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青岛理工大学临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毕业设计论文范文内容摘要:

2)求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设计车速( Km/h) 80 60 50 40 30 20 最大纵坡度推荐值( %) 4 5 6 7 8 最大纵坡度限制值( %) 6 7 8 9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7 起点桩号: K2+100T= K2+=K2+ 终点桩号: K2+100+T= K2+100+= K2+ ( 3)求 竖曲线范围内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①竖曲线起点 切线标高: +%  =(m) 竖距: h= 22lR=0 起点 K2+ 桩的设计标高为: ②竖曲线中点 切线标高: 竖距:  211 1h 0 .0 3 7 m2TE R   中点 K2+100 桩的设计标高为: +=( m) ③竖曲线终点 切线标高: +%  =(m) 竖距: h= 22lR=0 终点 K2+ 桩 的设计标高为: m. ( 4)计算 K1++280 各桩号的设计标高,设中间桩距为 20m,竖曲线内各桩号设计标高的计算公式为:设计标高 =切线标高 竖距( h = 212ixR ),即 右半部分:1222 2 RxiLHH iii  左半部分:1211 2 RxiLHH iii  其中: x曲线上任意点到曲线起点(左半曲线)或终点(右半曲线)的水平距离; Li直线上点到相邻变坡点的距离。 竖曲线以外的部分按近似直线计算各桩号的设计高程,计算结果见表 25。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8 表 25 各桩号设计标高 2 变坡点 K2+320 ( 1)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根据设计得知: 结合地形情况及纵坡度、道路排水等因素,考虑最小半径,取竖曲线半径桩号 纵坡度 距切点 距离 L( m) 竖曲线设计标高( m) 地面 高程 设计高程与原地面高差 K1+ K1+920 K1+940 K1+960 K1+980 K2+000 K2+020 K2+040 K2+060 K2+ K2+100 K2+ K2+140 K2+160 K2+180 K2+200 K2+220 K2+240 K2+260 K2+280 % % % % % % % % % % _____ % % % % % % % % % 0 0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9 R2=4500m,则:  2 2 2 4 1 .8 5 mLR 竖 曲 线 长 度 :  22 2 0 . 9 3 m2LT 切 线 长 :  222 2 0 . 0 4 9 m2TE R竖 曲 线 变 坡 点 纵 距 : 桩号: 桩号:桩号:图 22 变坡点竖曲线示意图 ( 2)求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起点桩号: K2+320T= K2+=K2+ 终点桩号: K2+320+T= K2+320+= K2+ ( 3)求竖曲线范围内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①竖曲线起点 切线标高: %  =(m) 竖距: h= 22lR =0 起点 K2+ 桩的设计标高为: ②竖曲线中点 切线标高:  222 2 0 . 0 4 92Th E mR  竖 距 : 中点 K2+320 桩的设计标高为: =(m) ③竖曲线终点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10 切线标高: %  =(m) 竖距: h= 22lR =0 终点 K2+ 桩的设计标高为: . ( 4)计算 K2++480 各桩号的设计标高,设中间桩距为 20m, 竖 曲 线内各桩号设计标高的计算公式为:设计标高 =切线标高 竖距( h = 212ixR ),即 右半部分:1222 2 RxiLHH iii  左半部分:1211 2 RxiLHH iii  其中: x曲线上任意点到曲线起点(左半曲线)或终点(右半曲线)的水平距离; Li直线上点到相邻变坡点的距离。 竖曲线以外的部分按近似直线计算各桩号的设计高程,计算结果见表 26。 表 26 各桩号设计标高 桩号 纵坡度 距切点 距离 L( m) 竖曲线设 计标高( m) 地面高程 设计高程 与原地面高差 K2+ K2+320 K2+ K2+360 K2+380 K2+400 K2+420 K2+440 K2+460 K2+480 % — % % % % % % % % 0 0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11 3 变坡点 K2+520 ( 1)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根据设计得知: 结合 地形情况及纵坡度、道路排水等因素,考虑最小半径,取竖曲线半径R3=4000m,则:  3 3 3 42 mLR 竖 曲 线 长 度 :  33 2 1 m2LT 切 线 长 :  233 3 0 . 0 5 5 m2TE R竖 曲 线 变 坡 点 纵 距 : 桩号:桩号: 高程:4. 05桩号: 图 23 变坡点竖曲线示意图 ( 2)求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起点桩号: K2+520T= K2+52021=K2+499 终点桩号: K2+520+T= K2+520+21= K2+541 ( 3)求竖曲线范围内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①竖曲线起点 切线标高: +% 21= 竖距: h= 22lR=0 起点 K2+499 桩的设计标高为: m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12 ②竖曲线中点 切线标高:  233 3 0 . 