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公路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摘要:
优化前一阶段的路线方案,使路线线位更臻完善。 选线原则 ( l)应针对路线所经地域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质的特性与差异,按拟定的各控制点由面到带、由带到线,由浅人深、由轮廓到具体,进行比较、优化与论证。 同一起、终点的路段内有多个可行路线方案时,应对各设计方案进行同等深度的比较。 ( 2)影响选择控制点的因素多且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应根据公路功能和使用任务,全面权衡、分清主次,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 系,并注意由于局部难点的突破而引起的关系转换给全局带来的影响。 ( 3)应对路线所经区域、走廊带及其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调查、勘察,查清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 遇有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不良工程地质的地段应慎重对待,视其对路线的影响程度,分别对绕、避、穿等方案进行论证比选。 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 ( 4)应充分利用建设用地,严格保护农用耕地。 ( 5)国家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路线应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 ( 6)保护生态环境 ,并同当地自然景观相协调。 ( 7)高速公路、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同作为路线控制点的城镇相衔接时,以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6 接城市环线或以支线连接为宜,并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 ( 8)路线设计是立体线形设计,在选线时即应考虑平、纵、横面的相互间组合与合理配合。 选线方法 ( l)选线可采用纸上定线或现场定线。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纸上定线并现场核定的方法。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可采用现场定线,有条件或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纸上定线或纸上移线并现场核定的方法。 ( 2)选线应在广泛搜集与路线方案有关的规划、计划、统计资料,相关部门的各种地形图、地质、气象等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勘察,并运用遥感、航测、 GPS、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确保其勘察工作的广度、深度和质量,以免遗漏有价值的比较方案。 定线 原则 根据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30— 2020)的有关规定,公路布线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 尽可能少拆迁,少占用农田,利用有利地形布线,使公路路线与自然景观协调统一,并以充分利用旧路改建减少工程投资为目的进行选线。 定线方法 公路定线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定线方法,常用有直接定线和纸上定线两种方法。 在道路的勘测设计中,一般是先在地形图上进行纸上定线,然后进行实际定线,技术标准高的、地形、地物复杂的路线必须使用“纸上定线”,然后把纸上路线敷设在地面上。 “直接定线”省去了纸上定线这一步,所以只适用于标准较低的路线。 在本设计中,道路等级为 一 级,且地形、地物较为复杂,故线路采用“纸上定线”的方法。 本施工设计中的定线原则 本项目是公路新建工程,由于地形比较复杂、落差较大,故为了减少填挖方量,达到标准要求,优化线形,采用 了沿等高线的走向布线。 个别无法避免的地方,只好直穿等高线了,但尽量使其交角小。 其中设置了两个转角 JD1和 JD2。 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7 4 平面设计 概述 道路是带状的三维空间结构实体,一般由线形、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设施等组成。 不论是公路还是城市道路,其路线位置的选定都会受到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和技术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需要设计者再进行充分调查,掌握大量可靠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现行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和地物等条件,设计出一条经济,合理而又与自然景观协调的路线来。 道路平面设计就是在平面图上研究确定路中线几何形状的原理和方法的工作。 直线是最简单的平面线形,然而从道路的起点到终点之间往往不能用一条直线将其连接起来,由于受地形、地 物等因素的制约,路线在平面上往往出现很多转折,为了保证行车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在转折处需要用圆曲线加以连接。 如果圆曲线半径较小,还要进行曲率过渡,即加设缓和曲线。 因此,道路的平面线形要素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的,通常称之为 “ 平面线形三要素 ”。 直线是曲率为零的线形;圆曲线是曲率为常数的线形;缓和曲线是曲率逐渐变化的线形。 三要素是道路平面线形最基本的组成,在道路上各要素所占比例难以量化规定,但只要各组成要素使用合理,组合得当,均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平面线形。 直线 直线的特点 作为平面线形要素之一的直线,在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使用最为广泛,当地势平坦,地物障碍较小时,定线人员往往首先考虑使用直线线形通过。 这因为两点之间的连接长度以直线最短;汽车在直线上行驶时受力简单,方向明确,驾驶操作容易;同时,路线测设简单、方便。 基于直线的上述优点,在个种线形工程中都有着其独特的地位。 