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内容摘要:
_________。 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民族凝聚力 要点 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内涵 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在文 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具体表现 幻灯片 14 ① 对外域文化,能敞开胸怀、批判吸收 ③ 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② 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 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说既互相驳难,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 编撰的 《 吕氏春秋 》 正是总揽百家思想的体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 不相悖”“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体现了各种思想能够和睦共存,相互 吸收。 (3)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盛唐时期“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 在中国古代,儒、释 (佛 )、道三家信奉的神供奉于 一堂。 即使是近代,大批热血的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学习西方文化,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1)对外域文化,能敞开胸怀、批判吸收 【 典题训练 】 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 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 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 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 传统文 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 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 裤 ” 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当地 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体现了 ( ) [答案 ]D 3.(2020 年安徽卷 )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不同区域丰。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
相关推荐
黑旋风 及时雨 请问海马是马吗 ?为什么。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 早上醒来,每个人都会去做的第一件事 是什么。 “双喜临门” 打一我国城市的名字 ? 鸡兔同笼,上面数有 15个头,下面数有 40只脚 请问这个笼子里,有多少只鸡。 多少只兔子。 解答 :①假设鸡和兔都训练有素; ②教练吹一声口哨,它们都抬起一只脚( 4015=25) ③再吹一声哨子,它们又抬起一只脚( 2515=10)
到一年,父亲便和另外一个女人结了婚,更可恶的是,她是白人,还信奉害死母亲的伊斯兰教。 ( 3) 他们向来歧视 我们黑人,但黑人也有自己的尊严,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我从来不和这个 所谓的后妈 . . . . . 多说一句话,即便父亲再三劝告,我 也 决不会背叛死去的母亲。 ( 4) 在新的家庭,除了我,其实还有个跟我同龄的妹妹,她叫安妮,是个天真的女孩,但我讨厌她,白人小孩从小就娇生惯养
部为洼地平原区,地面高程在 1922 米之间。 全境地貌是垄岗为主体的丘陵性湖沼平原,气候属北、中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具有热丰、水富、光足的气候特征。 zz 基础设施完善。 截止 2020 年底,城关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 万人。 共有城市道路 25 条,其中主干道 4条,次干道 11 条,一般道路 10 条,道路总长度 41 公里,道路面积 平方公里。 道路排水管线长 公里,汇水面积
试确定该反应的反应类型。 乙醇的消去反应 C C O HHH HH H网络图 Na 羟基上氢的活泼性 2CH3CH2ONa + H2 浓 H2SO4 140℃ 170℃ C2H5— O— C2H5 + H2O CH2=CH2 + H2O HBr(NaBr与浓硫酸共热 ) 加热 CH3CH2Br + H2O O2, Cu(Ag)作催化剂 C H 3OC H C H 3OC O H乙 醇 用 途
氟、氯、溴、碘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F Cl Br I At 相似性 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 递 变 性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多 最外层 7个电子 结构上的相同 性质上的相似 决定 (最外层均为 7个电子) ( 1)都能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卤化物 ( 2)都能与氢气反应生成卤化氢( HX) ( 3)都能与水反应 ( 4)都能与碱反应 (回忆氯气的性质) F Cl Br I At 相似性 核电荷数
达开 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东 征 断绝清朝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1856 秦日纲 石达开 攻破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全盛 • 北伐军失利的原因。 • 孤军深入,供应困难。 清调兵围攻。 • 太平军对外采取军事行动解除天京之围的同时,对内整纲建制,大力加强内政建设,颁行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 《 天朝田亩制度 》 土地分配问题: • 原则: •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