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武汉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内容摘要:

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加强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 “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 的原则下进行的。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20年 6月 26日,胡锦涛主席在《致第 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贺辞》中说:“ 保护世界遗产,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 ”“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将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 优秀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国际合作,保证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充分保护和适度利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19 发展。 ” 近年来,各级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教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展示、保护知识普及,为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造成了良好的氛围。 自 1988 年以来,全国已有 412个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 “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 “ 中国特色艺术之 乡 ”。 各种传统悠久、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许多区域性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 地方政府也建立了传承人命名制度,资助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这些都是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 进行全面的考究统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产业化也是一种方式。 对传统文化配以电视制作、动漫设计、软件开发以及曲艺等项目,都有条件可以开发,进行产业化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大价值利用。 通过申请专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正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新领域。 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内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为其外观设计进行专利申请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方式。 同时,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制作过程不但劳动强度大、经济效 益不高,而且学习过程也十分艰苦枯燥,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涉足这些行业。 据 了解,各地政府近年来也相继划定了一批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由于管理责任不明,某些地方主要立足于发展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量的改造,使这些遗产面目全非,名存实亡。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 20 4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 ” ,这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 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 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 出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 “ 三农 ” 问题无疑具有十分 关键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甚至滑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只重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一些 县乡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严重瘫痪。 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 散布于广大农村的 “ 乡土艺术家 ” 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 培养和激励 “ 乡土艺术家 ” ,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21 九、团队安全应急预案 团队安全应急预案 本次活动的实践地为湖北省黄梅县,由于当地民风纯朴,治安良好,故本次出行主要的安全问题在于队员自身的交通安全及全队的财产安全,故为防范于未然,特制定以下措施: 详见附件 3 附件 1 活动经费 具体申报内容 用途 单价(元) 数量 小计(元) 22 长途汽车票 51 11 人 2次 1122 县际公共汽车(黄梅- 蔡山镇 ) 20 11 人 2次 440 日常生活费用 住宿 15 11 人 6天 990 伙食 15 11 人 6天 990 文书材料打印 前期资料 40 2份 80 调查问卷 村民 2套 500份 500 后期材料 40 2份 80 办公文具 工作证制作费用 5 11张 55 统一文化衫 35 11件 385 文件夹费用 10 4个 40 调查问卷使用笔 2 11支 22 电池费用(数码相机及摄像机用) 3 24节 72 照片冲洗 1 150 张 150 后期展板制作费用 5 40块(小) 200 100 5块(大) 500 后期宣传( DV 等的购买) 100 1份 100 应急流动资金 药品 — — 100 其它 — — 100 保险 10 11人 110 合计(元) 6036 元 备注(申请金额的合理性分析): 1. 由于无从武汉直达黄梅的火车,我们采取乘坐汽车的形式 23 2. 文书材料及办公用品的使用是为了通过与村民的直面交流,更加深刻而更加真实地从正面和侧面了解他们的经济状况及他们对本村的总体感受,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大量而可靠的依据。 对村民 500 份调查问卷的数量是 考虑到我们到访的时间为 7月中旬,为了与村民的数量相对应,总的 1000 份为最适宜的数量。 3. 电池费用,主要用于相机的使用,目的是全程记录活动的真实图景,使我们的活动更加生动和据有说服力。 本次电池的预算是 24 节,每天 4节,是考虑到活动量,每天都有相应的采访活动,相机都是必不可少的。 4. 后期展板制作及照片冲洗费用是活动宣传的必要项目。 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它是我们活动最后成果展示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40 块展板能够最好体现出我们活动行程和活动的意义,不缺不滥。 5. 应急资金是从成员的安全着想,因此亦不可少且相对于 10 个成 员来说 200 元为合适的数目。 6. 在 蔡山镇 内采访过程中我们采取步行方式节省经费。 7. 吃喝用住我们根据当地的物价水平采取最低标准。 8. 工作证的制作是我们用以证明我们身份和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必要保障。 附件 2 详细活动背景 2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的决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4年8月28日通过)。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于2020年11月3日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同时声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另行通知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暂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多次强调要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 工作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国务院办公厅多次强调 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有关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 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25 年底黄梅戏和挑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黄梅戏 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县的紫云 ,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 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 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 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 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 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 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 4 个历史阶段。 前 3 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 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 200 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 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黄梅县成立了黄梅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 “黄梅县人民剧团”, 1955 年更名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 半个世纪以来,该团创作、改编、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其中最具影响的有《羊入虎口》《於老四与张二女》《邢绣娘》《 离巢凤》《守护真情》《兑现》等。 今年 7 月底,黄梅县携剧目《请让我做你的新娘》和《兑现》晋京演出获得成功。 然而整个来讲黄梅戏在市场大潮前突然空前的苍白。 用黄梅戏迷的话说,现在的黄梅戏是看的人越来越少,没市场。 没市场就没有了生命力,没有了生命力,也就意味着消亡。 反观黄梅,黄梅戏在黄梅县已经有四百年,到现在不但没有消亡之势,反而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愈发活力十足。 正当黄梅戏在安徽与市场问题纠缠不清时,黄梅戏以更淳朴,更原始的形式在自己的故乡另绽奇葩。 在资金短缺、人才凋零的背后,托起黄梅戏的是故乡一百万与黄梅荣辱与 共的黄梅人。 2020 年台湾中天电视台到黄梅拍摄黄梅戏专题片,在一个村庄随便找个人都能唱几段,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