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塔设计说明书2机械毕业设计内容摘要: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3 冷却塔壳体和计算方法很多,有的很复杂,但都不能完全精确的计算出准确结果。 为简化设计,仅考虑拼接处局部区域承载 [6],而其余部分只考虑失稳而不承载。 承载局部是由两块壳体翻边法兰拼接成 ―T‖形肋。 肋的宽度为 16t( t 为壳体厚度)。 共 8条肋,法兰翻边的厚度为 12mm。 上塔体的惯性矩表示如下 222 2 2 2[] I x F D F DFD/ 2 / 4( ) ( ) 式( 47) 式中 F——肋的截面积 D——冷却塔直径 1700 2910 1660 800 380 图 42 上塔体构造尺寸 图 43 上塔体构造尺寸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4 ( 2)上塔体强度计算 ① 风荷载 设冷却塔使用地区的基本风压 W0=50Kg/m2( MPa),安装高度为 10m,由 《 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 查得高度系数为 K2=,基本风压调整系数为 K1= ,则单位高度塔体表面上 的风压为 [7]: 2 1 0 ? 444 63 63 0 29 5 10 10 10 10 10W K K D WMPa            式( 48) 上塔体风压分布,如图 所示 380800860DCBA ABCD15N/cm14N/cm 图 44 上塔体风压分布 其中 45. 15 10 2. 91 0 0. 14 9ABq q M P a     43 .0 1 0 1 0 1 .7 0 .0 8 8Cq q M P a   D ② 上塔体垂直荷载 上塔体的垂直荷载包括风机重、安装维修人员重和机械附件、壳体自重等 [8]。 设垂直荷载为 10000N,超载系数为 , 动荷系数为 , 则正常运转 时冷却塔上塔体的垂直荷载为 : 2 1 0 0 0 0 1 .2 1 .4 1 6 8 0 0PN    ③ 上塔体内静压 上塔体内静压 为- 10(约取 100Pa), 取超载系数 , 则 100 120q Pa  内 - -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5 其它荷载与上塔体无关 , 故从略。 ( 3)强度计算 上塔体上用螺栓固定在冷却塔的钢支架上 , 故可将上塔体看作是固定在钢支架上的悬臂梁来简化计算。 此时 A、 B、 C 三点处由风荷载引起的弯距分别为: 22 1 / 2 38 38 6324CCMqN c m     式 ( 49) 221 / 2 86 80 38 1 / 2 86 1 / 2 80 / 3 86 6 204 204 3 86 86 0.( ) ( )5 3 80 3 8620( ) ( )()A C A C A CM q q q q qN c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 ( 410) 肋的横截面积为 22 .4 1 0 1 9 .2 1 .24 7 .0 4F cm    式 ( 411) 考虑到迎风面和背风面各 1 根肋 F 及 45176。 方向两根肋折合成一根肋承载, A, B,C 三点的截面弯曲模数分别为: 32 2 9 127354ABW W Fcm   式 ( 412) 3 2 4 7 1 7 015980CW cm   式 ( 413) A、 B、 C、截面的最大弯曲应力分别为: 2/2 0 5 6 6 7 .5 / 2 7 3 5 47 .5 2 /0 .7 5 2A m a x A AMWKg c mM P a  式 ( 414) 2/2 0 5 6 6 7 .5 / 2 7 3 5 47 .5 2 /0 .7 5 2A m a x A AMWKg c mM P a  式 ( 415)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6 2/9 0 0 5 7 .3 9 / 2 7 3 5 43 .2 9 2 /0 .3 2 9 2B m a x B BMWKg c mM P a  式 ( 416) 2? / 0 .3 9 6 /0 .0 3 9 6Cm a x C CMWKg c mM P a 6 3 2 4 / 1 5 9 8 0 式( 417) 由于上塔体所承受的垂直荷载由 8 根肋均分,则每根肋所受的压应力为:  2? / 8 1 6 8 0 / 6 4 7 5 .9 5 7 /0 .5 9 5 7ZpFKg c mM P a    --- 式( 418) 将应力叠加,可求得截面 A 处的最大压应力: 2 7 .5 2 5 .9 5 71 3 .4 7 7 /1 .3 4 8 A A ma xK g cmM P a    + 式( 419) 手糊聚脂逆流式的压缩强度为 180MPa,安全系数取 10,由许用压应力为[σ]=18MPa。 