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上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word教学参考内容摘要:

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点的喧哗,去惊动了她的宁静,打破了她的这种美。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作者这样的描写,将诗的感情引入了与所描写对象完全和谐一致的境界,外在的姿态的选择,准确地暗示了内心的波澜,使自己对于剑桥大学眷恋的深情的表现,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徐志摩说: “ 康桥的性灵全在一条河上。 ” 诗人的抒 情也全聚光在一条河上。 接着开头这轻轻的别情,诗人共用五节诗,通过想象自己在康河上沿流 “ 漫溯 ” ,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自己对康河 的依恋和柔情。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一句用比喻,一句用描述,一句似客观的静观,一句有主观的介入,河畔的金柳,水里的波光,夕阳照耀下的康河的美丽,已经与诗人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在这样的情景中,以至于诗人个人也要完全融化于自然美中间去,响应着那水底的“ 软泥上的青荇 ” 的 “ 招摇 ” : “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这种自然美的感悟,是物我两忘的情景,是 “ 天人合一 ” 的境界,是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自由与美的精神的吐露与象征。 弯弯曲曲的 康河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 Byron’ s Pool )。 据说这是诗人拜伦当年常在那里游玩的地方。 “ 那榆荫下的一潭 ” ,当指此地。 沿着两面的物我相忘的描写之后,诗的第四节,就来写这潭水的幽深之美。 在黄昏里,潭里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给人以如梦如幻的诗意。 潭水里流的明明是澄澈的清泉,但诗人在这里偏偏说这不是清泉,而说成是天上的彩虹被揉碎了飘落在浮藻间,沉淀在水深处。 一潭清水, “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这里虽然是漂亮的直喻,但用了 “ 揉碎 ” 彩虹这一想象,不但非常新奇,而且将诗的抒情引 向了蕴涵更为幽深的境界。 这是自然的 “ 彩虹似的梦 ” ,也是人生美好理想的 “ 梦 ”。 对于康桥的自然美的歌颂里,寄托的是诗人追求的美丽的理想和人生之梦。 诗的第五、六两节,接着这梦的出现,抒写了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当年,徐志摩曾经撑着长形的掌篙船,或乘小船,在康河上漫游,如梦如痴地享受着快乐自由的青春时光。 他说过:“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只小船,划去桥边榆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 ,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 福) —— 谁不爱听那水传来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 (《我所知道的康桥》)像 “ 五四 ” 以后许多有志青年一样,诗人也是一个人生的 “ 寻梦者 ”。 在康桥这样天之骄子生活的地方,更是如此。 这时,他欲撑着长篙,沿流漫溯,载着满船星光,一腔别情,对于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的母校,不由得不产生 “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的强烈冲动。 可是这里太美丽了,太宁静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 „„ 构成了一曲大的 “ 调谐 ” ,甚至使自己不忍用压抑不住的豪情的放歌来打破它的这种 美丽。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此时此刻里,无声的 “ 悄悄 ” 是一曲深情别离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这种欲放即敛的方法,突现了全诗赞颂的 “ 宁静美 ” ,由景的宁静转向为情的宁静,使得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迭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这些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抒,因为浓缩了诗人在当时情境中的独特感受,就能传达出古诗中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的情韵,而且更加具象化了,给人以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 合的美。 为了强化 “ 再别 ” 的感情色彩,最后一节诗,又回到诗的开头的告别: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这里,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一句,效果显然不是民歌体的简单的复沓,而是传达的情感意义不同了。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是告别之初的一般性动作,没有浓厚的感 情色彩;“ 不带走一片云彩 ” ,是经历康河上漫溯后产生的灵性,已经饱含了诗人的一番新的感情,将自己对康桥的爱与眷恋化成了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于动态感的姿态,这里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深情 ,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和潇洒,而且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 “ 这一个 ” 诗人独自拥有的个性美。 不惊扰这里一点的美和宁静,不带走这里的一片 云彩,在与整首诗基调完全一致复沓的抒写中,诗人的感情境界确然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升华。 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的抒情结构的建筑。 全诗特别注意情与景关系的处理,没有刻意于抒写别离时的情感波动。 这是与古典诗歌追求蕴蓄的审美传统有关系的。 全诗淡化 了这一类主题诗的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康桥美丽自然景色的描写,将自己的爱和眷恋的感情与自然景色美的歌咏熔于一 炉,景中含情,融情入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一个现代海外学子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和自然,如一颗圆润发亮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美丽,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和谐统一的完整。 徐志摩是现代格律诗的倡导者之一。 《再别康桥》就是格律诗实践的一个典型。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有三到四个音节,如: 那 /河畔的 /金柳, 是 /夕阳 /中的 /新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