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卷2017年辽宁省高二6月月考(2016.06)内容摘要: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90 分钟 试题分数:100 分第卷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 4 分,共 32 分)1 如图所示,物体 A、B、C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力 F 作用在物体 C 上后,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C 不受摩擦力作用B B 不受摩擦力作用C A 受的各个摩擦力的合力不为零DA、B、C 三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所受摩擦力为零2 L 型木板 P(上表面光滑) 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 Q 相连,如图所示若 P、Q 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 P 的受力个数为( )A3 B4C5 D63 一物体自 2、t=0 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列选项正确的是( )6s 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 6s 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 6s 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5m/在 46s 内,物体的加速度发生变化4 汽车以 20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某时刻关闭发动机而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5 m/它关闭发动机后通过 37.5 m 所需时间为( )A3 s B4 5 s D6 、B 两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同时落地, A 球下落的时间为 t,B 球下落的时间为t/2,当 B 球开始下落的瞬间,A、B 两球的高度差为( )B. D. 46 如图,三根轻细绳悬挂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静止,A、D 间细绳是水平的,现对 3、 B 球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力 F,将 B 缓缓拉到图中虚线位置,这时三根细绳张力 )AT 变大 BT 大,T 变C 大,T 变DT 大,T 变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细绳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长度 O,则在不断增加重物G 的重力过程中(绳 会断) ( )A先被拉断BO M 绳的拉力始终比 拉力大C 和 的合力逐渐增大D、的合力逐渐增大8 如图,在固定斜面上的一物块受到一外力 F 的作用,F 平行于斜面向上。 若要物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F 的取值应有一定范围,已知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2(F 20 )。 由此可求出(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倾角C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D物块对 4、斜面的正压力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16 分)9 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6s 末在途中相遇,它们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可以确定( )At 0 时甲在乙的前方 27m 处Bt0 时乙在甲的前方 27m 处C t6s 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Dt6s 之后两物体不会再相遇10 一物体从某一行星表面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 t0 时抛出,得到如图所示的位移st 图象,则( )A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8m/物体上升的时间为 5物体被抛出时的初速度为 10m/物体落到行星表面时的速度为 20m/图,A、B 两木块放在水平面上,它们之间用细线相连,两次连接情况中细线倾斜方向不 5、同但倾角一样,两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先后用水平力 着A、B 一起匀速运动,则( )AF 1 BF 1F 2C DF 图所示,倾角为 的斜面体 C 置于水平面上,B 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 A 相连接,连接 B 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 量相等,且 A、B、C 都处于静止状态,则( )到 C 的支持力与 B、 C 的质量, 静止,则 B 受到 C 的摩擦力一定向上第卷(共 52 分)三、实验题(每空 3 分,共 15 分)13 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 50 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 他在纸带上便于测 6、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时点,在这点下标明 A ,第六个点下标明 B ,第十一个点下标明 C ,第十六个点下标明 D ,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 E。 测量时发现 B 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 为 为 则打 C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 m 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 m 距离应为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4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条细绳结于 O 点分别与两弹簧测力计和钩码相接(1)实验步骤如下:A弹簧测力计 A 挂于固定在竖直木板上的 P 点;B结点 O 下的细线挂钩码 C;C手持弹簧测力计 B 缓慢向左拉,使结点 O 静止在某位置;D记下钩码的质量、结点 O 7、 的位置、读出并记录弹簧测力计 A 和 B 的示数、记录:_(2)(单选)在实验过程中,下列哪些情况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误差。 