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竞赛讲义 力&物体的平衡内容摘要:

1、1第一部分 力物体的平衡第一讲 力的处理一、矢量的运算1、加法表达: + =。 a为“和矢量”。 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如图 1 所示。 和矢量大小:c = ,其中 为 和a的夹角。 b和矢量方向: 在 、 之间,和 夹角 = 法表达: =。 a为“被减数矢量” , 为“减数矢量” , 为“差矢量”。 ba法则:三角形法则。 如图 2 所示。 将被减数矢量和减数矢量的起始端平移到一点,然后连接两时量末端,指向被减数时量的时量,即是差矢量。 差矢量大小:a = ,其中 为 和 的夹角。 c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的特例。 例题:已知质点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半径为 R ,周期为 T ,求它在 T 2、 内和在 T 内的平均加速412度大小。 解说:如图 3 所示,A 到 B 点对应 T 的过程,A 到 C 点对应 T 的过程。 这三点的速度矢量分别412设为 、 和。 v据加速度的定义 = 得: = ,= 2由于有两处涉及矢量减法,设两个差矢量 = , = ,根据三角形法则,1v 中的大小、方向已绘出( 的“三角形”已被拉伸成一条直线)。 2本题只关心各矢量的大小,显然:= = = ,且: = = , = 2 = vv以: = = = , = = =。 28生活动)观察与思考:这两个加速度是否相等,匀速率圆周运动是不是匀变速运动。 答:否;不是。 3、乘法矢量的乘法有两种:叉乘和点乘,和代数的乘法 3、有着质的不同。 叉乘表达: = a称“矢量的叉积” ,它是一个新的矢量。 叉积的大小:c = 中 为 和 的夹角。 意义:a 作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直 和 确定的平面,并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方向,如图 4 所示。 显然, ,但有: = aa 点乘表达: = c 称“矢量的点积” ,它不再是一个矢量,而是一个标量。 点积的大小:c = 中 为 和 的夹角。 a点力的合成1、平行四边形法则与矢量表达式2、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与分力的求法余弦定理(或分割成 合力的大小正弦定理解方向三、力的分解31、按效果分解2、按需要正交分解第二讲 物体的平衡一、共点力平衡1、特征:质心无加速度。 2、条件: = 0 ,或 4、= 0 , = 0Fx图 5 所示,长为 L 、粗细不均匀的横杆被两根轻绳水平悬挂,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图上已标示,求横杆的重心位置。 解说:直接用三力共点的知识解题,几何关系比较简单。 答案:距棒的左端 L/4 处。 (学生活动)思考:放在斜面上的均质长方体,按实际情况分析受力,斜面的支持力会通过长方体的重心吗。 解:将各处的支持力归纳成一个 N ,则长方体受三个力(G 、f 、N )必共点,由此推知,N 不可能通过长方体的重心。 正确受力情形如图 6 所示(通常的受力图是将受力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时, N 就过重心了)。 答:不会。 二、转动平衡1、特征:物体无转动加速度。 2、条件: = 0 ,或 M 5、 + =M - M如果物体静止,肯定会同时满足两种平衡,因此用两种思路均可解题。 3、非共点力的合成大小和方向:遵从一条直线矢量合成法则。 作用点:先假定一个等效作用点,然后让所有的平行力对这个作用点的和力矩为零。 第三讲 习题课1、如图 7 所示,在固定的、倾角为 斜面上,有一块可以转动的夹板( 不定) ,夹板和斜面夹着一个质量为 m 的光滑均质球体,试求: 取何值时,夹板对球的弹力最小。 解说:法一,平行四边形动态处理。 4对球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对平行四边形中的矢量 G 和 它们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8 的左图和中图所示。 由于 G 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而 增大导致 2 的变化和 方向变化如图 8 的 6、右图所示。 显然,随着 增大,N 1 单调减小,而 大小先减小后增大,当 直 ,N 2 取极小值,且 二,函数法。 看图 8 的中间图,对这个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即:N 2 = , 在 0 到 180之间取值,N 2 的极值讨论是很容易的。 = 90时,甲板的弹力最小。 2、把一个重为 G 的物体用一个水平推力 F 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墙壁上,F 随时间 t 的变化规律如图 9所示,则在 t = 0 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f 的变化图线是图 10 中的哪一个。 解说:静力学旨在解决静态问题和准静态过程的问题,但本题是一个例外。 物体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先加速后减速,平衡方程不再适用。 如何避开牛顿第二定 7、律,是本题授课时的难点。 静力学的知识,本题在于区分两种摩擦的不同判据。 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得:支持力 N 持续增大。 物体在运动时,滑动摩擦力 f = N ,必持续增大。 但物体在静止后静摩擦力 f G ,与 N 没有关系。 对运动过程加以分析,物体必有加速和减速两个过程。 据物理常识,加速时,f G ,而在减速时 f G。 答案:B。 3、如图 11 所示,一个重量为 G 的小球套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 一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k ,自由长度为L(L2R) ,一端固定在大圆环的顶点 A ,另一端与小球相连。 环静止平衡时位于大环上的 B 点。 