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芜湖市镜湖区服务业发展规划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加快服务业数量发展 3 和品质提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为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3 镜湖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基本原则 131 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基础,坚持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城市化率稳步提高 城市化的结果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在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 在芜湖现在的经济成长阶段,城市能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 所以,镜湖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就要与制造业发展相配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城市经济新一轮增长。 132 遵循产业成长规律及市场经济规律,通过科学规划对产业发展实施有效调控和管理,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效率 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 为了避免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无序,就必须利用规 划手段实施有效调控和管理。 但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取决于它是否遵循产业成长规律及市场经济规律。 产业规划应以市场性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 通过战略性、综合性、总量性、结构性的规划控制和规范管理、政务服务以实现产业成长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 133 以产业链为演进纽带,以产业集聚为发展平台,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服务业发展 根据城市资源禀赋条件、区位条件、生产力基础、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结构等基础因素,重点发展产业关联效应强、功能性突出、技术密集、增值性强的主导产业。 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并结合城市功能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要求,构造单区规模有效的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城市经济持续增长。 4 14 规划期限与规划依据 141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确定为 20xx— 20xx 年。 近期为 20xx— 20xx 年; 远期为 20xx— 20xx 年。 142 规划依据 《安徽统计年鉴》( 20xx); 《浙江统计年鉴》( 20xx); 《上海统计年鉴》( 20xx); 《江苏统计年鉴》( 20xx); 《芜湖统计年鉴》( 20xx— 20xx); 《安徽省芜湖市旅游发展总体 规划》( 20xx— 2020);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 《芜湖市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 20xx— 2020); 《芜湖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20xx— 20xx); 《南京都市圈规划( 20xx— 2020)》 ;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芜湖市“十一五”规划》; 《镜湖区“十一五”规划》; 5 基础分析 21 镜湖区服务业发展的区域经济背景 211 芜湖市产业经济及城市化发展 ( 1)经济进入加速成长阶段 芜湖 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 市域面积 720 平方公里, 现下属三县(芜湖、繁昌、南陵),四区(镜湖、弋江、鸠江、三山)。 改革开放以前,芜湖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基础薄弱。 1978 年芜湖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仅 74517 万元,人均 GDP 仅为 434 元。 改革开放以来, 芜湖 重视发挥优势,积极抢抓机遇,加速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 经济经历 了 三 次大的 发展时期(见图 21)。 20 世纪 80 年代, 芜湖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开展 区域经济,到 1990 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 34 亿。 20 世纪 90 年代, 芜湖 抓住浦东 开发开放和 长江三角洲发展的 机遇,发挥 芜湖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设施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 先进制造业与 外向型经济,实现了 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 21 芜湖 GDP阶段性变动时间序列 目前,芜湖 经济总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 GDP 自 20xx 年以来已连续增幅在Ⅰ阶段 0100000020xx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年份GDP(当年值,万元)Ⅱ阶段 Ⅲ阶段 6 12%以上, 20xx 与 20xx 年 GDP 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 %和 %。 20xx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 万元,接近3000 美元。 根据 发展经济学 理论 ,人均 GDP 在 400~ 20xx 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20xx~ 10000 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 10000 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 因此,芜湖未来的发展将步入人均 GDP 从 3000 美元向 10000 美元 迈进的新阶段,并且最终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2)工业发展潜力巨大 芜湖目前是安徽省 开放度较高的新兴 工业 城市 ,并在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与新型材料业等工业主导产业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20xx 年芜湖固定资产投资接近 300 亿元,大量国内外企业在芜湖投资设厂,其中,仅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吸引了包括 12 家世界 500 强企业、 23 家国内上市公司在内的 200 多 家企业进区发展。 近五年来,芜湖市工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20xx 年与 20xx 年超过了25%。 20xx 年第二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达到了 56%,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还将有继续增大。 (如图 22) 5051015202530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GD P增长率一产增长率二产增长率三产增长率 图 22 芜湖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变化趋势 7 ( 3)服务业水平有待提高 在 “ 十五 ” 期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递增 %,低于同期 GDP 年递增 %的水平,且占 GDP 比重逐年走低(详见表 21)。 表 21 “ 十五 ” 期间芜湖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比重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 增长速度 占生产总值比重 % 20xx 年,芜湖市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万人,占全部产业 的 %;实现增加值 180 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为 %,与同期全省 %和全国 %的相比,分别低 和 个百分 点 ,服务业水平有待提高。 ( 4)城市化进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芜湖城市化进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1995 年之前,芜湖城市化水平低于30%,属于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此时农业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吸引的人口与资本的聚集,即城市的外延扩大,此时城市化对经济的贡献不大。 1995 年到 20xx 年是芜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阶段。 芜湖城市化率从 31%上升到 41%,平均每年增长了一个百分点。 此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国民经济和社会资本的增 长,使工业化规模扩大出口,城市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自上而下的吸力较前增强,所以促成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 20xx 年以来芜湖城市化水平进入到一个稳步发展阶段,平均每年增长 个百分点, 20xx 年城市化率接近 49%。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许多农村劳动力和部分城市劳动力到服务业领域就业,第三产业开始显露出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期服务业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后续动力,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内涵提高,即城市的现代化。 8 1980 1985 1990 1995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年份城市化率快速阶段 稳步阶段 初级阶段 图 23 芜湖城市化进程 212 安徽省重要区域经济规划 《安徽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在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同时,重点推进十个方面的发展,包括: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为农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文化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 纲要要求,首先,必须依托合肥、芜湖、蚌埠及安庆、阜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支撑作用。 “十一五”期间,运输物流业成 为服务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力争到“十一五”末,初步形成省、市、县互联互通,与长三角地区全面对接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 其次,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资源开发。 积极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实施精品旅游战略,打造“两山一湖” (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等旅游品牌。 积极开展红色旅游、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 再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通过市场引导、政府规范、企业运作、社会参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水平,加快发展步伐。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产品特色 9 化、设施现代化、 经营国际化、管理规范化,逐步把安徽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 《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建议 芜湖按照东进南扩的思路,加大对繁昌、芜湖县近郊城镇的整合力度,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拉开城市框架。 推动与马鞍山和铜陵的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发展,形成组团式发展的格局。 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使之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 力争到20xx 年建成区面积达到 150 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 130 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000 亿元,成为马芜铜城市带 的核心城市及宁汉之间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在空间布局上, 形成以芜湖为核心、马鞍山和铜陵为两翼,巢湖、宣城为拓展区,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速、合巢芜高速、芜宣高速、沿江城际铁路等为主要发展轴线的空间格局。 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发展 旅游业 与现代物流业。 一方面, 充分发挥长江及沿岸地区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加强资源整合,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和黄金水道旅游,把沿江城市群打造成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休闲旅游基地和后花园。 面向欧美长线旅游团,积极开发长江游船旅游。 另一方面,加快 形成综合物流网。 建设综合物流网是提高沿江产业 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以港口和开发区为依托,以产业物流为主导,以城市物流、区域物流为补充,基本形成以芜湖、安庆为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的综合物流网,不断降低区域内物流总成本。 213 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联动 区域发展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区域化是当代城市、区域发展的总体趋势。 长江三角洲扩容加快,泛长江三角洲已经初步形成。 优化与整合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的多种资源、提升长江三角洲整体竞争力,不仅已成为江浙沪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成为周边省份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长三角的生产要素外溢速度加快 ,大量富余 资金正向外全方位寻找 新的发展空间,目前 以浙商为代表的 “ 南资 ” 已呈现“西进北移”的转移态势。 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最前沿,芜湖市在交通东连、要素东引、产业东接、服务东借、产品东送等方面“近水楼台”,首当其惠。 但另一方面,随着运输方式的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区际大交 10 通格局的变化,芜湖在对接长三角方面的区位比较优势会逐步弱化,周边中西地区在迎接经济辐射、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在生产要素移动愈来愈容易的形式下,芜湖必须加快区域要素集聚和城市中心功能优化,并大力促进城市要素粘性空间的 形成,否则,就极有可能沦为一个“通过性”城市和永远的“外围”城市。 涉及芜湖 市的长江 三角洲 区域性 规划主要 有 《南 京都市 圈规划( 20xx— 2020)》。 在此规划中,芜湖市被列入南京都市圈的紧密圈层,也是一带一轴三通道中一带 —— 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 本规划提出 协调沿江地区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建设符合沿江城市带整体发展要求、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整体协调发展的沿江城市带。 11 22 镜湖区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221 服务业资源禀赋评价 ( 1)自然区位得天独厚,综合交通承东 启西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 坐 标为东经 119 度 21 分、北纬 31 度 20 分。 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 芜湖 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 芜湖市为安徽省省辖市,现下属三县(芜湖、繁昌、南陵),四区(镜湖、弋江、鸠江、三山)。 全市面积 3317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720 平方公里。 20xx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 万人。 镜湖区是芜湖市的中心城区,东接鸠江区,西濒长江,南与弋江区隔青弋江相望,北 与芜湖经济开发。20xx-20xx年芜湖市镜湖区服务业发展规划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