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书-建筑设计内容摘要:

2 12 1200 1800 C5 6 6 2100 1800 M1 32 32 900 2100 M2 12 12 700 2100 M3 2 0 1800 2100 M4 2 0 2400 2100 则:⑴每片 窗 C1 及其上下 外纵墙体自重为: +()= 2 每片窗 C2 及其上下外纵墙体自重为: +()= 3 每片窗 C3 及其上下外纵墙体自重为: +()= 4 每片窗 C4 及其上下外纵墙体 自重为: +()= 5 每片窗 C5 及其上下外纵墙体自重为: +()= 6 每片窗 M1 及其上下外纵墙体自重为: +()= 7 每片窗 M2 及其上下外纵墙体自重为: +()= 8 每片窗 M3 及其上下外纵墙体自重为: +()= 9 每片窗 M4 及其上下外纵墙体自重为: +()= 内墙重为 :( 510004800)x4+11100x15+600x12+2100x3+2700x3+2700x412x90012x12006x210032x90012x700]= 632847N= 第一层外墙重为[51000x2+18600x2(1500x6+2400x31+1800x2+2400x2)]=99066N=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第 14 页 (共 76 页 ) 第 25层外墙重为 [51000x2+18600x21500x62400x35]= 梁下墙体少的重量为 ( 2 + 51 2 ) + ( 8 + 4 ) =355KN 第一层墙体总重为 ++== 第二层墙体总 重为 ++== ⒌ 屋面女儿墙自重标准值 女儿墙采用 200mm厚现浇钢筋混凝土,其高度为 400mm,外贴瓷砖( ),故墙体的自重标准值为: (51x2+)+(51x2+)= 楼梯上方小屋的 墙 重量( 2+ ) + = 楼板 = 楼梯上的小屋由于质量太小因此不另作一层计算,其算着第五层的质量 ⒍ 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根据《抗震规范》 GB50011— 2020 第 条,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屋面及女儿墙自重, 50%屋面雪荷载,纵横梁自重,半层柱自重,半层墙体自重。 其它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屋面活荷载, 50%楼面均布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上、下各半层的柱及墙体自重。 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计算如下: 顶 层: G5=+ +51 ( + 50%)+ 50%+ 40 50%+ 10+ 10+ 10+ 16+ 56+ 7 + 3 + =8448KN G24={ [51 ( + ) 3]+ ( + 3)+ ( + ) }+ 50%[ 51]+ 10 + 10 + 10+ 16+ 56 + 7 + 3 ++ 40=8505KN G1={ [51 ( + ) 3]+ ( + 3)+ ( + ) }+ 50%[ 51]+ 10+ 10+ 10+ 16+ 56+ 7 + 3 +( +) /2+ 40+ 2=8649KN 建筑物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 Σ Gi=8300+8505 3+ 8649=42464KN 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及质点高度如图 5 所示: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第 15 页 (共 76 页 ) 图 5 各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作用计 算 ⒈ 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⑴ 梁的线刚度计算 梁的线刚度计算见表 4。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 Ec= 107KN/m2) 表 4 梁的线刚度 梁 编 号 截 面 2m 跨 度 m 惯性距 边框架梁 中框架梁 1230 bhI  ( m 4 ) Ib = ( m4 ) 现浇板 ib =lEcIb( KNm) Ib = ( m4 ) 现浇板 ib =lEcIb( KNm) KL1 103 103 53583 103 71458 KL2 103 103 11222 103 15000 KL3 103 103 44344 103 59138 KL4 103 103 24938 103 33250 KL5 103 103 9089 103 12090 ⑵ 柱的线刚度计算 柱的线刚度计算见表 5。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 Ec= 107KN/m2) 表 5 柱的线刚度 层次 截面( m2) 高度( m) Ec ( KN/m2) 123bhIc  ( m4) ic = hEcIc ( KNm) 25  107 103 65455 1  107 103 49091 ⑶ 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 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 D 值计算见表 6。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第 16 页 (共 76 页 ) 表 6 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 D值 由表 6可见 ∑ D1/∑ D2=711172/995936=, ∑ D2/∑ D7=995936/1012368= ∑ D1/∑ D7=711172/1012368= 故该框架为规则框架。 