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毕业设计调研报告内容摘要:

会数字图书馆、国立数字图书馆计划等;新加坡政府在 1994 年提出“ 2020 年图书馆发展计划”,打算建立一个无边界电子图书馆网络,把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和大约 500个学术与专业数据库相连。 1995 年,新加坡建立了全数字化图书馆,即国家图书馆的分馆 Tam pines 地区馆。 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两年图书馆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加与扩大,已有不少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着手进行相关试验和提出相关计划。 1996 年,北京图书馆开始致力于馆藏文献数字化,将 100 万页中文全文数据放在其网站上,到 1998年已建有 300 万页全文资料及 500 万条书目数据的基础。 由文化部倡议,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牵头,联合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国内主要公共图书馆实施建设的试验示范项目“中国国家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计划”,自 1997 年以来已取得良好的进展。 该计划 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从内容上和技术上都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数字图书馆原型,集中国家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中有一定特色或典型示范性的馆藏资源,通过遍布全国的数字通信网,依托将建成的“金图工程”,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示范性的中国国家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并为我国大规模建设数字图书馆工程提供样板。 我国其他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的国家级数字图书馆计划或者项目有:中国高等文献教育保障系统,由 CALIS 管理中心组织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国家教育部数字图书馆攻关计划;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课题研究项目以及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开 展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等。 尽管国内外已经提出并实施了多项数字图书馆计划或者工程,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但目前这一领域的研发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数字图书馆建设任务仍然很艰巨,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数字图书馆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领域,不断会有新的课题和新的研究热点出现。 在未来的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数字图书馆仍然是世界各国信息科学研究的重点。 在我国大陆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也已开始起步。 辽宁省图书馆是全国最早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公共图书馆,它与 IBM 合作,采用 IBM 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 把对古籍文献的数字处理、 Inter 信息发布、多媒体阅览室及视频点播( vod)作为首期实现 5 的重点功能。 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了“清华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计划,总体目标是借助计算机完成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和管理,通过网络技术向分布广泛的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文献服务,同时正在创建“中国高校学位论文连机服务系统”,用户可在 15 所联网学校和互联网上进行透明的、无国界的信息检索。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计划在 2020年建成一个数字化图书馆的现实模型,将其拥有的 300Gb 数字化馆藏信息(包括联机目录、电子参考书、辞典、百科全书 、电子全文期刊、多媒体有声读物、影视片、动画片和计算机软件,占其全部馆藏的 25%~ 30%)上网提供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推出了电子图书馆计划,其主要是构建社科院图书馆系统数字化馆藏文献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进行文献信息的传送和接收。 上海图书馆已在因特网上构建了一定规模的上海数字图书馆,一方面大量购置光盘、数据库等各种数字化的文献信息,也着手进行自己馆藏的中外文期刊全文、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和上网,将在网上虚拟空间中建设一座世界级水平的上海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从 1996 年开始致力于馆藏文献数字化,现已创建了网上“中国数字 图书馆”。 作为全国规模的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它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实施的、超大规模的跨部门、跨行业、高新技术信息资源系统工程,以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强大的数字资源优势为后盾,借助遍布全国的信息组织与服务网络,面向全球提供专业性、系统性、主动性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内容服务,目前已拥有 4 700 万页丰富精彩的数字化图书馆内容储备,同时保持以每天 20 万页的数字化速度增长。 2020 年 10 月起,该网站向社会隆重推出了“网上中文图书馆”服务,内容覆盖经济、文学、历史、医药卫生、工业、农业、军事、法律等各个门类。 同时,国家 图书馆还在组织实施一项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主要公共图书馆为参与主体的“中国国家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计划”,该计划将模仿美国数字图书馆首创计划,侧重技术方案的实现,兼顾资源数字化,建立一个在内容和技术上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数字图书馆原型,成为我国大规模建设数字图书馆工程样板,并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网络化信息服务。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 1.目标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行各业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普 及和使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人类文明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因此,图书管理系统也以方便、快捷、费用低的优点正慢慢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将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彻底的解脱出来,提高效率,减轻工人人员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