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内容摘要:
cm 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 ) 20 cm 9 cm 10 cm 到 8 cm 之间 9 cm 到 10 cm 之间 ,当烛焰离透镜 12 cm 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 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值( ) cm cm cm cm ,当物距为 30 cm 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 图 331 图 332 图 335 2 的实像 ,当物体移到物距为 15 cm 时,它的像一定是( )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2 倍焦距之外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 ,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该物体的明亮、清晰的实像,当用不透光的物体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后,物体此时在光屏上 形成的像是( ) ,亮度不变 ,亮度不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
相关推荐
,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了解物理性质 [设问 ]: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 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 (无色、无味的气体) 2) [教师提供资料 ]已知氧气的密度是 克 /升,空气的密度是 克 /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密度比空气略大) 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
化学变化中 , 反应物氧化 汞 的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 构成氧化 汞 分子的 汞 原子和氧原子有 无 变化 ? 2. 反应生成的物质一一氧气和 汞 分别由什么微粒构成 ? [ 分析 ] 原子概念的形成 在这个化学变化过程中 ,氧化 汞 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 ,受热时 ,氧化 汞 分子分解为两种更小的微粒 , 这两种微粒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 金属 汞 和氧气 ) 的 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 ,
们,开展了 青少年 “ 小制作 、 小发明 、 小论文 ” 竞赛活动。 通过开展活动,鼓励青少年去探索 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做出新作品,这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提高他们 创造能力的最好途径。 几年来,开展“三小”活动过程中经过了无数次的曲折和失败,积累了一些经验,尝到了意外成功的甜头,促进了科技活动的持续发展,从中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学生的特点是 好奇心强、好活动、喜欢模仿
提问,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评价、总结。 【 教师小结 】 :在一定条件下难 溶物质可以转化为另外一种难溶物质。 (一)创设情景,提出探究活动 提 问: 那么它们到底如何转化。 是否具有相同阳离子或阴离子的难溶物质间均可相互转化。 举例⑴ AgCl 、 AgI 、 Ag2S三种难溶银盐是否可相互转化。 如何通过化学方法实现转化。 (二)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方案 学生依据已学知识及 难溶物在结构和性质
下海,狼狈落魄到这个地步,让张謇备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材料 四 : 1893 年 张乊洞为建湖北纱厂而 从英国 购买一些现代化机器设备,这些设备停放江边五年后很多都已生锈,张謇通过自己的努力, 才 将其作为股本搬到南通厂用。 1897 年 10 月 17 日,这批设备运到南通。 张謇发现,“运通安设乊时,剔出腐败者堆积如阜”。 随机洋工程师看了也感叹道:“余在本国亦曾装过数厂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