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导学案(2)内容摘要:

听写生字词语。 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请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定一生交流,其他补充。 说 说你喜欢文中那个人物。 为什么。 导学提纲: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划出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体会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 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 ( 1)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什么事 “军令状 ”。 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 ) ( 2)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 “神机妙算 ”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的 “神机妙算 ”妙在何处) 课 堂检测题: 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幔( ) 援( ) 寨( ) 延( ) 漫( ) 缓( ) 赛( ) 廷( ) 看拼音写词语。 d249。 j236。 dū dū y225。 n shēn shuǐ zh224。 i l233。 i gǔ ( ) ( ) ( ) ( ) ( ) n224。 hǎn zhī yu225。 n ch233。 ng xi224。 ng c225。 o cāo ( ) ( ) ( ) ( ) 句子练习 (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 (改陈述句) ( 2)诸葛亮对鲁肃说: “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 改转述句: ( 3)那盏 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缩句) 我来点评: 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写出简单评语。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课文选自那部小说。 你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 二、检查预习 听写生字词语。 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自学完成提纲一,指定一生交流。 其他生补充 起因:(第 1~ 2小节):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万枝 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经过:(第 3~ 9小节)。 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 结果:(第 10小节):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品读悟情,合作学习完成提纲二 小组交流展示,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的对话画出来,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 例如: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不怀好意地)说 ∶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 他稍加思索)说 ∶ “用弓箭最好。 ”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 ∶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 ∶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试探性地)问 ∶ “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 ∶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 ∶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 “只要三天。 ”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的)说 ∶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 ∶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 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想了想,又补充)说 ∶ “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说说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特点 指导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 四、完成导学提纲的第三题的第一个小题 五、小结: 诸葛亮是怎样用草船成功借箭的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抄写本课新学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 说说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特点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 二、品读悟情,合作学习完成提纲三的第二小题 切入中心 ,领悟 “神妙 ”。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 ,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周瑜长叹一声 ,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 !‟” ,周瑜临终感叹 :“既生瑜 ,何生亮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 ,再用心体会 ,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 ,妙在哪里。 边读边画边体会。 、对话 :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① 这场大雾 ,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 ,请大家体会体会 ,鲁肃 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 ?(吃惊 )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 ,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 ② 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 ,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 出示 :“第一天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第二天 ,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 ,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 学生自由读 ,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 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 ,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 ?没动静有什么好写 ,完全可以改成这样 :第三天四更 时候 ,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 行吗 ?好吗 ?为什么 ? (组织讨论 ,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从容不迫 ,神机妙算。 ) ④ 怪不得周瑜长叹道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我比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