试求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5解说: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矢量总是可以 8、平移到一个三角形中去讨论,解三角形的典型思路有三种:分割成直角三角形(或本来就是直角三角形) ;利用正、余弦定理; 利用力学矢量三角形和某空间位置三角形相似。 本题旨在贯彻第三种思路。 分析小球受力矢量平移,如图 12 所示,其中 F 表示弹簧弹力,N 表示大环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思考:支持力 N 可不可以沿图 12 中的反方向。 (正交分解看水平方向平衡不可以。 )容易判断,图中的灰色矢量三角形和空间位置三角形 以:胡克定律:F = k( - R) 几何关系: = 2 解以上三式即可。 答案:。 )L(学生活动)思考:若将弹簧换成劲度系数 k较大的弹簧,其它条件不变,则弹簧弹力怎么变。 环的支持力怎么 9、变。 答:变小;不变。 (学生活动)反馈练习:光滑半球固定在水平面上,球心 O 的正上方有一定滑轮,一根轻绳跨过滑轮将一小球从图 13 所示的 A 位置开始缓慢拉至 B 位置。 试判断:在此过程中,绳子的拉力 T 和球面支持力 N 怎样变化。 解:和上题完全相同。 答:T 变小, N 不变。 4、如图 14 所示,一个半径为 R 的非均质圆球,其重心不在球心 O 点,先将它置于水平地面上,平衡时球面上的 A 点和地面接触;再将它置于倾角为 30的粗糙斜面上,平衡时球面上的 B 点与斜面接触,已知A 到 B 的圆心角也为 30。 试求球体的重心 C 到球心 O 的距离。 解说:练习三力共点的应用。 6根据在平面上 10、的平衡,可知重心 C 在 线上。 根据在斜面上的平衡,支持力、重力和静摩擦力共点,可以画出重心的具体位置。 几何计算比较简单。 答案: R。 3(学生活动)反馈练习:静摩擦足够,将长为 a 、厚为 b 的砖块码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最多能码多少块。 解:三力共点知识应用。 答:。 根等长的细线,一端拴在同一悬点 O 上,另一端各系一个小球,两球的质量分别为 已知两球间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斥力而使两线张开一定角度,分别为 45 和 30,如图 15 所示。 则 说:本题考查正弦定理、或力矩平衡解静力学问题。 对两球进行受力分析,并进行矢量平移,如图 16 所示。 首先注意,图 16 中的灰色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11、,两底角相等,设为。 而且,两球相互作用的斥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可用同一字母表示,设为 F。 对左边的矢量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5右边的矢量三角形,有: = 0两式即可。 答案:1 :。 2(学生活动)思考:解本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方法。 答:有将模型看成用轻杆连成的两小球,而将 O 点看成转轴,两球的重力对 O 的力矩必然是平衡的。 这种方法更直接、简便。 应用:若原题中绳长不等,而是 l 2 = 3 :2 ,其它条件不变,m 1与 解:此时用共点力平衡更加复杂(多一个正弦定理方程) ,而用力矩平衡则几乎和“思考”完全相同。 答:2 :3。 5、如图 17 所示,一个半径为 R 的均质金属球上固定着 12、一根长为 L 的轻质细杆,细杆的左端用铰链与墙壁相连,球下边垫上一块木板后,细杆恰好水平,而木板下面是光滑的水平面。 由于金属球和木板之间有摩擦(已知摩擦因素为 ) ,所以要将木板从球下面向右抽出时,至少需要大小为 F 的水平拉力。 试问:现要将木板继续向左插进一些,至少需要多大的水平推力。 解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力矩平衡的例题。 以球和杆为对象,研究其对转轴 O 的转动平衡,设木板拉出时给球体的摩擦力为 f ,支持力为 N ,重力为 G ,力矩平衡方程为:f R + N( R + L)= G(R + L) 球和板已相对滑动,故:f = N 解可得:f = )(再看木板的平衡,F = f。 同理,木板插 13、进去时,球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 f= = F。 G答案:。 第四讲 摩擦角及其它一、摩擦角1、全反力:接触面给物体的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称全反力,一般用 R 表示,亦称接触反力。 2、摩擦角:全反力与支持力的最大夹角称摩擦角,一般用 m 表示。 此时,要么物体已经滑动,必有: m = 为动摩擦因素) ,称动摩擦力角;要么物体达到最大运动趋势,必有: s( s 为静摩擦因素) ,称静摩擦角。 通常处理为 m = 3、引入全反力和摩擦角的意义:使分析处理物体受力时更方便、更简捷。 二、隔离法与整体法1、隔离法:当物体对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有必要各个击破,逐个讲每个个体隔离开来分析处理,称隔离法。 在处理各隔离 14、方程之间的联系时,应注意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 2、整体法:当各个体均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可以不顾个体的差异而讲多个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处理,称整体法。 应用整体法时应注意“系统” 、 “内力”和“外力”的涵义。 三、应用1、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与水平方向成 30的力拉物体时,物体匀速前进。 若此力大小不变,改8为沿水平方向拉物体,物体仍能匀速前进,求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素。 解说:这是一个能显示摩擦角解题优越性的题目。 可以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法一,正交分解。 (学生分析受力列方程得结果。 )法二,用摩擦角解题。 引进全反力 R ,对物体两个平衡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再进行矢量平移,得到图 18 中的左图和中间图(注意:重力 G 是不变的,而全反力R 的方向不变、 F 的大小不变)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