层 与柱连接的梁 一般层 K=( i1+ i2+ i3+ i4)/2ic 底层 K=(i1+i2)/ic α =K/(2+K) (一般层) α =( +K) /( 2+K) (底层 ) D=12αic/h2 ( KN/m) 根数 底层 边柱 KL1 15671 2 KL1, KL2 15214 2 KL2, KL3 14301 2 KL3 14697 2 底层中柱 KL1 17222 8 KL1, KL2 16675 8 KL2, KL3 15822 8 KL3 16157 8 Σ Di 706774 一般层边柱 2KL1 20916 2KL1, 2KL2 28706 2KL2, 2KL3 25965 2KL3 22431 一般层中柱 2KL1 25461 2KL1, 2KL2 33755 2KL2, 2KL3 31014 2KL3 22431 Σ Di 999306 Σ D底 /Σ D标 =706774/999306=》 所以该框架是规则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第 17 页 (共 76 页 ) ⒉ 横向框架自振周期计算 由于本框架质量和刚度沿高度比较均匀,所以其平均自振周期可以按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20)附录 规定计算。 TT uT  式中: Tu — 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用的结构顶点假想位移( m); T —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框架结构取 ~;该框架取。 ⑴ 横向框架结构顶点假想位移计算 横向框架结构顶点假想位移计算见表 7 , 表 7 横向框架结构顶点假想位移 层 次 Gi ( KN) GiV ( KN) ∑ Di ( ) iGii DVu ( m) iu ( m) 5 8448 8448 999306 4 8505 16953 999306 3 8505 25548 999306 2 8505 34063 999306 1 8649 42712 646774 ⑵ 横向框架自震周期计算 根据上述公式得 TT uT  = = ⒊ 横向地震作用计算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第 条规定,对于高度不超过 40m,以简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以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计算 抗震作用。 因此,本框架结构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抗震作用。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各楼层可仅取一个自由度,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 为: FEk=a1Geq 式中: a1—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第 18 页 (共 76 页 ) Geq—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 85%。 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由地震设防烈度为 7度,设计的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 2类,由《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表— 1 和表 — 2 可以查得: 水平影响系数极大值, α max= 特征周期值, Tg= 因为 T1=《 ==,则 不 要考虑顶部附加集中作用。 所以,横向地震影响系数为: α 1=[Tg/T1]= 对于多质点体系, Geq= Gi = 75755=64392 KN 结构底部总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FEK=α 1 Geq= 64392=3542 KN 结构顶部附加集中水平地震作用为: EKnn FF  = 3542= KN 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式 算得的各层质点上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见表 8。 表 8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 层 次 iH ( m) iG ( KN) iiHG ( ) jj ii HGHG iF ( KN) iV ( KN) 6 60 2265 5 8448 4 8505 3 11 8505 93555 2 8505 1 8649 2265 Σ GiHi 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及地震剪力见图 6。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第 19 页 (共 76 页 ) 图 6 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及地震剪力 ( a)水平地震作用分布;( b)层间地震剪力分布 ⒋ 验算横向框架梁柱截面尺寸及水平位移 该框架在地震区,故应同时验算截面的最大承载力及轴压比。 梁的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钢筋为 HRB335 级;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钢筋为 HRB400 级。 ⑴ 框架梁 框架梁采用同一截面尺寸,故只需对受力较大的楼面梁进行核验。 M0=  bb qgl 82 =     2 = V0=  bb qgl 2 =    = 由于本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 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 GB500102020)第 ,则其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三 级抗震等级 x≤ 即 ζ  ζ b=,从而知 α smax=ζ b( 1ζ b) =, 因此, Mumax= 21max ocs bhf =   250 ( 65035) 2 = = = Vumax=   bhfcRE=   1  = 0V = KN 说明梁截面尺寸 250 650mm2满足要求。 毕业设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