重复,不能资源共享,而 购买学习软件,往 往不适用教学,可供学生使用的软件更少。 (3)信息系统的超文本特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阻碍了教学内容的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网络特性的低利用率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高级认知能力发展为标志的发现式学习。 (4)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师资培训缺少 “ 整合 ” 的观念,编写的教材缺乏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一些 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5)关于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推动,缺少评价、管理机制的支撑。 对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我们拟从 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师资培训、信息技术硬件、 软件建设以及管理和评价等五方面提出北京市进一步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建议。 一、积极渗透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教材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应仅仅体现在课程实施方面,课程建设和开发同样需要 “ 整合 ” 思想 的指导和具体的落实。 现存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很少涉及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有效的、系统的、明确的课程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学科课程应是多样化载体,尽可 能多地提供教学、学习的资源,具有交互性、多样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 发展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在现存课程标准和教材情况下,制定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 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号召广大教师在使用现有教学大纲和教材时,注意将有 关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融入相适应的教学中,体现在某些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2.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引入信息技术的有关课程目标。 学科课程目标应提出培养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学科教学要求中,每个学科应结合其特点明确提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在制订教学评价方案时,也应提 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统计,提供相关的软件和方案。 3.开发新的学科教材,教学内容引入信息技术的要求。 配合新 的学科课程标准,新的学科教材也应引入有关信息技术的内容。 首先,在新教材的开发上, 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还应开发电子化教材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材更具选择性和开放性。 其次, 在纸质教材编写中,要注意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例如,某些资料的查找可将相应的网址或 CDRom 名称列在教材附录中,对某些学生作业的要求可以提出让学生使用某种信息技术完成等。 再 次,可以建立学科教材资源库,由教材编写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维护,保证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 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起来的教学结构 和活动程序。 发展与课程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实现 “ 整合 ” 的关键。 当前,整合模式的改革要实 现两个目标: (1)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探究手段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2)利用信息 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 力。 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两类: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 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 后者按照学习内容的开放 程度又可分为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和在开放性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 1.进一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 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 这种教学模式适合硬件配备不足的学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一般的 教师选用,可以应用于目前中小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讲授新课、复习课和习题课。 2.积极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 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 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在目前中小学教学中还比较少见,仍处于探索中, 目前应主要发展以下几种模式: (1)网络化教学模式。 是学生在网络教室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 主,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必须加强指导,否则容易导致无效学习。 (2)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 是采用计算机、无线数字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