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毕业设计内容摘要:

定规定 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 扩展和寻找。 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 1. 5m;四等 13 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 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 电 磁场。 4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 5 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3 水平角观测 水平角观测应符合的规定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 差, 1″级仪器不应超过 2 格, 2″级仪器不应超过 1 格, 6″级仪器不应超过 1. 5 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 1″级仪器不应大于 1″, 2″级仪器不应 大于 2″。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 1″级仪器不应超过 10, 2″ 级仪器不应超过 15 ″, 6″级仪器不应超过 20″。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 1″级仪器不应超过 0. 3″, 2″级仪器不 应超过 1″, 6″级仪器不应超过 1. 5″。 7 光学 (或激光 )对中器的视轴 (或射线 )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 1mm。 方向观测法应符合的规定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 水平 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表 注: 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177。 3176。 的范围时,该方向 2C 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十一测回内 2C互差的限值。 2. 当观测方向不多于 3 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 6 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 (其中一 个为共同零方向 )。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 2 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水平角的观测值 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水准角观测方法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 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 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 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的规定 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mm。 2) 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 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 1 格。 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177。 3176。 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 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的限制。 3) 如受外界因素 (如震动 )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 4) 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 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5mm,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lOmm。 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 角度元素应量至 15′,长度元素应量至 1mm。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处理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测回内 2C 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 2C 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 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 1/ 3 时,应重测该测回。 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 1/ 3 时,应重测该站。 其他注意事项 1)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 2)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 观测数据,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4 距离测量 仪器的选用及标称精度 1)一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应采用中、短程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测距,一级以下也可采用普通钢尺量距。 2)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短程为 3km 以下,中程为 3~ 15km。 3) 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 (﹡ )式表示。 mD= a+b D (﹡ ) 式中 mD—— 测距中误差 (mm); a—— 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 (mm); b—— 标称精度中的比例 误差系数 (mm/ km); D—— 测距长度 (km)。 4) 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及时校验。 当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表时, 宜送当地气象台 (站 )校准。 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 1 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 24 次的过程。 2 困难情况下,边长测距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往返观测。 测距作业应符合的规定 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mm。 2) 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3) 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 4) 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 1. 5m 以外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且读数 精确至 0. 2℃;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且读数精确至 50Pa。 注: 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 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5 选用全站仪作导线平差步骤 计算机平差步骤 平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工平差,另一种是计算机平差软件平差。 本次测量任务我们主要是训练我们的专业技能。 所以我们用两种平差方式同时进行平差,这样也检验了我们的平差精度。 下面将计算机平差软件平差步骤展示如下: 本次测量我们做的是闭合导线,所以在打开平差软件后选择闭合曲线如下图 然后将野外测得数据填写在表格的相应位置,如图: 当检查输入 无误后,便可以进行计算了。 第五章 碎部点野外数据采集 数字测图测量规范(规程)是国家测绘管理部门或行业部门制定的技术法规,本次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依据的规范(规程)有: (1)《 1: 500、 1: 1000、 1: 2020 地形图图式》( GB/T202572020); (2 《 1: 500_1: 1000_1: 2020_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 GBT_149122020) (3) 《 1: 500、 1: 1000、 1: 202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480493); (4) 《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GB 1491294); (5)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20)等。 1 全站仪测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仪器的对中偏差不应大于 5mm,仪器高和反光镜高的量取应精确至 lmm。 2) 应选择较远的图根点作为测站定向点,并施测另一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作为测站检核。 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图上 0. 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 1/ 5。 3) 作业过程中和作业结束前,应对定向方位进行检查。 全站仪测图的测距长度规定 全站仪测图的测距长度,不应超过表 4 的规定。 表 4 全站仪测图的最大测距长度 注:出自于《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20)。 当布设的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采用极坐标法增设少量测站点。 数字地形图测绘需符合的要求 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采用草图法作业时,应按测站绘制草图,并对 测点进行编号。 测点编号应与仪器 的记录点号相一致。 草图的绘制,宜简化标示地形要素的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等。 2) 当采用编码法作业时,宜采用通用编码格式,也可使用软件的白定义功能和扩展功 能建立用户的编码系统进行作业。 3) 当采用内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