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考研政治高分指南doc114-考试学习(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世纪 90 年代中期最为著名的未来学家,在其著作《 数字化生存》中有一句箴言: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这句箴言是由阿伦凯( A Kay, 1940 年生于美国,当代著名计算机专家,美国硅谷的亿万富翁)首先提出的,又被尼葛洛庞蒂引用过,是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著名论断。 本题是间接性试题。 A是错误选项,因为认识并非总是滞后于实践,例如科学理论可以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B 是错误选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则是实践的先导。 C 项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列宁说: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 性的品格。 ” D 项错在把实践与认识看作是“合一”的,这是明代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B) 解析:本题属于哲学第 5 章人类社会的本质与结构的内容,考查关于经济、政治、观念结构的涵义与区别的理解。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政治结构即政治上层建 筑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关联的方式。 社会的观念结构即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它是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观念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9 机构成的统一体。 本题题干所述内容表明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正宪法, 完善我国政治法律制度,这属社会 政治结构的改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故 B 是正确选项。 生产关系的完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改进,属物质文明的发展,故 A、 C 项都不符合题意。 D 项讲精神文明升华,不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 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 要通过“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 ,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AC) 解析:本题属于哲学第 3 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的内容,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的普遍联系观点的理解与应用。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 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即客观的,人们可以把握联系,但不能臆造联系,否则将陷入唯心主义和诡辩论。 联系又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A、 C 是正确选项, B、 D 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 社会领域的联系离不开人的活动,但并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自然界领域的联系,如果撇开人的反作用不谈,则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为的。 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信息,信息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情况,一般认为,信息是物质 普遍的、基本的属性,是寓于一切运动形式之中的一类特殊的运动形式。 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性的体现。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的认识。 这“三大规律”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ABD) 解析:本题属于哲学第 3 章世界的联系、 发展及其规律与第 6 章社会发展历史 规律和历史创造者内容的综合,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的规律范畴和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规律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规律按内容划分,可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物质世界固有的客观规律,但它们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以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社会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 思维规律则是人的主观思维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规律按层次或发生作 用的范围大小区分,可分为一般规律即普遍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 一般规律指事物或现象普遍具有的共同规律。 特殊规律是与一般相区别的特殊事物的发展运动的规律。 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的区别是相对的。 个别规律是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的运动规律。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10 但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 本题是间接性试题。 A 是正确选项,因为这“三大规律”从个别、特殊到一般,是有层次的,即发生作用的范围依次从小到大。 B 是正确选择,因为这“三大规律”都是社会规律,而社会规律不过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而已, 即都是通过人的活动 产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 C 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因为任何规律都是不能创造的。 D 是正确选择,因为这“三大规律”依次相应是个别规律、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D 项与 A 项实际上是相同的。 关于普遍性、特殊性、个别性三者的辩证关系,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首先作为一组范畴进行了阐释,他指出: “个别 — 特殊 — 普遍,是规定的 推论的普遍格式。 个别通过特殊,把自己和普遍联系在一起。 个别的东西不直接是普遍的, 而要通过特殊;反之,普遍的东西同样不直接是个别的,也是要通过特殊才使自己下降 到个 别。 ”列宁在他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正确说明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 目前国内编写的教材中,除个别文科教材外,只讲一般与个别或普遍与特殊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但只要真正懂了,就能正确回答此题。 (三)辨析题 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问他为何不摘。 他回答说: “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劝解道: “这梨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答道: “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 ”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 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 材料 加以辨析。 答案要点: ( 1) “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 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观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该不该摘 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解析:本题属于哲学第 7 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容, 考查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 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属性, 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的统一体,人的价值包括个人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包括他人、集体、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又有相同、相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民的集体的价值,又重视个人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索取。 徐衡是我国元朝的一位思想家, 今河南焦作人,元史列传第四十五对许衡的介绍中有一段为后人所传诵的致学与为人处事的故事: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 体而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淡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曰之,曰: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 “世乱,此无主。 ”曰: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命题的主要内容就是这段故事的现代解释。 20xx 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两个文件,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命此题的现实政治背景; 20xx 年 11 月 5 日河南焦作召开的“中国首届徐衡学术研讨会” ,这是命此题的的历史的思想背景。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11 回答此题,首先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其 次分析徐衡与众人所不同的价值取向,是自尊自重还是损害他人利益; 第三评价许衡价值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及引申我们应当有的正确价值观。 (四)分析题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 “污染环境的是谁。 ”“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 ”“保护环境的是谁。 ”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 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 答案要点: (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 3)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度的辨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 适度 原则。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料,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论部分“实践的基本形式” 、唯物史观部分“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和辩证法部分关于事物的度的观点及适度原则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即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 人不同于动物,不是纯粹的适应自然。 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影响自然,这种改造、影响是双刃剑 :既保护自然发展和生态平衡,又造成生态失衡并带来了不利于人类自身生活和发展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度的观点、适度原则,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本题的三个设问都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的。 ( 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客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2)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 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一段话。 恩格斯认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即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 ( 3)要求考生用度的观点说明的是圣雄 甘地的一句名言, 即人类对自然的需要必须适度, 必须有节制, 不能 “过” ,不能贪婪。 本题的命制体现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 20xx 年 7 月 4 日新华社记者发表新华时评(《光明日报》 7 月 5日刊登): “拯救地球从我做起” ,介绍了当时正在中国科技馆展出的“科学发展观”专题展览及本题所述的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指出: “通过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让每位观众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12 在游戏中认识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污染环境的是你我自己,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你我自己,能够保护环境的仍然是你我自己。 ” 回答此题按照我们所总结的一般答题的思路与方法, 即审题找出有几问、 分解回答问题、适当引申发挥进行。 问题明确容易回答。 回答问题时,先阐述理论观点,然后分析问题,最后引申发挥,论述科学发展观。 第二篇 各章的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是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四个方面 ,也就是唯物辩证的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 ,坚持用既唯物又辩证的世界观认识一切、 解释一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