当然直线线形也有其缺点 :直线线形灵活性差,难以与地形,地物等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直线路段上难以准确目测车辆之间的距离;长直线上容易导致高速行车,引发交通事故等。 因 此,在运用直线线形和确定其长度时,需要持谨慎态度,尽量不采用过多和过长的直线线形。 直线长度的限制 (1)直线的最大长度: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形条件差异非常大,很难统一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 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8 我国在道路辽阔设计中参考使用外国的经验值,根据德国和日本的规定 :直线的最大长度 (单位 m)为 20v(v—— 设计速度, km/h)。 虽然地域不同,环境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应尽量地避免追求过长地直线指标。 本设计最大直线长度为。 (2)直线的最小长度: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相邻两曲线之间应具有一定地直线长度。 这个直线长度是指前一曲线的终点 (缓直 HZ或圆直 YZ)到后一曲线起点 (直缓 ZH 或直圆 ZY)之间的长度。 对于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 :《 规范 》 规定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 (单位为m)以不小于 2V(单位为 km/h)为宜 ,即 120m,本设计最小长度为 ,符合要求。 圆曲线 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平曲线,而圆曲线是平曲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线平面线形中常用的单曲线、复曲线、双交点或多交点曲线、虚交点曲线、回头曲线等中一般均包含了圆曲线。 圆曲线具有易与地形相适应、可循环好、线形美观、易于测设等优点,使用十分普遍。 本次公路为 一 级公路,故应该合理的设置缓和曲线。 (1)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计算 圆曲线最小半径包括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的的最小半径。 极限最小半径是指各级公路对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行车的安全的最小允许半径。 它是圆曲线半径允许采用的极限 最小值,只有当地形条件特殊困难或受其他条件严格限制时,方可采用。 根据我国《规范》规定的极限最小半径值本次设计的 一 级公路极限最小半径为 125m。 一般最小半径是指通常情况下各级公路对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性和舒适性行车的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 对此,我国的《规范》也做了相应的规定,本次设计 中在第一个交点处 R取 420m,第二个交点处 R 取 1500m。 当平曲线半径较大时,根据情况可以不设超高。 即 60km/h 时速为当圆曲线半径大于 1500m 时,就可以不设置超高。 对于本次设计中所有交点的半径有一个为 1500m,故这个交不需设置超高。 (4)圆曲线最大半径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地物等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较大曲线半径。 但是,当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几何性质与直线区别不大,而且容易给驾驶员造成判断上的失误,因此,《规范》规定了圆曲线的最大半径不宜超过 10000m。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的或两个圆曲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9 线之间的曲率半径逐渐变化的线形。 《标准》规定,除四级公路可以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公路在其半径不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都应设置缓和曲线。 缓和曲 线的作用 ( 1)曲率逐渐变化,便于驾驶操作; ( 2)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消除了离心力突变; ( 2)为设置超高和加宽提供过渡段; ( 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美化线形。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为了车辆在缓和曲线上平稳的完成曲率的过渡与变化,保证线形顺适美观,同时为在圆曲线上设置的超高和加宽提供过渡段,应规定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通过考虑了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驾驶员的操作反应时间、超高渐变率和视觉条件,我国《规范》规定了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值,本次设计为一级公路,设计速度为 60km/h,取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150m。 平曲线要素计算 ( 1) 圆曲线几何要素及公式如下: LTJRERLR tgT2)12(se c1 8 02 式中, T— -切线长( m); L――曲线长( m); E――外距( m); R――圆曲线半径( m); α ――转角(度)。 设计的线形大致如下图所示: 图 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10 本路线设两个交点 JD1 JD2 起点为 A终点为 B A点坐标( 、 ) JD1坐标( 、 ) JD2坐标( 、 4800) B点坐标( 、 ) 第一个交点 JD1处方位角 A与 JD1间坐标增量 DX1= , DY1= 交点间距 S1 = √DX12 +DY12 = A点方位角计算, φ 1 = tan−1 DY1DXY1=176。 因为 DX1> 0 所以 φ 1=176。 同理计算 S2 = √DX22 + DY22 = = √DX32 +DY32 = φ 2 = tan−1 DY2DXY2=176。 因为 DX2< 0 所以φ 2=+180176。 =176。 φ 3 = tan−1 DY3DXY3= 公路偏角 α 1 = φ 2 −φ 1 =176。 α 2 = φ 3 −φ 2=176。 JD1处因为 α 1> 0 所以路线为右偏 176。 JD2处因为 α 2< 0所以路线为左偏 176。 ( 2) 缓和曲线圆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在简单的圆曲线和直线连接的两端,分别插入一段回旋曲线,即构成带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 其 示意图 如下: 图 ( 3) 交点 JD1处要素计算 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11 综合考虑 JD1 JD2处偏角以及 S1 S2 长度 半径取 R=420 插入圆曲线 取 对称基本型设置缓和曲线 计算缓和曲线长度 1) 按离心加速度变化率计算 Lsmin = V179。 R= 2) 按驾驶员放映时间计算 Lsmin= =50m 3) 按超高渐变率计算 Lsmin= BΔ ip =12 175=147 4) 按视觉条件计算 Lsmin= R9= 综上各项 Lsmin=147m 取 5 的倍数 所以 Lsmin=150m 由 加入回旋先后各平曲线要素计算 切线长 曲线长 圆曲线长 = 外距 桩号为 K0 桩号 = 桩号- T=K0 桩号 = 桩号 +Ls=KO 桩号 = 桩号 +L/2=K0 桩号 = 桩号 +Ly=K0 桩号 = 桩号 +Ls=K0 ( 4) 交点 处要素计算 综合考虑 处偏角以及 长度 半径取 R=1500m 插入圆曲线 取 对称基本型设置缓和曲线 计算缓和曲线长度 1)按离心加速度变化率计算 = 2) 按驾驶员放映时间计算 =50m 3) 按视觉条件计算 = 综上各项 Lsmin= 取 5 的倍数 所以 Lsmin=170m 由 m 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12 加入回旋先后各平曲线要素计算 切线长 曲线长 圆曲线长 = 外距 各主要点桩号计算 , 桩号为 + 桩号 = 桩号 + ( + )= + 桩号 = 桩号 + = + 桩号 = 桩号 + = ++170= + 桩号 = 桩号 +L/2= ++ 桩号 = 桩号 + = ++= + 桩号 = 桩号 +Ls= ++170= + 终点 B桩号 = 桩号 + = + 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13 5 纵断面设计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得到的断面即为路线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确定起伏空间线的位置,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以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纵坡及坡长设计 概述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路线纵断面。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的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 纵断面设计根据地形、地质、水文、地物,综合考虑平面、横断面而设。 设计纵坡连续、协调、充分利用旧路。 纵断 面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道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 见纵断面设计图。 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一级公路毕业设计论文
相关推荐
工序五 .粗车的工序设计 1. 粗车Φ 230 端面 已知加工材料 HT180,工件尺寸,毛坯件, D=240mm 车削后 d=230,加工长度 L=15 加工要求:车削后表面粗糙度为 Rc = 车床: CA6140,工件两端支承在顶尖上,由于工件及锻造毛坯加工余量达6mm,而加工要求又较高 Rc = 故分两次走刀,粗车加工余量取 4mm,精车加工余量为 1mm。 a. 选择刀具 ( 1)
定 1) 要求系 统 支持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 2) 要求必须安装 IIS; 3) 要求系 统 支持 Microsoft SQL Server 数 据 库。 第 7 页 共 24 页 2. 系统的 限制条件 1) 教师不可以进入管理员页面,还有学生页面。 2) 每个教师登录 只对自己发布的作业进行管理,不可以对别的教师发布的作业进行管理。 3) 老师修改密码
感器。 这种传感器的线圈匝数和材料导磁系数都是一定的,其电感量的变化是由于位移输入量导致线圈磁路的几何尺寸变化而引起的。 当把线圈接入测量电路并接通激励电源时,就可获得正比于位移输入量的电压或电流输出。 电感式传感器的特点是: ①无活动触点、可靠度高、寿命长; ② 分辨率高; ③ 灵敏度高; ④ 线性度高、重复性好; ⑤ 测量范围宽(测量范围大时分辨率低); ⑥ 无输入时有零位输出电压
界; 中、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15 II. 利用热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命周期 清单分析,最终通过 流图详细反映研究对象的 流情况; 流情况为基础,分别从技术性、经济 性和环境性三方面逐一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反应系统的各项性能; IV. 将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综合考虑,得出技术 /经济综合参考依据,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一次优化; V.
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功能的组合,以实现参数化的CAD/CAM 交互系统。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UG在 CAD/CAM上显示出了强大的功能 ,但 UG 为了支持一般软件的运行于操作 ,仅具有 CAD/CAM 的一些基础性功能 ,没有开发出完善且系统的功能来支持专用产品的计算 机设计及制造。 机械设计的复杂性及产品功能的繁复性决定了需要对 CAM 软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具体变化的对象。
伏系统接线仍拟定单母线分段的接线方式。 对单母线分段与单母线分段带旁路的接线方式进行经济比较如表。 表 旁路比较 接线方式 断路器 刀闸 CT PT 避雷器 单母线分段 少 少 少 相同 相同 单母线分段带旁路 多 多 多 相同 相同 根据上述分析比较,本次设计变电所的一次侧采用内桥接线,二次侧的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二次侧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虽然比采用单断路器的双母线接线供电可靠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