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土建毕业设计说明书内容摘要:

竖曲线起点高程 =+ %= 竖曲线终点桩号 =( K0+)+=K1+ 竖曲线终点高程 = %= F 变 坡点 6: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 K1+ , %%, 21  ii , R=3000m,高程 0 4 %%  ii (凹 型 ) mRL   17 mLT 52  mRTE 22 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 K1+)= K1+ 竖曲线起点高程 =+ %= 竖曲线终点桩号 =( K1+)+=K1+ 竖曲线终点高程 =+ %= G 变坡点 7: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 K1+ , %%, 21  ii , R=1400m,高程 %%  ii (凹型 ) mRL 4 0 0   mLT 422842  mRTE 422 22 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 K1+)42= K1+ 竖曲线起点高程 =+42 3%= 竖曲线终点桩号 =( K1+)+42=K1+ 竖曲线终点高程 =+42 %= H 变坡点 8: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 K1+ , %%, 21  ii , R=1000m,高程 %%  ii (凹型 ) mRL 0 0 0   mLT 352702  mRTE 352 22 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 K1+)42= K1+ 竖曲线起点高程 = 3%= 18 竖曲线终点桩号 =( K1+)+42=K1+ 竖曲线终点高程 = %= 竖曲 设计汇总表 线计算表见附表: 4 横断面设计 平曲线 加宽及其过渡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轨迹半径不同,以其中后内轮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的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我国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车辆状况确定了不同的平曲线的加宽值。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 250m 时,应设置加宽。 双车道公路路面加宽值规定如下表所示。 圆曲线加宽类别应根据该公路的交通组成确定。 四级公路和设计速度为 30km/h 的三级公路可采用第 1类加宽值。 为了便路面由直线上 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需设置加宽缓和段。 在加宽过渡段上,路面的宽度逐渐变化。 加宽过渡的设置根据道路性质和等级可采用不同的加宽过渡方式。 ( 1) 按比例过渡 :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Xx LbbL= 式中 : xL — 任意点距缓和段起点的距离( m); L— 加宽缓和段长( m); b— 圆曲线上的全 加宽值( m)。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二、三、四级公路。 路拱及超高 路拱坡度 19 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 %。 取 2%。 土路肩的横坡 土路肩的横坡:位于直线路段或曲线路段内侧,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于或等于 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与车道或硬路肩横坡值相同;小于 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 1%或 2%。 位于曲线路段外侧的土路肩横坡,应采用 3%或4%的反向横坡值。 本设计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 30km/h,无硬路肩,土路肩。 超高 超高缓和段长度的确定 ( 1)超高 《规范》规定:二级公路的最大超高值为 8%。 ( 2)超高缓和段 超高缓和段长度 pBL iC  39。 ( ) 式中: 39。 B —— 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 m); i —— 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代数差,( %); p —— 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相对升降的比率。 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 无中间带的道路,无论是双车道还是单车道,在直线段的横断面均为以中线为脊向两侧倾斜的路拱。 路面要由双向倾斜的路拱形式过渡到具单向倾斜的超高形式,外侧须逐渐抬高,在抬高过程中,行车道外侧是绕中线旋转的,若超高横坡度等于路拱坡度,则直至与内侧横坡相等为止。 若超高坡度大于路拱坡度时,可分别采用以下三种过渡方式。 ( b) 绕内侧边缘旋转。 ( b)绕中线旋转。 ( c)绕外侧边缘旋转 图 为 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 本设计为新建道路且 无中间带 ,采用绕中线旋转的 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由直线段的双向路拱横断面逐渐过渡到圆曲线段的全超高单向横断面,其间必须设置超高过渡段。 超高渐变率按旋转轴位置规定如下表所示。 20 前面讲到缓和曲线,已经考虑到超高缓和段所需的最短长度。 所以一股情况下,超高缓和段与缓和曲线长度相等。 但有时因照顾到线形的协调性,在平曲线中配置了较长的缓和曲线,则超高的过渡可仅在缓和曲线某一区段内进行。 