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课堂版内容摘要:

望自己死时能 “ 坦然睡去 ” ,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 条件是什么呢。 是安葬的地方。 只要安葬 “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 作者强调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作者不能回到故乡(后面有交代,十七年不能回乡)。 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诗章的最后出现了 “ 代替回乡 ” ,就是点了题。 诗人是中国人,却不能回到故土,造成了如此的遗憾。 这种遗憾是痛苦的,但是,只要能够安葬在祖国大陆,痛苦就消解了。 如果直接写安葬在大陆,不是很简单吗。 或者写成安葬在辽阔的祖国大陆,不是也可以吗。 为什么要写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这样就不能给读者以感染。 这里只写了祖国大陆的两条河之间。 对于祖国大陆来说,显然不全面的。 但是,这不全面的长江和黄河却比之全面的祖国大陆要生动,因为这是两个有特点的细节。 细节因为有特点,就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记忆和联想,不但其间的广袤的土地,而且黄河和长江相联系的历史文化传统都会参与进来。 诗人为什么说安葬在这两条河之间,不但痛苦消解了,而且可以转化为一种幸福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系列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第一,先是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 “ 最宽阔的床 ” ,死也就自然地转化为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