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控制网的网型设计优化方案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摘要:

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形( DOP)。 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 地面监控部分包括四个监控间、一个上行注入站和一个主控站。 监控站设有 GPS 用户接收机、原子钟、收集当地气象数据的传感器和进行数据 初步处理的计算机。 监控站的主要任务是取得卫星观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送至主控站。 主控站设在范登堡空军基地。 它对地面监控部实行全面控制。 主控站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监控站对 GPS 卫星的全部观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计算每颗 GPS 卫星的轨道和卫星钟改正值。 上行注入站也设在范登堡空军基地。 它的任务主要是在每颗卫星运行至上空时把这类导航数据及主控站的指令注入到卫星。 这种注入对每颗 GPS卫星每天进行一次,并在卫星离开注入站作用范围之前进行最后的注入。 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性能好、精度高、应用广的特点,是迄今最好的导航定位系统。 随着 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改进,硬、软件的不断完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开拓, 目前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GPS 的特点 相对于经典的测量技术来说, GPS定位技术主要有一下特点: 1.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 这一优点既可大大减少测量工作的经费和时间,同时也使点位的选择变得更加灵活。 2.定位精度高 试验表明,目前在小于 50km 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 1 10 ~ 2 10 ,而在 100~ 500km的基线上可达 10 ~ 10。 随着观测技术与数据处理方法的改善,可望在大于 1000km 的距离上,相对定位精度达到或优于 10。 3.观测时间短 随着 GPS 系统的不段完善,目前 20 ㎞以内相对静态定位,仅需 15~ 20分钟;快速静态相对定位中,在流动站与基准站相距在 15 ㎞以内时,流动站观测的时间只需 1~ 2 分钟;动态相对定位,出发时流动站观测 1~ 2分钟,然后可随时定位,每站观测进需几秒。 [2] 4.提供三维坐标 5.操作简便 6.全天候作业 因此, GPS定位技术的发展是对经典测量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一方面,它使经典的测量理论与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强了测量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测绘科学技术 的现代化发展。 GPS 系统的应用前景 最初设计 GPS 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导航、收集情报等军事目的。 但后来得应用开发表明, GPS不仅可以达到上述目的,而且用 GPS 卫星信号能够进行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的静态相对定位,米级至亚米级精度的动态定位,亚米级至厘米级精度的速度测量何毫微秒级精度的时间测量。 用 GPS 信号可以进行海、陆、空、地的导航,导弹制导,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的精密定位,时间传递和速度测量等。 在测绘领域, GPS 定位定位技术已用于建立高精度的大地测量控制网,测定地球动态参数;建立陆地及海洋大 地测量基准,进行高精度海陆联测及海洋测绘;监测地球板块运动状态和地壳形变;在工程测量方面,已成为建立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主要手段;在精密工程的变形监测方面,它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 GPS 定位技术也用于测定航空航天摄影瞬间相机的位置,可在无地面控制或仅有少量地面控制点的情况下进行航测快速成图,引起了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遥感监测的技术革命。 在日常生活方面事一个难以用数字预测的广阔的领域,手表式的 GPS 接收机,将成为旅游者的忠实导游。 GPS 将像移动电话、传真机、计算机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一样,人们的日常生活 将离不开它。 