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内容摘要:
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每表其同情。 邻谊之笃 ,良足深谢。 ” —— 1912年 《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 2:“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 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 —— 1924年孙中山 《 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 材料 3 …… 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农民、工人参加进来。 为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唤起民众觉醒。 材料 4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 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 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 —— 1922年孙中山谈话 据材料 1— 3分析从 1912年到 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据材料 4分析变化的原因。 变化: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明确反帝,唤醒吸收民众。 原因:辛亥革命后维护共和斗争失败;英美列强拒绝帮助;苏俄的帮助 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 .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 1)十月革命鼓舞; 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客观 ) ( 2)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 孙中山 与时俱进、顺应潮流 的精神( 主观 )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广州) 核心内容 :三大政策,即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背景、内容、“新”的体现。 影响 3.(讨论)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新”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