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内容摘要:

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见解,就是看到了美术的教育功能。 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佐道德。 美术之目的,虽于道德不尽符,然其立足于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 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 亦日趋于肤浅;近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有安。 ” 也就是说美术 除政教性质的教育功能外,美术的教育功能更多地表现在对“道德”、“修养”的辅佐方面。 有些作品立意鲜明,是有明确倾向性,政治功效突出,不言而喻。 是不是自然风光,生活中的无生命事物,则没有其育人功效呢。 答案是否定的。 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最擅长画竹子,他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方式,熔铸自己的主观感情,确立画意,它的作品格调鲜明。 他借题言诗,道:笔下“萧萧竹”,“人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 其一笔一划间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着实感人。 齐白石大师大写“白菜萝卜”的普通物事,笔意韵致、生动而鲜活的是 一种朴实而又乐观知足的心态,一种平凡中见精神的生活态度。 其实我们不难理解,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都是作者价值观的展示,都是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