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均数内容摘要:

师:我不这样想。 明明是第 7小组夹的多,第 3小组夹的少,你怎么认为第 3 小组的水平更高呢。 如果大家能说服老师,我就接受大家的意见。 大家讨论讨论,看怎样才能说服老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与学生展开辩论。 讨论完毕,全班交流。 ) 师:谁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 1:第 7小组的人太多了。 他们夹的总数多是因为人太 多了。 生 2:第 7小组人数这么多,比总数肯定是不公平的。 7 生 3:第 7小组有 10 人,总数确实多。 但平均数不如第三小组。 假如第三小组也是 10 个人, 10 个对 10 个,又会是哪个小组的夹球个数多呢。 生 4:单个对单个更公平。 第 7 小组靠着人多才总数多,第 3 小组因为人少所以总数少,如果第 7小组只有 4个人,肯定不如第三小组总数多。 所以,小组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行,比平均数更好。 …… …… 师:我听明白了。 看来,在小组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两个小组的夹球水平再比总数不公平了,我们应该比他们的 —— 生:(齐答)平均数。 师 :我向同学们提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如果让你给咱们班 6 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排出第一名到第六名,比什么更合理。 生 1:比合计。 (许多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 ) 师:看来有不同意见。 谁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 2:应该比平均数更合理。 因为我们六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比总数不公平。 师:她考虑了咱们分组的实际情况,非常好。 [比较出真知。 在有层次的比较中,学生逐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价值,对平均数的理解更加深刻。 由于课堂上没有呈现出预想的“比总数好”和“比平均数公平”这两种意见交锋的场面,而是出现了全 8 体同意“比平均数更公平 ”的一边倒局面,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自己放在被说服的一方,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体现了教师较好的应变能力。 ]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教师出示例题)这是课本 42 页上的一道题: 一个小组有 4 个同学,小红收集了 14 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12 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 11 个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 15 个矿泉水瓶。 这个小组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谁来先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生 1:大约是 13 个。 生 2:应该在 12 千克和 15 个之间。 师:每个同学独立列出算式,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看自己 估计的准不准。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 ) 师:请板书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求出了这个小组中 4 位同学收集的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 (学生表示没有疑问。 ) 师:我们知道,在篮球比赛中,身高是非常重要的。 欢乐队参加篮球赛,上场的 5 名队员的身高分别是: 148 厘米、 142 厘米、 139 9 厘米、 141 厘米、 140 厘米。 上场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大家先估计一下,然后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一生板书算式。 ) (学生说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质疑问 难。 ) 师:刚才咱们求的平均夹球个数、平均体重、平均身高都是平均数。 大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