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八上第一单元让世界充满爱内容摘要:

基于 1913年创作并首演于巴黎,是他的早期作品。 这个舞剧表现了俄罗斯原始部落村民的祭礼活动。 春天来临,异教徒们挑选一位美丽贞洁的少女做祭品,奉献于太阳神,以求神的庇护。 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神秘、恐怖的气氛。 全剧分为两幕,第一幕题为《对大地的崇拜》,包括引子、春天的预兆、少女之舞、诱逃的仪式、春天的轮舞、对立的家族、僧侣的仪仗、哲人、大地之舞;第二幕题为《祭献》,包括引子、青年的秘密集会、被选少女的颂歌、乞灵祖先、长者之舞、祭献之舞等。 作者在音乐中使用了很多非传统的手法,以致首演时观众 对表演的粗野和难以忍受的音响不能接受。 《春之祭》不仅显现了原始风格的祭礼,而且展现了新的音乐语言的特征,如大胆地使用不协和、复节奏以及多调性。 如果说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第一部舞剧《火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和德彪西音乐的影响、启发; 他的下一部舞剧《彼得鲁什卡》,很少看得出浪漫派或印象派的痕迹的话,那么他的第三部舞剧《春之祭》则在音乐、节奏、和声诸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 .音乐分析: 《祭献之舞 )是舞剧《春之祭》的第二部分 “祭献 ”的最后一段,又被称为 “被选少女的祭献舞 ”,它是全剧的高潮。 少女被选为祭物,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神圣的,但被选中的少女心中定会忐忑不安。 乐曲开始出现大量复杂、紧迫的节奏以及不协和和弦、下行音和顿音强奏。 接下去短笛、降 E调单簧管和 D大调高音小号演奏一段半音下行的、急促而疯狂的动机,它把舞蹈节奏音乐引了出来,并越来越兴奋,达到高潮之后,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圆号呈现 “死亡 ”动机,音乐显得十分凄凉。 然后,几个动机交织发展,定音鼓及其他打击乐器也加入进来。 少女的舞蹈越来越狂乱。 忽然,音乐戛然而止,这是被选少女累得昏死过去。 随后,只剩下三支长笛作九连音上行半音阶快速演奏,引出震撼人心的、加有大铜锣的巨响,宣告用少女祭祀大地的仪式已经完成,全曲结束。 在《祭献之舞》的音乐中,几乎听不到旋律,只有不规则的强烈节奏、不时变换着的拍子。 作曲家在音乐中创造地利用频繁地交替拍子和复杂节奏,使音乐更加强烈、冲动,这段音乐仅仅 251小节,就有多达 10种拍子的交替出现,而且速度极快 (1=126)。 在和声中使用变化 多端的和弦,产生模糊、嘈杂的效果。 使用庞大的乐队,配器上注重开阔乐器新的音响领域,如使用乐器的最高和最低音区、颤音和滑音,以及色彩性打击乐器的使用,使整个音乐近似野蛮,产生怪诞的效果。 渲染了原始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宗教仪式的神秘色彩。 在这里作为古典音乐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的旋律被隐退到次要的地位,代之以刺激性的和声和复杂的节奏。 而这一切,正是 20世纪被称做 “现代音乐 ”的一般性特征。 因此,《春之祭》被认为是现代音乐的代表作。 (三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创作背景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是 1985年 1月 28日在美国洛杉矶 “生存援助音乐会 ”中的大会主题歌。 1985年,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丹、毛里塔尼亚等国严重干旱,粮食短缺,成百万人死于饥荒。 据估计,非洲有一亿五千万人受到饥饿的威胁。 消息传来,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救援饥饿的非洲人民。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英国和美国举行的由民间发起的 “生存援助音乐会 ”。 1985年 1月28日,在洛杉矶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援助非洲的大义演,在场的歌星和工作人员手挽手同声高唱这首大会的主题歌《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 We are the World ),感 人涕下。 这首主题歌是西方摇滚巨星迈克尔 杰克逊和莱昂内尔 里奇连夜赶写出来的。 这首歌制成磁带分寄给美国几十名歌星时附上迈克尔 杰克逊写的一段话:“如果将来你们的后代问起,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人类面临饥荒做了些什么 ?你们可以骄傲地回答他们,你们做了应做的贡献。 ”这首歌推出后,很快响遍全球,几天内唱片销售突破 100万张,收入的 5000万美元全部用于救援非洲灾民。 演出 的当天晚上,美国著名影星简 方达主持了这次实况转播的电视节目。 她最后说道: “这不只是个群星灿烂的夜晚,而且是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更高尚的时刻,它表明 ,流行音乐在过去的几年里所产生的歌星们,对这个世界所具有的责任感 ……” 半年后, 7月 13日,美国歌星迈克尔 杰克逊在美国费城肯尼迪体育场举行救援非洲灾民音乐会。 与此同时,鲍勃 吉尔多夫在英国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也举行另一场有几十名著名歌星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