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fp教案(下载)内容摘要:

vfp教案(下载)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序设计础教学内容与目的:了解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历程;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关系数据库的特点及关系运算;了解数据库设计的主要过程;了解 统的概述和特点。 教学重点: 数据库系统教学难点: 关系数据库课时分配: §4 课时 §2 课时§1 课时 §1 课时引入:为什么要学数据库管理?计算机应用领域 任一企事业单位都涉及到数据处理,称“五 M 管理”:人 法 制度等计 算 机 处 理 份 额占数 据 处 理过 程 控 制科 学 计 算 %80_第一章 础据库基础知识§ 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一、描述客观事物的符号记录,是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事物特性。 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 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有用结果。 或是能表示一定含义的数据。 例:数据描述: 王阳,9098135,男 1980,江苏,计算机系,1998。 经过简单的推论后,可得出这样的信息:王阳是位男大学生,学号为 9098135,1980 年出生,江苏人,1998 年考入计算机系。 数据转换或信息的过程。 内容包括:数据收集 数据整理(鉴别) 存储数据 使用数据(计算、统计、查询等) 维护数据 故通过数据处理可以获取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解释、推论、归纳、分析、综合等而产生决策。 在一个企事业单位中,数据的处理与作用呈金字塔形,如下图所示:战略层战术层 数据 管理任务操作层二、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对数据的管理是指对数据的组织、分类、编码、检索和维护所提供的操作手段。 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1、人工管理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前特点:程序员必须掌握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地址和方式,才能在程序中正确的使用数据。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序设计序与数据不独立,数据不能保存,程序之间有数据冗余。 2文件系统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主 60 年代中期特点:数据存储在数据文件中,由文件管理系统使用数据。 数据文件和程序文件相互依赖,数据冗余度大,且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3数据库系统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至今特点:数据库诞生, 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数据冗余度减小,共享性提高。 4分布式数据库系统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适应 C/S 系统结构的数据库系统。 特点:在一个分布式数据库中,一个应用可以对其所需的数据进行透明的操作,这些数据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分布,由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由不同的操作系统支持,被不同的通信网络支持。 透明:指从逻辑角度看,应用程序所操作的数据好像是由运行在一台机器上的单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着。 由很多物理上分开的数据库系统通过通信网络连在一起,不同位置的数据库协同工作,用户可以访问到网络上任何位置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就好像在本机访问一样。 5面向对象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相结合的产物,是面向对象的方法在数据库领域中的实现和应用。 基本思想:用户程序不应与面向机器的结构如字段和记录直接打交道,而应该直接对对象和建立在对象之上的操作进行处理。 术可以满足的应用包括: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多媒体数据库 办公自动化 超文本数据库§据库系统一、数据库的概念1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设第一章 础定义:是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结构化的相关数据集合。 它能以最佳的方式、最少的重复为多种应用服务特点:1)数据的共享性:库中的数据可为多个程序、用户服务。 2)独立性:数据文件与用户的应用程序彼此独立,即修改数据时,不必修改使用数据的程序3)数据库的数据冗余(重复)少。 例:学生信息库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特长,各门课程学习成绩,家庭住址,学习经历等。 应用 1: 班主任了解学生基本状况住址,学习经历应用 2:开运动会挑选运动员特长应用 3:文艺活动特长应用 4:评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或用人单位筛选学生成绩2数据库应用系统定义:指系统开发人员利用数据库系统资源开发出来的,而向某一类实际应用的应用软件系统。 如:劳资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系统、员工培训系统、物资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维修系统、客户跟踪系统等。 3数据库管理系统( 定义:是用来管理数据库数据的大型程序,是用户与数据库的接口。 说明:1)供各种命令对 行操作,可以帮助用户完成数据库的建立、询问、显示、修改、打印报表等工作。 2)括数据描述语言及其翻译程序、数据操纵语言及其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例行程序。 