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木板不竖直B A 弹簧测力计外壳的重力C B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没有保持水平D改变弹簧测力计 B 的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时,结点 O 的位置发生变化四、计算题(共 37 分)15(9 分)一光滑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环上套着两个小球 A 和 B(中央有孔),A、B 间由细绳连接着,它们处于如图中所示位置时恰好都能保持静止状态此情况下,B 球与环中心 O 处于同一水平面上,A、B 间的细绳呈伸直状态,且与水平线成 30角已知 B 球的质量为 3 细绳对 8、B 球的拉力和 A 球的质量(g 取 10 m/6(9 分)如图所示, 轻绳共同悬挂一质量为 m 的物体,若保持 的方向不变,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60,改变 的方向,试求:(1)物体能达到平衡时, 角的取值范围.(2) 在 090的范围内,求 世昌的博客 (9 分)如图所示,倾角为 的斜面上静止放置三个质量均为 m 的木箱,相邻两木箱的距离均为 l。 工人用沿斜面的力推最下面的木箱使之上滑,逐一与其它木箱碰撞。 每次碰撞后木箱都粘在一起运动。 整个过程中工人的推力不变,最后恰好能推着三个木箱匀速上滑。 已知木箱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重力加速度为 (1) 工人的推力;(2)三个木箱匀速上滑时,第三个木 9、箱对第二个木箱的压力;18 (10 分)A、B 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 车在前,其速度 0 m/s,B 车在后,速度 0 m/s,因大雾能见度很低,B 车在距 A 车 5 m 时才发现前方有 A 车,这时 B 车立即刹车,但 B 车要经过 180 m 才能停下来.(1)B 车刹车时 A 仍按原速率行驶,两车是否会相撞?(2)若 B 车在刹车的同时发出信号,A 车司机经过 t=4 s 收到信号后加速前进,则 A 车的加速度至少多大才能避免相撞?答案1世昌的博客 , 14(1)三条细绳(拉力)的方向 (2)A 15 对 B 球受力分析如图 12 所示,物体 B 处于平衡状态有: 310 10、 N60 处于平衡状态有:在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由上两式解得: 0 N6 析】(1)改变 的方向时,的拉力 向不变,两绳拉力的合力 F 与物体的重力平衡,重力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如图所示,经分析可知, 最小为 0,此时;且 必须小于 120,否则两绳的合力不可能竖直向上,所以 角的取值范围是 0120.(8 分)(2) 在 090的范围内,当 =90时,大,当两绳垂直时,即 =30时,小,答案:(1)0120 (2) 37 、18【解析】(1)B 车刹车至停下来的过程中,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画出 A、B 两列火车的 (1分)根据图象计算出两列火车的位移分别为:08 m=80 02因 xBx 0+55 2)设 两车速度相等时,有:vB+vA+aA(时 2为使两车不相撞,两车的位移关系满足 x 0+立以上各式解得 m/s 2即 m/1)两车会相撞 (2)m/s2。物理卷2017年辽宁省高二6月月考(2016.06)
相关推荐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位置,右边的位置被车给占领了,只好移到了左 边,“只见这下安全了吧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爸爸马一跳,把我的帅又将住了。 这时,我四面楚歌,进也进不得,回也回不去,只好认乖乖地认输了。 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下棋不能贪吃,要全面布局,关键在
发现“等底等高癿两个 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丌一定还是平行四边形” . 3.灵活课堂 ,轻松学习 学生丌是学习机器 ,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掋 .改变赸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 ,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癿陈旧做法 ,要提倡精讲精练 .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掌索 ,把学生思考癿时间还给学生 ,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 ,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癿习惯和能力 .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
( 20) 、小芳和小伙伴两天做 100颗星,昨天做了 58 颗,今天他们要做( )颗。 ( 21) 、 6 个 7 相加是( ),比 8 个 7 少( ),比 5 个 7 多( ); 3 个 9 相加是( ),比 2 个 9 多( ),比 4 个 9 少( )。 ( 22) 、算得积是 18 的口诀有( )和( )。 ( 23) 、在○里填上“ +”、“ ”、“”或“<”、“>”、“ =”。
静下来,仔细一想,我何不“变废为宝”呢。 34 名学生, 34 种性格,让他们与众不同,个个精彩。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爱学生,首行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当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班主任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示范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一位学生,使师生关系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