2 相对定位原理及 GPS 网优化设计简述 相对定位原理 由于在 GPS 绝对定位 (或单点定位 )中,定位精度将受到卫星轨道误差、钟差及信号传播误差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其中一些系统性误差可以通过模型加以削弱,但改正后的残差仍是不可忽略的。 GPS 相对定位.也叫差分GPS 定位,是目前 GPS 测量中定位精度最高的定位方法,它广泛地应用于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及精密导航中。 相对定位的概念 :用两台接收机分别安置在基线的两个端点,其位置静止不动,同步观测相同的 4 颗以上 GPS 卫星,确 定基线两个端点在协议地球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这种定位模式称为相对定位 (见图 21)。 出于在测量过程中,通过重复观测取得了充分的多余观测数据,从而改善了 GPS 定位的精度。 [2] GPS 网优化设计 GPS 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是实施 GPS测量的基础性工作,它是在网的精确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 ,寻求 GPS 控制网设计的最佳方案。 根据 GPS 测量特点分析可知, GPS网需要以一个点的坐标为定位基准,而此点的精度高低直接影响到网中各基线向量的精度和网的最终精度。 同时由于 GPS 网的尺度含有系统误差以及同地面网的尺度匹配问 题,所以有必要提供精度较高的外部尺度基准。 由于 GPS 网的精度与网的几何图形结构无关,且与观测权相关甚小,而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是网中各点发出基线的数目及基线的权阵。 因此,提出了 GPS网形结构强度优化设计的概念,讨论增加的基线数目、时段数、点数对 GPS网的精度、可靠性、经济效益的影响。 同时,经典控制网中的三类优化设计,即网的加密和改进问题,对于 GPS 网来说,也就意味着网中增加一些点和观测基线,故仍可将其归结为对图形结构强度的优化设计。 综上所述, GPS 网的优化设计主要归结为两类内容的设计: (1)GPS 网基准化的优化设计。 (2)GPS 网图形结构强度的优化设计,其中包括:网的精度设计能力的可靠性设计,网发现系统差能力的强度设计。 GPS 控制网基准的优化设计 经典控制网的基准优化设计是选择一个外部配置,使得 达到一定的要求,而 GPS 网的基准优化设计主要是对坐标未知参数 X进行的设 计。 基准选取的 不同将会对网的精度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包括 GPS 网基线向量解中的位置基准的选择,以及 GPS 网转换到地方坐标系所需的基准设计。 另外,由于 GPS尺度往往存在系统误差,因此应提出对 GPS 网尺度基准的优化设计。 1).位置基准设计 研究表明, GPS 基线向量解算中作为位置基准的固定点误差是引起基线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测量时获得的单点定位值作为起算坐标,由于其误差可达数十米以上,所以选用不同点的单点定位坐标值作为固定点时,引起的基线向量差可达数厘米。 因此,必须对网的位置基准进行优化设计。 2).尺度基准设计 尽管 GPS 观测量本身已含有尺度信息,但由于 GPS 网的尺度含有系统误差,所以,还需要提供外部尺度基准。 GPS 网的尺度系统误差有两个特点:一是随时间变化,由于美国政府的 SA 政策,使广播星历误差大大增加,从而对基线带来较大的尺度误差;另一个随区域变化,由区域重力场模型不准确引起的重力摄动造成。 因此,如何有效地降低或消除这种尺度误差,提供可靠的尺度基准就是尺度基准优化问题。 其优化有以下几种方案: (1)提供外部尺度基准。 对于边长小于 50km 的 GPS 网,可用较高精度的测距仪 (或更高 )测量 2— 3条基线边,作为整网的尺度基准。 对于大型长基线网,可采用SLR 站的相对定位观测值和 VLBI 基线作为 GPS 网的尺度基准。 (2)提供内部尺度基准。 在无法提供外部尺度基准的情况下,仍可采用 GPS 观测值作为 GPS 网的尺度基准,只是对作为尺度基准观测量提出一些不同要求,其尺度基准设计如下。 在 GPS 网中选一条长基线. 对该基线尽可能多地长时间、多次观测,最后取多次观测段所得的基线的平均值,以其边长作为网的尺度基准。 由于它是不同时期的平均值,尺度误差可以抵消。 因此,它的精度要比网中其他短基线高得多,可以作为尺度基准。 以上讨论了 GPS 基线向量解其中位置基准以及 GPS 尺度基准的选择与优化问题。 此外, GPS成果转换到地面实用坐标系中,还存在一个转换基准的选择问题,此处不再讨论。 GPS 网的精度设计 精度是用来衡量网的坐标参数估值受观测偶然误差影响程度的指标。 网的精度设计是根据偶然误差的传播规律,按照一定的精度设计方 法,分析网中各未知点平 差后预期能达到的精度,这常被称为网的统计强度设计与分析。 一般常用坐标的方差 —— 协方差阵来分析,也可用误差椭圆 (球 )来描述坐标点的精度状况,或用点之间方位、距离和角度的标准差来定义。 对于 GPS 网的精度要求,一般用网中点之间的距离误差来表示。 其精度与网的点位坐标无关,与观测时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整周模糊度一旦被确定后 ), GPS 网平差的法方程只与点间的基线数目有关,且基线向量的三个坐标差分量之间又是相关的,因此,很难从数学的角度和实际应用出发,建立使未知数的协因数阵逼近理想的准则矩阵。 