设计中的最大压应力为 ,远小于许用压应力 18MPa,即 σA≤[σC]很多,断面可以减小。 ( 4) 肋的局部强度核算 由于风载分布不均匀,会引起上塔体受载不均。 即使整体强度满足了要求,还是可能出现局部强度不够的情况,故尚需对局部强度进行核算。 侧重于安全考虑,可将肋视为既承受横向风力、静压,又承受垂直的风机重及自重的纵横弯曲的简支梁,分段进行计算 [9]。 肋的中性轴: /19 .2 1. 2 0. 6 1[ 0 2. 4 0. 5()1. 2 473. 6]4e S Fcm       + + 式( 420) 肋横截面对 x 轴和 y 轴的惯性矩分别为: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7 3 2 2 ? 4()1 9 . 2 1 . 2 1 2 1 9 . 2 1 . 2 3 . 4 6 0 . 6 2 0 0 2 . 4 1 0 6 . 8 4 5472. )6 (Ix cm       + - + + - 式( 421) 3341 . 2 1 9 . 2 1 2 1 0 1 2 2 . 4719Iy cm     + 式( 422) 由于 Iy< Ix,故取 Ix 计算临界力。 假设每根肋承担 载和静压,则最大分布压力为 [10]: 1 1. 0 3. 14 / 4q q q R 静( ) 式( 423) 其中 q 静 为上 塔体静压 ,约为- 100Pa,取超载系数为 , 则 410 0 1. 2 1. 2 10q M P a   静 - - 式( 424) 则 : 1 41 . 0 1 . 3 1 . 7 1 0 . 0 0 5 1 . 2 0 . 0 0 0 1 0 . 2 5 3 . 1 4 ? 9 . 7 1 0()qRR M P a       + 式( 425) 最大分布吸力: 4231 .7 1 .2 1 0 3 .1 4 4 13 ().9 1 0q q RR M P a    - + 式( 426) 由于 q1﹤ q2,因此应以 q2 为校核离力。 肋稳定计算简图如图 所 图 45 肋稳定计算简图 下面计算肋所承受的 欧拉临界力。 已知 E=105N/cm2 L=86+ 80+ 38=204cm 则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8 2? 5 4 4 / 4 4 10 472 .6 204 c r Xp E I LN         式 ( 427) 各点弯矩如下: 22 626 .5 102 204 102559 AM R L q LN c m         22中- 式 ( 428) 8 6 3 . 3 4 8 6 8 6 2 BAMR N c m      52641 式 ( 429) 8 6 3 . 3 4 8 6 8 6 2 N c m      式 ( 430) 166 166 9 83 5 86 40 5 6 80 103 999 260 40. 42 124 .7 310 747 25 CAMRN c m       - - -- - - 式 ( 431) 166 166 9 83 5 86 40 5 6 80 103 999 260 40. 42 124 .7 310 747 25 CAMRN c m       - - -- - - 式 ( 432) 跨中截面弯曲模数为: 3 2 ? 273 54 BW W F Dcm    2 47 291中 式 ( 433) 跨中截面最大应力为: / 559 273 54 m ax MWM Pa 中 中 中 式 ( 434) 垂直压力引起的应力和弯距计算如下。 垂直压力引起的应力为: 210 47 SFM Pa / 式 ( 435)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9 垂直压力 S 在 B 点引起的弯距   291 272 210() 2 BM D a SN c m     /2199 2 ?- 式 ( 436) 1 9 9 5 4 5 7 2 0 0 0 .0 4 3 6B M P a    肋跨中截面的总应力为: 05 46 463 P m ax BM P a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