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册教案(完整版)内容摘要:
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 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 板画简明有效。 师: 我国为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震动世界的著名的三峡工程的兴建,就要在第五次人大会上通过,而正式确定下来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它是祖国的荣誉和骄傲。 它就位于祖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之间(指图)。 也由于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形区,使各大河上、中、下游 的河段特征也不相同了。 评: 联系重大时事的地理背景,适时进行国情教育,强化学习动机。 师: 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感到兴趣,七嘴八舌地答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师: 对这些你们可以答很多,课后你们还可以商量讨论,但最主要还是上面这三点。 评: 提供发散思维机会,留有课后思考余地。 师: 想一想,如果我国地势西低东高对水汽会有什么影响。 (教师边讲边画) 生: 东面太平洋来的水汽就难进入内地。 评: 利用逆向思维和相反想象,是巩固正面理解、培养应变能力的好方式。 师: 对水能资源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评: 逐步引导推 理。 生: 由于水汽减少,水能资源也大大减少了。 师: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 从西到东的河流交通也不方便了。 师: 这些都对。 现在再从地形图上看出我国哪种地形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评: 越往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越多,符合认识过程规律。 生: (大体可以答出)高原、山地面积大。 师: 对,所以,我国山区面积很大,我国也是世界上有名多山的国家。 多山的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何不利影响。 生: (大体可以答出)耕地面积小。 师: 所以耍 “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评:适时自然地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师 : 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大陆架部分。 所以有人把它称为第四级阶梯。 四、大陆架(板书) 评: 这样归纳,更有利于系统掌握。 师: 大家看祖国地形图,大陆架是什么颜色。 生:浅蓝色。 师: (指图说明)从祖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地形图上浅蓝色部分面积是很大的。 师: 请同学们看书 第三段。 大陆架概念。 概念:(板书) 师: 关于大陆架概念,我们要注意:(教师边强调要点,边画) ① 它是大陆领土向海洋自然延伸部分。 (板书) ② 深度不大。 (板书) ③ 坡度平缓。 (板书) 评: 用此板画,有效地说明大 陆架概念诸内涵。 师: 大陆架在大陆边缘通航条件好,浅海地区矿产资源,如石油等容易开发;浅海地区阳光容易透彻海底,鱼产丰富,且作业条件好;由于大陆架有这么丰富的资源,被称为 “聚宝盆 ”(板书),正因为如此,现在世界上关于大陆架的争端也越来越剧烈。 2.我国的大陆架;(板书)评:自然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 师:谈到大陆架,我们应当感到自豪,我国是世界上大陆架面积最宽大国家之一。 指图说明:渤海和黄海海底全部是大陆架,东海海底大部分和南海海底一部分也是大陆架。 它们是祖国的巨大财富,这也引起了有些邻国对它的觊觎。 关于祖国大陆架的情况,以后再结合有关内容对大家介绍。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1.地形和地势的概况。 2.五种地形的区别。 3.我国地形特点、地势三级阶梯及其意义。 4.大陆架的概念。 评: 让学生明确重点所在。 六、课后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1)平凉和高原,丘陵和山地的主要区别。 ( 2)祖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范围和意义。 ( 3)大陆架的概念。 2.请大家在表中空格里填上有关的内容。 评: 设计此表用作小结,简明扼要,方式较新。 总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发扬了我国启发式教学的优良传统,处处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巳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生趣 ——爱学 ——增知 ——长智 ——修德,教学环节运用得当。 学习目标全面落实,且合理、自然,国情国策教育有机融合在知识教学之中;学习目标的层次掌握恰当,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层次分 明,比重合宜。 是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都较好的一堂课。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设计新颖、简明、达意,教与学兼而用之,并利用电教手段。 化死为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可予推广。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材第一册第 四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讲述气候知识的关键所在,理论性、概括性较 强、难度较大。 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讲解图表、 联系实际、巩固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归纳如下: 一、利用图表形式,提炼教材内容 ,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学习内容。 1. 影响气候的因素 这张联系图表,简明扼要,层次清楚,能使学生对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 形成原因有较清醒的认识。 通过此表使学生了解由于影响世界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不同地区的水 热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出现了地区差异。 二、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事例,让学 生进一步理解和牢固记忆教材内容。 讲纬度因素时,列举我国冬季南北气候相差很大的事例。 向学生提出问 题,为什么冬季时人们在黑龙江省的室外一般要穿皮衣,戴皮帽才能御寒; 而海南岛人穿夹衣就行了。 学生回 答后,教师再帮助完善答案。 讲海陆因素时,列举学生在海水中游泳的事例(我校地处北部湾畔,学 生大都在海水里游过泳)。 提问学生为什么夏季(白天)在海水中游泳时, 海水的气温比陆地气温要低;晚上游泳时,水中比岸上要暖和。 学生回答后, 教师小结: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一年或一昼夜的气 温变化,陆地大于海洋,内陆地区大于沿海地区,这时受海陆因素影响。 讲地形因素时,列举学生爬山的事例。 爬到山顶上感觉到凉快,说明地 势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 并列举我校 所在地东方 县的年降水量很少,不及海南岛中部琼中县的年降水量的一半的 事例。 教师分析原因:东方县地处海南五指山和长山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 沉、气温升高,不易成云致雨、降水很少。 而琼中县地处五指山的迎风坡, 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遇冷凝结、降水较多。 这些都是由于地形因素的 影响而致。 讲洋流因素时,列举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事:把热水倒进冷水中, 冷水变热;把冷水倒进热水中,热水变冷。 