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革科学教育的战略行动为何发生在美国/历史的视角内容摘要:

最值得学习”才能满足下个世纪对一个普通公民的科学文化基本要求。 普及科学教育和提高全体青 少年的科学素养成了当务之急。 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的标志是 1985 年启动的、历经四年深入研究并在 1989 年公布的科学教育改革的总蓝图“ 2061 计划”的第一个报告 ——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它发出了“普及科学”( Science for All)的号召,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这份标志着美国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的重要报告及其五个分科报告发表后,美国科学促进会和国家研究理事会又分别于 1993 年和 1996 年先后出台了《科学素养的基准》和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首个《标准 》呈现几大特点 —— 特点之一: 提高科学教育质量是系统工程。 这个标准是针对大学阶段前所有学生的。 它包括教学标准、教师专业进修标准、评价标准、内容标准、大纲标准和系统标准等 6 套标准。 其中,教学标准回答这样的问题:科学教师如何制定大纲;如何引导学习,化难为易;如何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如何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如何尊重学生的见解、技能和经验,培养学生必要的技能、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如何参与学校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修订。 教师专业进修标准涉及的内容和要求是:教师的学习活动怎么开展;教师不仅要掌握科学内容,还要掌握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许多东西;专业进修有什么要求;中小学科学教师任职前预备教育计划和在职培训计划要注意什么。 评价标准的内容包括:评价设计阶段要注意什么;既要注意评价学习成绩,又要注意评价学习机会;对评价数据的技术质量有什么要求;评价的公正性意味着什么;怎样基于评价数据进行合理的推论等。 特点之二: 标准阐述与典型示范相结合,这是最有价值和创造性的尝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