因为过小的渐变率对路面排水不利。 从利于 排除路面降水考虑,横坡度由 2%(或 %)过渡到 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 1/330。 cSLL 取 cSLL 1,超高渐变率不变 , cSLL 则将超高缓和曲线向直线段延长来满足超高渐变率的要求 , cSLL 处理办法有两种 : ①将 ( ScLL 1)的长度值并入缓和曲线 ,即将 cL 展延 ,但要同时满足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 1/330 的下限要求。 ②保证缓和超高曲线长度 cL 和超高渐变率不变 ,将剩余的 ScLL 的长度并入圆曲线 .本设计为三级柔性路面 ,路肩采用的是 的路肩 ,考虑排水 ,保证路基的稳定采取保证缓和超高曲线长度排水沟出水口纵坡纵坡拦水缘石边沟排水沟排水盲沟横坡超高段 消力池路肩横坡边沟中央分隔带 纵坡 雨水井行车道急流槽集水井行车道 横向排水管和超高渐变率不变的方式 . 根据上式计算的超高缓和段长度,应凑成 5m 的整倍 数,并不小于 10m的长度。 圆曲线和缓和超高段超高值计算 绕中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 超高位置 计算公式 注 0xx≤ 0xx 圆曲线上 外缘 ch ))(2(2)(( hGjGGjj iiBbiBiib  设计高之高差 2.临界断面距缓和中线 39。 hc 2Bj j Gb i i 21 内缘 ch hjGjj ibBbiBib )2(2  段起点:chG G Lii ix  20 3. 距离处的加宽值:x CxbbL 过渡段上 外缘 cxh ( ) ( ) ( ) ( )2j j G j G h CCCB x xb i i b i i hLL    或 中线 39。 cxh 2Bj j Gb i i 内缘 cxh ()j j j x Gb i b b i hCxjGjj iLxbBbiBib )2(2  已知本路段为三级公路,设计车速为 30Km/h,行车道宽度为 B=,路肩宽度 (无硬路肩,土路肩宽 ),路拱坡度为 Gi ,路肩坡度为 3%Ji 。 确定超高 加宽值如下表 交点 JD1 JD2 JD3 JD4 JD5 JD6JD7 曲线半径 350 210 250 337 75 超高 —— 3% 2% 2% 6% 6% 加宽值( m) —— —— 各个特殊点的超高值计算 JD2 处平曲线: A. 确定超高缓和段长度 根据同路等级设计时速和平曲线半径查表得,超高加宽值,如上表:新建公路采用绕道路中线旋转,超高渐变率最大为 P=1/125,最小为 1/330,则超高缓和段长度区间: mp iBL C 39。 m in  mp iBL C 39。 m a x  50CL m mLii ix ChGG 4050%3%2 2%220  B. 计算各桩号处的超高值 0x 处, 桩号 K0+=HY- CL =K0+ 0xx 处,桩号 K0++ 0x =K0+ CLx 处,桩号 HY=K0+ CLx 处,桩号 YH=K0+ 22 0xx 处,桩号 K0+=(K0+)+10 0x 处,桩号 K0+=HY- CL =(K0+)+50 横断面各点与设计高高差: 0x 处 %3hi 外缘 :mLxiiBbiBiibhchGjGGjjcx%)2%3())(2(2)(( 中线: miBibhGjjcx %22 %39。  内缘: mibbibhGxjjjcx %2)(%)(39。 39。  0xx 处 : 外缘 :mLxiiBbiBiibhchGjGGjjcx%)3%2)(2 (%)2%3())(2(2)(( 中线: miBibhGjjcx %22 %39。  内缘: mibbibhGxjjjcx %2)(%)(39。 39。  CLx 处 外缘 :mLxiiBbiBiibhchGjGGjjcx%)3%2)(2 (%)2%3())(2(2)(( 中线: miBibhGjjcx %22 %39。  内缘:miL xbBbiBibh hCxjGjjcx%35050) (%22 %)2(239。 39。  JD3 处平曲线 : mp iBL C 39。 m in  mp iBL C 39。 m a x  23 mLC 40  mLii ix ChGG 4040%2%2 2%220  计算各桩号处的超高值 0x 处,桩号 K0+=HY- CL =K0+ 0xx 处,桩号 HY=K0+ CLx 处,桩号 HY=K0+ CLx 处,桩号 YH=K0+ 0xx 处,桩号 =YH 0x 处,桩号 K0+=YH+ CL =(K0+)+40 横断面各点与设计高高差: 0x 处 %,2  bih 外缘 :mLxiiBbiBiibhchGjGGjjcx%)2%3())(2(2)(( 中线: miBibhGjjcx %22 %39。  内缘: mibbibhGxjjjcx %2)(%)(39。 39。  CLxx  0 处 外缘 :mLxiiBbiBiibhchGjGGjjcx%)2%2)(2 (%)2%3())(2(2)(( 中线: miBibhGjjcx %22 %39。  内缘: mibbibhGxjjjcx %2)(%)(39。 39。  JD4 处平曲线: mp iBL C 39。 m in  mp iBL C 39。 m a x  24 mLC 40  mLii ix ChGG 4040%2%2 2%220  计算各桩号处的超高值 0x 处,桩号 K1+=HY- CL =K1+ 0xx 处,桩号 HY=K1+ CLx 处,桩号 HY=K1+ CLx 处,桩号 YH=K1+ 0xx 处,桩号 K1+=YH 0x 处,桩号 K1+=YH+ CL =( K1+)+40 横断面各点与设计高高差: 0x 处 外缘 :mLxiiBbiBiibhchGjGGjjcx%)2%3())(2(2)(( 中线: miBibhGjjcx %22 %39。  内缘: mibbibh Gxjjjcx 0 0 %2)(%)(39。 39。  CLxx  0 处 外缘 :mLxiiBbiBiibhchGjGGjjcx%)2%2)(2 (%)2%3())(2(2)(( 中线: miBibhGjjcx %22 %39。  内缘: mibbibh Gxjjjcx 0 0 %2)(%)(39。 39。  JD5 处平曲线: %6hi mp iBL C 39。 m in  mp iBL C 39。 m a x  25 mLL SC 55  mLii ix C。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