0 5 52Th E mR  竖 距 : 中点 K2+520 桩的设计标高为: +=( m) ③竖曲线终点 切线标高: +% 21=(m) 竖距: h= 22lR=0 终点 K2+541 桩的设计标高为: . ( 4)计算 K2+499K2+620 各桩号的设计标高,设中间桩距为 20m,竖 曲线内各桩号设计标高的计算公式为:设计标高 =切线标高 竖距( h = 212ixR ),即 右半部分:1222 2 RxiLHH iii  左半部分:1211 2 RxiLHH iii  其中: x曲线上任意点到曲线起点(左半曲线)或终点(右半曲线)的水平距离; Li直线上点到相邻变坡点的距离。 竖曲线以外的部分按近似直线计算各桩号的设计高程,计算结果见表 27。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13 表 27 各桩号设计标高 4 变坡点 K2+660 ( 1)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根据设计得知: 结合地形情况及纵坡度、道路排水等因素,考虑最小半径,取竖曲线半径R4=8000m,则:  4 4 4 56 mLR 竖 曲 线 长 度 :  44 2 8 m2LT 切 线 长 :  244 4 0 . 0 4 9 m2TE R竖 曲 线 变 坡 点 纵 距 : 桩号 纵坡度 距切点距离 L ( m) 竖曲线设计标高( m) 地面 高程 设计高程与原地面高差 K2+499 K2+520 K2+541 K2+560 K2+580 K2+600 K2+620 % _ % % % % % 0 21 0 19 39 59 79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14 桩号:桩号: 高程::图 24 变坡点竖曲线示意图 ( 2)求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起点桩号: K2+660T= K2+66028=K2+632 终点桩号: K2+660+T= K2+660+28= K2+688 ( 3)求竖曲线范围内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①竖曲线起点 切线标高: % 28= 竖距: h= 22lR=0 起点 K2+632 桩的设计标高为: ②竖曲线中点 切线标高:  244 4 0 . 0 4 92Th E mR  竖 距 : 中点 K2+660 桩的设计标高为: =(m) ③竖曲线终点 切线标高: % 28=(m) 竖距: h= 22lR=0 终点 K2+688 桩的设计标高为: m. ( 4)计算 K2+632K2+880 各桩号的设计标高,设中间桩距为 20m,竖曲线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15 内各桩号设计标高的计算公式为:设计标高 =切线标高 竖距( h = 212ixR ),即 右半部分:1222 2 RxiLHH iii  左半部分:1211 2 RxiLHH iii  其中: x曲线上任意点到曲线起点(左半曲线)或终点(右半曲线)的水平距离; Li直线上点到相邻变坡点的距离。 竖曲线以外的部分按近似直线计算各桩号的设计高程 ,计算结果见表 28. 表 28 各桩号设计标高 桩号 纵坡度 距切点 距离 L ( m) 竖曲线设 计标高 ( m) 地面 高程 设计高程 与原地 面高差 K2+632 K2+660 K2+688 K2+700 K2+720 K2+740 K2+760 K2+780 K2+800 K2+820 K2+840 K2+860 K2+880 % % % % % % % % % % % % 0 28 0 12 32 52 72 92 112 132 152 172 192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16 5 变坡点 K2+920 ( 1)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根据设计得知: 结合地形情况及纵坡度、道路排水等因素,考虑最小半径,取竖曲线半径R5=10000m,则:  5 5 5 38 mLR 竖 曲 线 长 度 :  55 1 9 m2LT 切 线 长 :  255 5 0 . 0 1 8 m2TE R竖 曲 线 变 坡 点 纵 距 : 桩号:桩号: 高程:3. 86桩号:图 25 变坡点竖曲线示意 图 ( 2)求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起点桩号: K2+920T= K2+92018=K2+901 终点桩号: K3+020+T= K2+020+18= K2+939 ( 3)求竖曲线范围内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①竖曲线起点 切线标高: +%  19=(m) 竖距: h= 22lR=0 起点 K2+901 桩的设计标高为: m ②竖曲线中点 切线标高: m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17  255 5 0 . 0 1 82Th E mR  竖 距 : 中点 K2+920 桩的设计标高为: +=( m) ③竖曲线终点 切线标高: %  19=(m) 竖距: h= 22lR=0 终点 K2+939 桩的设计标高为: . ( 4)计算 K2+901K3+040 各桩号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