3)通俗地说: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地方,而 指在数据库的环境下,如何存取数据等多种管理数据库的功能。 4数据库系统定义: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提供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便利手段组成有五部分: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相关软件、数据管理员和用户。 数据库系统如图 1示。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序设计据库系统的特点1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 2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结构化的数据通过数据模型表现出来,事物内部属性间的联系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3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用户只需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在存储上的物理位置与结构。 4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供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包括 :§据模型一、实体的描述1、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家实体2、实体的属性属性:描述实体的特性3、实体集和实体型实体集:同类型的实体的集合(行)实体型:属性的集合表示一种实体的类型(列)二、实体间的联系及联系的种类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用户 1用户 2用户 n 据库系统组成 无 误护 过 程 中 可 以 保 持 正 确库 中 的 数 据 在 操 作 和 维完 整 性 控 制 密 和 破 坏不 合 法 的 使 用 而 造 成 泄以 防 破 坏安 全 性 控 制 用多 用 户 对 数 据 的 并 发 使并 发 访 问 控 制 :,:第一章 础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联系的种类:指一个实体型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型中多少个具体实体存在联系。 实体联系有三种: 一对一联系 (1:1) 例:班长与班级 一对多联系 (1:n) 例:系与教师、班级与学生 多对对联系 (m:n) 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课程三、数据模型简介1模型:是实现世界特征的模拟和抽象。 数据模型:是实现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数据模型用来表示数据库中数据的结构,即事物本身属性间及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 数据模型是 基础,因此任何一个 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其分为三种: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2层次数据模型定义:用树型结构表示实体及其之间联系的模型,支持层次模型的 为层次 此系统中建立的 层次数据库。 特点: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除根结点之外的其他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双亲结点;结点间的关系是父子之间的一对多的联系。 例:家谱 、单位部门 、学院机构等。 3网状模型定义:用网状结构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特点: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父结点;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父结点双亲。 4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 特点:概念描述单一。 每个关系就是一个二维表,无论实体本身还是实体间的联系均用二维表来表示§系数据库§系模型关系数据模型:用二维表的形式表示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一、关系术语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有一个关系名。 说明:在 ,一个关系存储为一个文件,文件扩展名为 为 “表”。 对关系的描述为关系模型,一个关系的模式对应一个关系的结构,其格式为:关系名(属性名 1,属性名 2,.,属性名 n)在 表示为表结构:表名(字段名 1,字段名 2,.,字段名 n)中的一行称为一个元组,在 称为记录。 注:中的一列称为一个属性,每一列有一个属性名。 每个属性有属性名、数据类型、宽度)注:在 性的取值范围。 例:职工的年龄在 1860 岁,性别的属性域为(男、女)属性或属性的组合,其值能唯一确定一个元组,例:学号。 候选关键字:满足关键字特性的最小属性组合都叫候选关键字。 注:每个关系都必须选择一个候选关键字作为主关键字。 如果表中的一个字段不是本表的主关键字或候选关键字,而是另外一个表的主关键字或候选关键字,这个字段就称外部关键字。 例: 学生表 成绩表 S 、每一个关系模式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 (巴科斯范式)最基本的要求:每个属性必须是不可分割(每个字段必须是初等项)的数据单_K) K)第一章 础学生成绩:分割为各科成绩。 唯一)冗余(行唯一),列次序可以任意交换总结 :属性初等项、行和列唯一、行列任意交换三、实际关系模型一个数据库中,包含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多个表,这个库文件就代表一个实际的关系模型。 教材 : 学生 选课 课程关系模型有三个关系模式:号,姓名,性别,年龄)号,课程号,成绩)程号,课程名,学分)关系模型如下图所示: 程号 成绩1 982 893 851 923 902 893 991 711 79课程号 课程名 学分F 2+ 4B 3学号 姓名 年龄性别小平 15 男大海 16 男小娟 15 女萍 16 女小林 15 男序设计 关系运算关系的基本运算有两类: 传统的集合运算(并、差、交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