如把热水比做暖流,冷水比做寒 流,那么可以说明:暖流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寒流则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 三、设计配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讲完课文后,我设计了配套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进一 步巩固和消化当堂课所学的内容。 练习一: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是我国有名的“北极村”,每年在 9 月初就进入冬季,一月平均气温在 30℃以下,这是为什么。 而我国最南端的 旅游城市三亚,一月平均气温高达 21℃,是避寒、游览、疗养、度假的黄金 季节,这又是什么原因。 ,终年不冻,被誉为北极圈内 的一颗明珠;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位于 40176。 N 以北,纬度要低, 但 冬季时该港却全部封冻了。 ,但青藏高原是我国夏 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这是什么原因。 于同一纬度,但瓦伦西亚的一月平均气温为 ℃,年降水量为 1436 毫米; 华沙的一月平均气温为 ℃,年降水量为 564 毫米。 为何会出现这些差异 呢。 练习二:把下列地区与所对应的气候带用直线连接起来。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温带湿润地带 英国西部地区干旱地带 青藏高原高山地带 印度尼西亚的赤道地区寒带和亚寒带 北 冰洋沿岸热带多雨地带 河流和湖泊概况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地图,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在我国主要湖泊。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并将水系图与气候图、地形图对照使用,培养学生依照地图分析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2.外流河的水文特 征。 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手段 录像机、实物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师总结】出示表 1:中国河流、湖泊的数量。 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 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 【板书】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 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 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 内流区。 【出示投影片】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 【板书】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内流区、外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板书】 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教师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启发提问】分析内流区 和外流区水量的大小及原因。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出示表 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 西北部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 、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 3/秒为单位。 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 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 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 “我国 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 ”。 让学生填空。 学生总结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填表,教师补充。 让学生总结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气候、地面状况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也不同,地面植被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也不同。 由引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内流区、外流区 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二、外流 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外流河、内流河的含义是什么。 ( 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是什么。 ( 3)长江与黄河的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又有什么样的水文特征呢。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出示中国水系图。 【启发提问】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教师总结】我国的内流河主 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 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河水主要来自哪里呢。 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内流河水的主要来源。 ( 2)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教师总结】内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内流河水量年变化大,水位高差悬殊。 夏季气温高,冰雪。地理上册教案(完整版)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文化也不对,那到底 怎么才能找到我们的先进 文化呢。 我们来看看后面的思想家们 是怎么继续探索这个问题的。 还记得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这段历史 吗。 高一课本应该学过, 大家 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翻历史课本,花一分钟时间回忆一下马克思主义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呢。 它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 好了,请一位同学告诉我,马克思主义是怎么传入中国的。 后来又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答: 老师小结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挖了 36 个小时,而是分割成 了一个个时间段,就像一个个慢镜头一样,让我们想象到了父亲挖掘的场面,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疲惫的父亲,辛苦的父亲。 谁愿意读这句话,想一想:怎样读。 要求读得累一点(指名读) “没人再来阻挡他”不知你们是否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很重要,哪个。 你又明白了什 么。 生:“再”字很 重要,我明白了在这之前曾经有人阻挡过他。 师:是哪些人,是怎样阻挡他的。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有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现象吗。 若果有,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 二.地方时差 材料: 一对双胞胎 姐妹在由上海发往美国旧金山的轮船上降生。 先出生的女婴护士记 2 录的时间为 2020 年 8 月 8 日 8 点 8 分,后出生的记录为 2020 年 8 月 7 日 8 点 8分。 双胞胎的爸爸高兴之余不免纠结:这对孪生姐妹谁应是姐姐,谁应是妹妹。 思考探究: 这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