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广东版内容摘要:
化学变化中 , 反应物氧化 汞 的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 构成氧化 汞 分子的 汞 原子和氧原子有 无 变化 ? 2. 反应生成的物质一一氧气和 汞 分别由什么微粒构成 ? [ 分析 ] 原子概念的形成 在这个化学变化过程中 ,氧化 汞 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 ,受热时 ,氧化 汞 分子分解为两种更小的微粒 , 这两种微粒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 金属 汞 和氧气 ) 的 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 , 分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但构成分子的各种微粒却没有改变。 所以 ,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不是分子而是构成分子的各种微粒科学上称之为原子。 [ 板书课题 ]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2) ―― 原子 [ 阅读后讲解 ] 第 41 页 “ 长话短说 ”。 [ 讨论 ]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的内容 , 讨论如下各题 ,并做必要的讲解: 1. 原子与分子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 2. 回忆分子的特性 , 归纳出原子的特性。 3. 原子 分子论是怎样提出来的 ? 4. 原子又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 5. 原子很小 ,原子核和电子就更小了 , 所以原子里面有很大的空间。 你是如何理解的 ? 6. 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 7. 同一个原子中 , 核电荷数、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总数三者有何数学关系 ? 8. 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示意。 [ 小结并板书 ]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 号 编辑 3 概念一一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原子与分子的异同点 , 化学变化的实质 ) 基 本性质 原子之间有空隙 不断运动着 原子很小(体积、质量) 不同种原子性质各异 结构 质子 (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 原子核 中子。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广东版
相关推荐
们,开展了 青少年 “ 小制作 、 小发明 、 小论文 ” 竞赛活动。 通过开展活动,鼓励青少年去探索 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做出新作品,这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提高他们 创造能力的最好途径。 几年来,开展“三小”活动过程中经过了无数次的曲折和失败,积累了一些经验,尝到了意外成功的甜头,促进了科技活动的持续发展,从中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学生的特点是 好奇心强、好活动、喜欢模仿
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比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 60176。 和45176。 ,一条边长为 10cm,情况会怎样呢。 ( 1) 如果角 60176。 所对的边为 10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 2) 如果角 45176。 所对的边为 10cm,那么按这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
吗。 3.综上探索,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活动目的: 本环节共经历了三个过程。 首先利用课本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存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实际的需要,由实例中“木条与墙壁平行”这一特殊情况入手,学生很容易理解。 通过问题 1 巧妙的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较好了建立的数学模型;又通过问题 2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渡,点击重点。
,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了解物理性质 [设问 ]: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 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 (无色、无味的气体) 2) [教师提供资料 ]已知氧气的密度是 克 /升,空气的密度是 克 /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密度比空气略大) 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
cm 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 ) 20 cm 9 cm 10 cm 到 8 cm 之间 9 cm 到 10 cm 之间 ,当烛焰离透镜 12 cm 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 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值( ) cm cm cm cm ,当物距为 30 cm 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 图 331 图 332 图 335 2 的实像
提问,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评价、总结。 【 教师小结 】 :在一定条件下难 溶物质可以转化为另外一种难溶物质。 (一)创设情景,提出探究活动 提 问: 那么它们到底如何转化。 是否具有相同阳离子或阴离子的难溶物质间均可相互转化。 举例⑴ AgCl 、 AgI 、 Ag2S三种难溶银盐是否可相互转化。 如何通过化学方法实现转化。 (二)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方案 学生依据已学知识及 难溶物在结构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