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内容摘要:

年级:高一 备课人:李雁玉 王永丽 尹赛华 执笔人: 尹赛华 单元: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 本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 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 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和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 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 避现实,寄情山水。 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继续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诗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自然凤舞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再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 慨和志趣。 就本单元而言,《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赤壁赋》表达了苏轼不汲汲于个人得失,人生当融于自然的生命观点;《游褒禅山记》主要表达了王安石对成功的三个条件的认识以及治学须严谨的观点。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 圈点 、勾画、摘抄的方法。 B 参照注解和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C 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单元 /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 :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品味山水游记类散文中事、景、物、情、理融合为一体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单元 重点 难点 : 1.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2. 引导学生对宇宙、对人生进行思考。 单元作业安排:。 单元课时分配: 7 课时 教学安排:《兰亭集序》 2课时、《赤壁赋》 2课时、《游褒禅山记》 3课时 教学过程 (以《兰亭集序》为例)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 目的: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在反复的朗诵中 ,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 设想: 、朴素、优美, 教学 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 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 学生 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 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 ;( 2)提出疑难问题 3. 设计 多媒体课件,将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用幻灯片形式展示。 4. 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 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 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教学 步骤与内容: 一、 引入 蓝天下是崇山 , 崇 山上是绿竹 , 绿竹间是清流 , 清流旁有一群文人才俊在洗濯嬉戏 .阳春三月 ,惠风和畅 ,想来少不了欢愉 ,更少不了诗酒 .酒袭诗醇 , 诗借酒兴„„其中有一位 ,展开长卷 ,蘸墨挥毫 ,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才思涌泉 ,书成珍品 ,文成杰作。 这就是《兰亭集序》。 今天 ,我们就品读这篇潇洒的散文 ,去体察那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旷达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 同学们可以欣赏一下《兰亭序帖卷》。 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 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打出第一张幻灯片),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 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 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王羲之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三、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 、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癸(ɡ uǐ)丑 修禊( x236。 ) 流觞( shānɡ) 形骸( h225。 i) 游目骋( chěnɡ)怀 齐彭殇( shānɡ) 多音字:会稽( ku224。 i jī) 感慨系( x236。 )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zēnɡ)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学生提出预习时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对文中多义词具 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 5 个实词,“修、期、致、临、次”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 逐一明确。 教师 归纳总结。 句式: ①省略句:“映带左右” ②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③介宾后置句:“当其欣于所遇” 六、品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 ,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体幻灯片),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提出疑难问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 要点: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 一、 引入 二、结构化问题 “禊事”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俗吗 ?你想了解兰亭集会的盛况吗 ?请阅读课文的一、二段 ,摘录写景的句子 ,来看看 ,这是怎样的一个盛会 ? 学生 讨论回答, 教师 归纳明确 :可按文章思路 ,找出 :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宴会情景。 同学间互相描述一下文章描写的情景。 ? 明确 : 情感变化为:乐 —— 痛 —— 悲 “信可乐也”乐有哪些 ? 学生 讨论回答, 教师 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⑴ 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 3 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 又因为修禊,可知是 3 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 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⑵ 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 其山如何。 “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 “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 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 信可乐也。 ⑶ 乐事: “修禊事也”。 当地风俗: 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 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 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都是文人雅士会聚灵山秀水之中 人生之幸事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 请将他们的赋诗的 一句找出来齐读: “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酒助诗兴,万丈豪情 人生之大雅也 (打开幻灯片) —— 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 ⑷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学生 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仰观宇宙,俯察 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 是游目骋怀。 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请 学生 回答, 教师 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 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 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 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 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 ,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 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 ,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赏誉》)的情性的体现。 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 学生 回答, 教师 明确: 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 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 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 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 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 三、探究学习。 学生 讨论回答, 教师 归纳明确 :第一节写行修禊事, 是为了祈福消灾。 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学生 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 ⑴ 这是悲观的。 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 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 —— 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 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 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