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外交新局面15内容摘要:

接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实现了 历史性 的握手。 “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 最辽阔的海洋 来和我握手。 22年没交往了呵。 ” ——— 周恩来 “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 结束 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 《 尼克松回忆录 》 1972年 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 — 尼克松访华 一次握手,跨越了最辽阔的海洋; 一次旅行,破除了最深厚的坚冰; 一份公报,震撼着世界的格局。 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七天, 1972年 2月 21日至 28日, 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 ——尼克松访华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 最辽阔的海洋 来和我握手。 22年没交往了呵。 ” ——周恩来 “我知道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 杜勒斯 拒绝 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 因此我走完梯级时 决心伸出我的手 ,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 结束 了,另一个时代开始 了。 ” ——《 尼克松回忆录 》 1972年 2月 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 《 中美联合公报 》 (又称《 上海公报 》 )。 《 中美联合公报 》 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 它的 发表, 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内容: 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意义: 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中美联合公报 》 材料一: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 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中美联合公报 》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中美建交公报 》 材料三 :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 “ 断交 ”。 废 除 “ 共同防御条 约 ”。 从台湾 撤军 阅读材料 尼克松总统如此卖力地策划中美接近,是不是因为他有 “ 国际主义 ”的崇高思想。 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 的决定的。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参考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 国家利益 (决定性因素 )  国家力量  意识形态  国内外形势 ……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 ,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怎样的 ? (1)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 :台湾问题。 (2)中国的基本立场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中美联合公报 》的发表是否表示中美关系已经完全正常化。 参考 : 在 台湾问题 上,虽然在 《 中美联合公报 》 中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但是美国并 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 惟一合法 政府,美国 仍然 与台湾保持着“ 外交 ” 关系 ,美国在台湾还驻有 军队 并与台湾维持着 1954年签订的 《 共同防御条约 》。 这种状态下的中美两国关系,不能说是完全实现了正常化。 1979年 1月 1日 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1978年 12月 16日发表了 《 中美建交公报 》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 宣布: 1979年 1月 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曾经在任期内访问过中国的美国总统 老布什 1989 克林顿 1998 小布什 2020 尼克松 1972 福特 1975 里根 1984 中美关系的 现状如何呢 ? 对立、摩擦: • 国家利益 • 社会制度 • 意识形态 • 价值观念 联系、合作: • 高层会晤频繁 • 经贸往来密切 • 经济互补性强 • 合作领域广泛 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 最大障碍是什么。 台湾问题 你如何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 ? 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缓和的原因: 20世纪 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缓和的过程 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日关系的改善 (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2)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 中美关系的改善 直接 促进了中日建交。 美国谋求同 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 越顶外交 ” 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2) 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两国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