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杨资料-中外科学家内容摘要:
1、托马斯杨资料光世昌老师搜集整理 山西省昔阳县中学校一、生平简介托马斯杨(7731829 年)英国医生兼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 1773 年 6 月 13 日生于萨默塞特郡的米菲尔顿。 他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兴趣十分广泛。 后来进入伦敦的圣巴塞罗缪医学院学医,21 岁时,即以他的第一篇医学论文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到爱丁堡和剑桥继续学习,后来又到德国哥廷根去留学。 在那里,他受到一些德国自然哲学家的影响,开始怀疑起光的微粒说。 1801 年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1829 年 5 月 10 日杨氏在伦敦逝世。 二、科学成就1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为光 2、的波动说奠定一基础。 杨氏干涉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他让通过一个小针孔 一束光,再通过两个小针孔 成两束光。 这样的两束光因为来自同一光源,所以它们是相干的。 结果表明,在光屏上果然看见了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样。 后来,又以狭缝代替针孔,进行了双缝干涉实验,得到了更明亮的干涉条纹。 在他之前,不少人曾进行过光的干涉实验。 由于他们是用两个独立的非相干光源发出的两束光迭加,因此,这些实验都失败了。 他用这个实验首先引入干涉概念论证了波动说,又利用波动说解释了牛顿环的成因和薄膜的彩色。 1801 年他引入叠加原理,把惠更斯的波动理论和牛顿的色彩理论结合起来,成功地解释了规则光栅产生的色彩现象。 1803 年,他又用波动理 3、论解释了障碍物影子具有彩色毛边的现象。 1820 年他用比较完善的波动理论对光的偏振作出了比较满意的解释,认为只要承认光波是横波,必然会产生偏振现象。 2对人眼感知颜色的研究,建立三原色原理他还第一个测量了 7 种颜色光的波长。 他曾从生理角度说明了人眼的色盲现象;他还建立了三原色原理,指出一切色彩都可以从红、绿、蓝这三种原色的不同比例的混和而得到。 3对弹性力学的研究托马斯杨对弹性力学很有研究,特别是对胡克定律和弹性模量。 后人为了纪念杨氏的贡献,把纵向弹性模量(正应力与线应变之比)称为杨氏模量。 他还首先使用运动物体的能量一词来代替活力。 4在考古学方面的贡献1814 年他开始研究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石碑, 4、他用了几年时间破译了碑上的文字,对考古学作出了贡献。 三、趣闻轶事1敢于向权威挑战1801 年,托马斯杨在他出版的 声和光的实验和探索纲要一书中,写道:“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是我并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 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有时甚至可能阻碍科学的进步。 ”他出于对科学真理的敏锐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权威挑战。 2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托马斯杨一生,兴趣广泛,博学多艺。 他除了以物理学家闻名于世外,在其它许多领域都有所成就。 他从小就广泛阅读各种书藉,对古典书,文学书以及科学著作无所不好,并能一目数行;他精通绘画、音乐,几乎掌握当时的全部乐器;他一生研究过力学、数学、光学、声学、 5、生理光学、语言学、动物学、埃及学等,可以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微粒说关于光的本性的一种早期学说。 在 17 世纪末期,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学说,他认为光是一种具有完全弹性的球形微粒,大量地聚集组成的。 这些微粒以高速度作直线运动,并且只有在介质发生变更时才会有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则用介质对粒的作用力来解释,牛顿从这种论据出发说明了光的直进现象、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然而微粒说无法解释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以及几束光交叉相遇时会毫无妨碍地互相穿过等现象。 但由于牛顿在学术界有很高的望致使微粒说在 100 多年的长时间里一直占着主导地位,直到 19 世纪初人们观察了光的干涉、衍 6、射等现象,并测定了光速从而说明了牛顿微粒说是不正确的。 在这里应说明牛顿的微粒和近代的“光的两重性学说”中的微粒有着本质区别。 波动说关于光的本性的一种早期学说。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创立了波动说。 他在 1690 年于光论一书中写道“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 并且指出光振动所达到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 次波的包络面为传播着的波的波阵面(波前)。 惠更斯的学说说明了光在相同介质或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的方向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但没有对光的波长、周期性等与波动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加以解释,直到 19 世纪初惠更斯的原理得到了补充。 1801 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巧妙而简单地解决了相干光 7、源的问题。 