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2)内容摘要:

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二程遗书 》 材料4: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5: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夫妻岂不是天理。 在个人修养 (“人性” )上如何实践“理”。 修养观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 道德规范、气节和等级秩序; 理学实质。 用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自然欲望 什么是天理。 理学的实质是什么。 • 3.主要思想观点 理学 心学 世界本原 社会 认识论 理 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 格物致知 ” 程朱理学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主要思想 宇宙 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认识 论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 把握“理” 朱熹编著 《 四书章句集注 》 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发展 实质 :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拓展训练 一 、 单项选择 “ 存天理 , 灭人欲 ” , 这里的 “ 天理 ” 主要指: A、 儒家伦理道德 B、 自然规律 C、 人的良知 D、 上天的意志 A 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 “ 去人欲,存天理 ” 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三纲五常 ” 、 “ 三从四德 ” 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A c •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 材料二: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论语 》 回答:。 请说明实质。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孔子哪些思想。 3材料一主要继承发展了材料二的那一方面。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朱熹学说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阅读下列材料 ,归纳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1: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材料2: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材料3: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思考:概括陆九渊的主要观点。 “心即理也” 方法论:“发明本心” (内心反省) 阅读下列材料 ,归纳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4: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材料5: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材料6: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思考:结合教材,王阳明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什么。 并概括其主要观点。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思想核心 ——“致良知” 方法论: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思考:材料六体现了什么观点。 重树思想标准 (良知 )的重要性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陆王心学 陆九渊心学 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阳明心学” ①“致良知” ②强调自我的主动作 用 • 3.主要思想观点 理学 心学 世界本原 社会 认识论 理 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 格物致知 ” 心 (心即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