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和奶牛教学案例内容摘要:
经意识到这两个基本相似的句子其实有很大的不同。 请比较一下有哪些不同。 生 1:第一个句子后面是句号,第二个句子是感叹号。 语气不同。 生 2:第一个句子多了一个“是”字。 师: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 2:第一句应该比较平淡,第二句语气要重。 师:能具体揣摩一下说这两句话时安恩的情绪吗。 生 2:回答第一个买牛人时安恩很平静,回答第二个买牛人时安恩很生气。 6 师:安恩仅仅是平静吗。 我们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把一个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来判断。 老师建议你读读“它是不买的”后面的两个句子。 生 2(读): “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 使劲儿地把鼻孔擦个不停„„ ” 生 3:哦,安恩的语气中应该还有谦恭。 师:她为啥谦恭。 生 4:她可能觉得有点对不住买牛人。 师:那你试一试读出谦恭的语气好吗。 生 4(读):它是不卖的。 (读得很诚恳,大家鼓掌。 ) 师:请比较着读,再读“它不买的”这句。 生 5(读):他不买的。 (读得很生硬冷漠,大家鼓掌。 ) 师:你为啥把这个句子处理得生硬冷漠呢。 你有理由吗。 生 5:安恩说这话前有这样的神态“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生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 师:好。 能够用老师刚才说的联系前后文的方法,很棒。 同学们,远处到底有没有使她感兴趣的东西。 7 这里的神态描写用意在哪里。 生 6:其实并没有什么东西使她感兴趣。 安恩朝远处看其实是为了不想看那个买牛人,她在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师:哦,看来安恩不喜欢那个买牛人,但是也不想太过于表现出来,她只用自己的 眼光和语气来表达。 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安恩在努力掩饰的不满和冷漠。 生 7(读):它不卖的。 师:再体会一下,“它是不卖的”中的“是”字的作用。 生 8:“它不卖的”直截了当,“它是不卖的”就柔和多了,这个“是”字在这里让语速变慢了,语气变柔和了。 师:好。 孩子们,这样学习语文就对了,联系前后文咬文嚼字就会趣味无穷。 两个人同样都是 要买安恩的牛,为啥安恩的态度截然相反,一谦恭一生气呢。 同学们深入下去,再找找理由。 (生自由朗读课文) 生 1:第一个人问得很有礼貌,他问的是“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 ”而第二个。安恩和奶牛教学案例
相关推荐
学习劲头,但 教师 自己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我时时保持以读代讲,多读多想,自主 感悟 ,常常鼓励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们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时不时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功 ”。 方法对于学习来说是最重要的。 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那樟树到底长什么样呢。 板块 三、精读 课文。 1 、学习第四小节。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读后交流什么叫 “ 蓬蓬勃勃 ” (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 再读这一段,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 (学生交流) 学生汇报。 A 从 “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
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 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塘, … ( 1)第一天有 a 个男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 2)第二天有 b 个女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 3)第三天这( 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
懒妈妈,甚至可以让孩子适当帮父母做点家务,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变得能干起来,条理性也会越来越好。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 100%理论。 世界上许多事情都遵循 100%理论,如果所有事都是妈妈做了,孩子就不用做了,如果我们有 2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 20%,如果我们要 80%不能做,孩子就能做 80%,孩子的潜力也能爆发 80%。 如果父母都帮孩子做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实际上就给父母剥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