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为波动说取得公认和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国工程师菲涅耳以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惠更斯它可圆满地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干涉。 19 世纪中叶光速的测定证明,光密介质中的光速小于光疏介质中的光速,进一步证实波动说的正确。 19 世纪 60 年代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理论使光的波动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牛顿环一种光的干涉图样。 是牛顿在 1675 年首先观察到的。 将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块玻璃平板上,用单色光照射透镜与玻璃板,就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圆环分布是中间疏、 8、边缘密,圆心在接角点 O。 从反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暗的,从透射光看到的牛环中心是明的。 若用白光入射,将观察到彩色圆环。 牛顿环是典型的等厚薄膜干涉。 平凸透镜的凸球面和玻璃平板之间形成一个厚度均匀变化的圆尖劈形空气簿膜,当平行光垂直射向平凸透镜时,从尖形空气膜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光相互叠加而产生干涉。 同一半径的圆环处空气膜厚度相同,上、下表面反射光程着相同。 因此使干涉图样呈圆环状。 这种由同一厚度薄膜产生同一干涉条纹的干涉称作等厚干涉。 牛顿环装置常用来检验光学元件表面的准确度。 如果改变凸透镜和平板玻璃间的压力,能使其间空气薄膜的厚度发生微小变化,条纹就会移动。 用此原理可以精密地测定压力或长度的微小变化。 牛顿环是牛顿首先观察到的,但是由于牛顿持光的粒子说,他并不认为顿环是干涉的结果,他用微粒说解释了他的测结果,但很不令人满意。 直到 19 世纪初才由英国科学家杨氏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了牛顿环。托马斯杨资料-中外科学家
相关推荐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 )A由 可知,一段导体的电阻跟它们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它的电强度成反比B由 可知,导体越长,则电阻率越大比较几只定值电阻的 图象可知,电流变化相同时,电压变化较小的图I象是属于阻值较小的那个电阻的D一金属丝均匀拉长后,再对折并联,其阻值一定不变2、电池容量就是电池放电时输出的总电荷量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A 河北冀州中学2015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复习班物理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题分数:11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5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其余题目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5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一物体自 t=0 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所示
改造工作,决定启动 50 个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完成 25 个城中村改造,涉及 8800 户、 万人,共 350 万平方米的整村拆除工作,开工建设面积 180 万平方米,完成投资 45 亿元。 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尽最大努力配合、支持项目的开发建设。 正如西安市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贺登峰所说 “2020年是西安市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一年
公司 萧山围垦 16 工段 770 新建三面光渠道 1000m, GLP832连栋大棚 6667㎡, GPC832 单体大棚 13334㎡。 13 71 84 6 萧山区新江常年性蔬菜基地建设 杭州河新蔬菜专业合作社 萧山区河庄街道新江村 520 新建石砌排水 渠 900m,灌浆石砌三面光水渠750m, U50 灌水渠 1450m,石砌排水渠修复 900m,机埠 1 座, 砂石机耕路修复
分为两极电机和多极 (主要是四极 )电机;如果按照磁极材料划分可分为铁氧体电机和稀土电机。 目前汽车座椅位置的调节多采用基于手动调节方式的机械和电动控制两种方式。 座椅电机配合机械驱动机构可实现座椅在水平抬高和倾斜位置的调节。 随着上级供应商对电机要求的不断提高,座椅电机要求在更小的体积下实现更大的输出功率,而且还要具有更高的抗噪声和抗振动质量水平。 国外诸如博世等企业很早就进入了汽车微电机行业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选择题(本题包括 7 小题,满分 42 分。 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关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B它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是变力C其速度可以保持不变D两物体从同一点出发的位移 一时间(x 象,由图象可以看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