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吗。 3.综上探索,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活动目的: 本环节共经历了三个过程。 首先利用课本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存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实际的需要,由实例中“木条与墙壁平行”这一特殊情况入手,学生很容易理解。 通过问题 1 巧妙的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较好了建立的数学模型;又通过问题 2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渡,点击重点。 设置了“转动纸条”的 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直观认识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 第二,再次引导学生将转动纸条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并直观的认识同位角的概念,使概念的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没有孤立的处理这部分内容,这样处理能使知识自然纳入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可接受性原则。 第三,在较好的处理了前两个环节后,探索得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由浅A C B D l 1 2 3 4 6 7 5 8 入深,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较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实际教学效果:本环节的 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实现以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有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实际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并随着老师问题的提出而不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设计的动手实验与课本相比进行了改变,更加简单易操作,实现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变化中感受角的大小变化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联系的教学目标。 在得到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第二个环节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三线八角,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这样逐渐提高思维要求,教学效果良好。 对于三线八角的变式训练本节课没有涉及,主要是考虑避免喧宾夺主 ,先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但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各种变式图形,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也是一个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设计将在下一课时对此进行弥补。 实际教学证明,如果本节课将三线八角的教学作为重点之一,一是教学时间不够,而是冲淡了对探索直线平行条件这一主要教学目标的完成。 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活动内容: 练习 1 指出下面点阵中互相平行的线段,并说明理由 (点阵中相邻的四个点构成正方形 )。 练习 2 如图,∠ 1=∠ 2=55176。 , ∠ 3 等于多少度。 直线 AB、 CD平行吗。 说明你的理由。 练习 3 议一议: 问题 1: 你还记得怎样用移动三角板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吗。 你能用这种方法过已知直线 AB外一点 P画它的平行线吗。 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问题 2: 分别过点 C、 D画直线 AB 的平行线 EF、 GH, EF 与 GH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B F E D C G H 1 2 3 E F G H B C D A A B P . 议一议 2 议一议 1 你有什么发现。 与同伴交流 . 结论: 活动目的: 通过形式不同的三个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利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两直线平行的认识,形成初步技能。 练习 1利用网格图呈现基本图形,较简单有趣;练习 2 难度略有加深,直接呈现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同位角 ,并判定直线平行;练习 3 是将上学期所学“推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方法与本节课知识相联系,当时学习这种画法的时候,无法给学生说明这样画的道理,留下悬念,学习了本节的知识后,正好为此找到了理论依据。 设计成议一议的形式也是为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再利用所得结论来解决新问题:如何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得出两直线平行吗。 3. 综上探索,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活动目的: 本环节共经历了三个过程。 首先利用课本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存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实际的需要,由实例中“木条与墙壁平行”这一特殊情况入手,学生很容易理解。 通过问题 1 巧妙的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较好了建立的数学模型;又通过问题
酒实验。 结果产生遮光部分的颜色没有变蓝,没有遮光部分的颜色变 蓝 了。 借此,向学生说明淀粉产生的一种方式是 植物 的 光合作用。 课堂上, 通过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看、闻、思 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 , 明白 淀粉除了具有遇 碘变蓝的特性外, 还可以 在某些特别的酶的作用 下,转化成一种叫 葡萄糖( C6H12O6)的物质。 进而, 通过一定的条件 还 可以让葡萄糖(
第二层次:构建新知 ,探求方法。 ①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说明: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 感悟 “ 平均数 ” 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
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比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 60176。 和45176。 ,一条边长为 10cm,情况会怎样呢。 ( 1) 如果角 60176。 所对的边为 10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 2) 如果角 45176。 所对的边为 10cm,那么按这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
们,开展了 青少年 “ 小制作 、 小发明 、 小论文 ” 竞赛活动。 通过开展活动,鼓励青少年去探索 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做出新作品,这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提高他们 创造能力的最好途径。 几年来,开展“三小”活动过程中经过了无数次的曲折和失败,积累了一些经验,尝到了意外成功的甜头,促进了科技活动的持续发展,从中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学生的特点是 好奇心强、好活动、喜欢模仿
化学变化中 , 反应物氧化 汞 的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 构成氧化 汞 分子的 汞 原子和氧原子有 无 变化 ? 2. 反应生成的物质一一氧气和 汞 分别由什么微粒构成 ? [ 分析 ] 原子概念的形成 在这个化学变化过程中 ,氧化 汞 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 ,受热时 ,氧化 汞 分子分解为两种更小的微粒 , 这两种微粒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 金属 汞 和氧气 ) 的 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