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是否平行能利用同位角来判断吗。 如果不能,是否可以利用其他角来判断。 请你先自主探索,再与同伴交流。 设计目的: 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当用同位角不能直接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时,应该怎么办。 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操作和思考,探索还有哪些角可以用来判断直线是否平行。 这样设计,使得探索活动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进一步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解决问题 2的过程中,由于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学生的探究方向比较明确。 实际教学效果: 测量画板边缘是否平行问题,与学生的 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学生表现出来比较有兴趣,能积极进行观察和操作。 因为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快的想到探索内错角的关系来判断两直线平行,但是主动考虑到去测量同旁内角的不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 a n m b 3 4 5 2 1 4 1 2 3 5 6 7 8 D C B E A F 应注意通过此例教学,只是让学生得到一个初步的猜想,引导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度量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所以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度量得出猜想即可。 第三环节:大胆探究,各抒己见 活动内容: 依次完成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1. 课本议一议:( 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 为 什么。 ( 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 为什么。 请你先独立思考,采用你认为适当的方式来说明理由,然后再与同学交流。 2. 观察课件中的三线八角,内错角的变化和同旁内角的变化,得出结论: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挑战自我:你能结合图形用推理的方式来说明以上两个结论成立的理由吗。 如图,直线 a, b被直线 c所截, 当( 1)∠ 1=∠ 2,( 2)∠ 1+∠ 3=180176。 时,说明 a∥ b的理由。 活动目的: 本环节的教学是重点,鉴于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有了探究的经验和方法,本课的第一环节又学会了识别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所以将此探究先放给学生。 由于探究的方式较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究空间。 本环节选取了课本的议一议,采取的方式是先独立思考、探究,再讨论交流,目的是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的找到多种方法,这样合作交流才有了更充分的内容,才能够互相启发,博采众长。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利用课件展示,进一步验证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这样设计,避免了多。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教学设计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导学案
简称: 相等,两直线平行。 用符号“ ____”表示,例如,直线 a与直线 b平行,记作 _______。 练习: 如图 212: 为∠ 1=∠ 2根据 等 ,两直线平行所以 ∥ b 备课组组长签字: 教研组组长签字: 教导处评定: 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三. 合作探究 ( 1) 你能过直线 AB外一点 P画直线 AB
探索活动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动,直到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面积: (上底+下底 )高247。 2 (板书) 强化理解推 导过程。 ④计算过程中“ 3+ 5”表示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上小括号。
物理卷2018年福建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2015.11)word版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单项选择题(每题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得 4 分,选错得 0 分)小分别为 16N、10N、5N。 其中合力最小值为A、0N B、3N C、5N D、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 M 上,力 F 作用与物体 O 点,现要使物体沿着 方F 和 都在 M 水平面内) ,那么,必须同时再加一个力 ,这个力最小值是O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