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青--孔子的“仁爱”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生活”的逻辑顺序和学习顺序,故在此先从生活中来, 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仁”的认知,这是学习的起点。 3. 揭示“仁”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仁”虽然离我们不远,但要真正做到仁人志士并不容易,引导学生深入经典文本进一步学习。 流展示,自己解决文言文的字音、字义等问题,教 师只是点拨。 疏通文意不是重点,但却是“京教杯”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 展示活动 教学设计 第一个 学习方法: 熟读精思。 古人讲读书要做到熟读精神, 通过 刚才的诵读、翻译,我们已经做到了“熟读”,接下来,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精思,探究仁爱的基本内涵。 学们翻译每个句子。 疏通句意后齐读。 习方法并做笔记。 学好本课的基础。 辑线索是学习方法的逻辑,一边实践一边揭示方法。 二、 探究“仁爱”内涵 “仁爱”的思想内涵。 论语共有 20 篇, 492 个章句,其中有 58个章句都直接谈到了仁,而其他章节中也有许多在讲仁。 但今天 我们只选择了这 5个章句 ,就是因为这五句话代表了仁爱思想最核心的内容。 它们之间是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的。 请同学们尝试用一张图来表现“仁爱”思想的内涵。 当学生绘制图感到困难时,教师及时补充相关材料: 补 充材料 一: 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以亲爱之心对待自己的亲人,推及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推及以爱惜之心对待万物。 ②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 (王安石) 爱自己是仁的开始,可以推及爱他人。 ③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张载) 就是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就完全达到了仁的精神境界 ,并展示交流。 在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理解情况,补充并完善学生的图,有必要时出示下面两则补充材料,如学生理解到位,则不必补充。 补充材料二 就仁的自身而言,它只是一个人自觉的精神状态。 自觉的精神状态,可以有许多层级,许多方面。 为了使仁的自觉的精神状态能明白地表诠出来,应首先指出它必需包括两制关于“仁爱”的关系图。 充的资料以及 5个经典章句,在纸上绘制“仁爱”图 人绘制的图, 并推选出最佳方案,选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 “仁爱”的关系图特别有助于学生厘清仁者爱己爱人 、推己及人 的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出仁爱关系图,加之教师的点拨与提升,就可以说明他们理解了 仁 爱 的思 想内涵。 五个章句恐怕难以理清孔子仁爱思想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补充了孟子、王安石和张载的相关论述,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仁爱的逻辑关系。 标准答案,完全根据学生自 主创生的图来进行教学,并鼓 励 学 生大 胆创新,积极思考。 在此环节,教师准备 补 充 材料 二和三,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决定是否补充。 “京教杯”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 展示活动 教学设计 方面。 一方面是对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识的追求,发出无限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对他人毫无条件地感到有应尽的无限的责任。 再简单说一句,仁的自觉的精神状态,即是要求成己而同时即是成物的精神状态。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补充材料三: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它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基点 ,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孟青--孔子的“仁爱”教学设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