所以, 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法是给出坐标的协出数阵的某种纯量精度标准函数。 设 GPS 网有误差方程 式中. l、 v 分别为观测向量和改正向量。 X为坐标未知参数向量阵; P为观测值权阵。 为先验方差因子 (在设计阶段取 = 1), m为观测基线数。 n 为待定点数。 由最小二乘可得参数估值及其协因数阵: 优化设计中常用的纯量精度标准,根据其由 构成的函数形式的不同的可表示成不同的最优纯量精度标准函数。 现在最常用的是求 的轨迹,以次来表示纯量精度。 3 大同矿区 GPS 控制网设计实例 任务来源及工作量 大同矿区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企业大同矿物局所属 ,并且预测煤炭储量丰富 ,工业前景可观。 但是该矿区原有测量控制网为 90年代建立 ,历经十几年的采矿影响 ,认为破坏及地貌变化 ,使原有控制点大部分失去控制作用 ,使得服务于日常生产的多项测量工作难以正常进行 ,远远不能满足矿山生产和工程建设的需要。 因此 ,该矿区急需建立新的测量控制网。 该网不但要满足日常采矿生产需要 ,而且还要顾及远 景规划及预测区 ,控制面积约600 KM2,测量范围(如图 31)为: 图 31 已知点分布图 东至: 550km(大同矿区独立坐标系 ) 南至: 4415km 西至: 534km 北至: 4439km 测区概况 大同矿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南,地跨大同、朔州两市,地处东经 112度 53 分─113 度 12分,北 纬 39 度 55分─ 40 度零 8分 ,距市区 12。 5公里,辖区与大同市南郊区交叉,总面积约 90 平方公里,号称百里矿区。 区内为平缓的丘陵地貌,西南高,东北低。 尖口山最高,标高 米,口泉沟最低,标高 米。 境内主要山脉有七峰山、鸡爪山、大钟山、马武山等;主要河流有口泉河、十里河,均为季节性河流。 该区厂矿企业主要分布在口泉─黑流水 (口泉沟 ),马军营─燕子山 (云岗沟 )两条狭长的山沟里。 通往矿区的铁路有大同 — 王村、大同 — 燕子山两条矿区专用线,各煤矿集运 站都分散在两条专用线周围。 以横穿矿区东西向的 109国道、沿矿区东侧穿行的南北向大运公路为骨干线,配以矿区内专用公路,交通十分方便。 矿区供水水源以第四系潜水为主,现有大同市的白马城水源地以及时庄水源地,供水量严重不足,需另找新的水源。 矿区电源主要来自大同市第一热电厂和神头电厂。 矿区现有生产煤矿 55 处,其中国有重点煤矿 18处,设计能力 3645 万吨 /年。 截至 1996 年末,大同矿区保有探明储量 386。 43亿吨,其中生产矿井保有储量 77。 41 亿吨。 矿区原有国家二等三角网 8个 ,经野外踏勘 ,发现有 3个已明显被破坏或受采动影响。 现只有代家沟、孙家沟、羊坊、怀仁、土 台山 5个点的标石保存完好(如图 31)。 设计采用的是比例尺为 1: 10000 的大同矿区航摄地形图。 1989 年航摄, 1992 年成图, 1994 年缩编成图。 地形图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 5米。 布网方案 技术设计的依据与基准设计 1)技术设计的依据 2020 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 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 (CH202092)。 2)基准设计 GPS测量获得的是 GPS基线向量 ,它属于 WGS— 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差 ,而实际需要的是国家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 的坐标。 因此需要结合测区概况和已有资料 (图31),进行 GPS 网的基准设计。 根据大同矿区近期发展与远景规划相结合的战略目标,按照现阶段矿区建设的需要,采用大同矿区独立坐标系 ,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112176。 30′ ,投影面与 54 北京坐标系相同而建立的坐标系统。 方案设计的技术分析 1)等级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煤矿测量规程》和大同矿区的具体情况,确定该测区可建立 D级 GPS 网 [10],有关技术要求见表 31: 表 31 基本技术要求 项目 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 (km) 5~ 10 a(mm) ≤ 10 b(mm) ≤ 10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45000 2)技术设计 I.时段设计 根据规范对 D级网的要求,采用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时段长度根据边长而定,具体时间见表 36。 GPS 网的时段设计有点连式、边连式和网连式三种基本方法。 点连式所构成的图形几何强度太弱;网连式布网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