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灌溉定额 180 立方米 /亩年, 1 万亩需水量 90万立方米;保证率 75%时,灌溉定额 180 立方米 /亩年,需水量 135 万立方米,扣除人畜饮水和工业企业的发展,允许开采量能满足需水要求。 第五章 规划设计 指导思想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为主线,立足于效益开发、科学开发、民主开发,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合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综合开发 的科技含量;着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和制度创新,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项原则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豫政办( 2020) 14 号文件精神,我们本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突出效益”的具体要求,确定了以下原则: 服务全局原则 开发工作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 开发项目要符合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符合全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为推进农业结构和战略性调整服务,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 择优选项的原则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要分期分批有计划实施,近中期主要应选择那些水土资源丰富、相对集中连片、增产潜力大,经济条件好、有配套资金,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能较快形成农产品新增生产能力、产品商品率高,各级政府领导重视和支持,农民群众自觉性强等方面同时具备的乡镇先行开发。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上,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农产品的生产;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充分利用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修复和完善,缺什么,补什么。 先易后难的原则 我县现有待开发中低产田 38 万亩,开发任务繁重,必须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科学制定开发计划,合理布局,由点到面,分步实施,逐年到位。 效益第一的原则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在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大力发展区域化、专业化、高效益的农业生产。 民办公助的原则 农业综合开发所需投资,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方式筹集。 按照现行政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财政资金、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组成。 竞争开发原则 在开发 项目的选择上,建设单位应做到高度重视,项目乡村积极主动完成群众自筹资金的落实,前期工作扎实认真,为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建设标准 土方工程标准 一是 道路工程 项目区田间生产道路要与乡村道路相协调,设计合理,宽窄适宜,平直顺畅,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相接,主干路宽 7米至 8米,生产路宽不低于 6米,路面中弓高于路边 10 厘米以上 ,主干道进行硬化 ,铺设矿渣 ,保证睛雨天通车,硬化路面净宽 4米 ,压实厚度 15 厘米。 支路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用 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 二是 沟渠工程标准 沟渠要求三个面平整,四条线顺直 ,排水沟断面要成梯形,根据排水量定断面尺寸,一般要 求沟底 米以上,沟宽 米以上,沟深 米以上 ,边坡 1: 1,沟底坡降千分之一到两千分之一。 三是 林网方格和土方工程相结合 把 1万亩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划分为 50 个网格,严把 200亩一个网格,并多以“十”字路,“井”字路为主,避免“丁”字路、“非”字路,尽量不穿越村庄,要进得去、转得开、出得来、多路口进、多路口出。 农田水利工程标准 一是 机电井 井距不低于 200米 ,单井控制面积达到 50亩,新打机井成井深度不小于 60 米,内径 32 厘米,外径42 厘米,扩孔 72 厘米,出水量不少于每小时 30 吨。 井台、井盖、井牌等工程标志配套齐全,保护地半径应在 2米以上。 所有新打机井全部实现水泵和电力配套,配套的输电线路能够满足每一眼井的正常使用。 二是 地埋线、地埋管 地埋线和地埋管的开挖沟口、沟底宽 米,沟深 1米以上,沟口顺直 ,沟底平整 ,地埋线路主、支线要合理设计,埋设时 ,三线顺沟底摆放均匀,线间距不低于 15cm。 地埋管道出水口要从三通处预制,出水口间距 40 米,保 持在一条线上,出地面部分长、宽、高分别为 45cm、 40cm、 50cm,出水口和出线口要坚固、统一、美观、实用。 三是 除涝工程 桥按 10 年一遇标准建设,涵按 5年一 遇标准建设,一律采用混凝土砌石结构,生产桥面、涵面不窄于 7米,以满足农机通行的需要。 各种生产桥、涵的孔径,要与沟渠大小协调,达到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农业项目标准 项目区 1万亩耕地全部进行土壤化验,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施入有机肥,实行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培肥地力。 项目区种植的小麦全部实现良种化,积极推广优质大豆等新品种,使项 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 100%;整修田间生产道路,田间主要生产道路宽度不低于 7米,路面压实、平整,呈鱼脊型,并进行硬化,保证各种农业机械的畅通,保证晴雨天畅通;用补助形式吸引农民购置耕作、收获、植保等农用机械,组建病虫害防治队伍,保证机耕、机播、机收面积达 95%以上,病虫危害率控制在 3%以下,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林业项目标准 一是人造林苗木标准 杨树苗木胸径达到 厘米,高度达到 4 米以上,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 95% 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 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二是项目区内道路和沟渠都要植树,严格做到有路必有树,有沟必有树,沟、渠、路、林相配套。 一路两沟栽 34行树,一路一沟栽 23行树。 三是严格把握植树的技术环节,认真落实植树“十字方 针”:即大坑、大水、大苗、深栽、踩实,保证植树质量。 首先挖坑时要统一组织,统一放线,统一挖坑,树坑大小不能低于 米见方,深度不低于 米,不经检查不能植树;其次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树苗要随起随栽,栽前要选择分级,一路一个等级,大水浇灌,待水洇完后方可封土,待封土至 米左右时用脚踩土同时轻提一下树苗,最后封土踩实,达到 整齐划一;栽后一个月统一浇水,尽可能开沟浇水。 科技推广 重点是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和发展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挥能人大户示范效应,强化科技意识,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 积极与县农技中心协作,组建科技服务队深入项目区进行技术培训,传授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搞好培训。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专家和技术人员到项目区开展技术承包和科研成果的试验示范,使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中贡献率达到 60%。 建设规模 项目改造中低产田面积 1万亩,涉及 **镇的 谢庄、巫周、庙宋、春李、堂李五个行政村。 按照实事求是,符合项目实际需要,补缺填平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降雨,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体系优势。 利用现有基础 条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农田基础工程关键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并把节水、节肥作为重要的技术环节,使农田基本建设、地力增值和农技推广体系相配套,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 规划布局 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工程的总体要求,按照功能合理,流程通畅、经济环保节能,尽量利用现有设施、填平 补缺的原则,全面综合地进行布局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在着眼于项目本身效益的同时,要着眼于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做到“三个服从”:服从服务于全县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的总体安排,服从服务于农业结构的发展的要求,服从服务于向国家提供更多的农产品的要求。 最佳方案选定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前提。 为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我们组织有关技术人员 ,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立项原则、标准要求, 深入实地 ,踏遍了项目区的每块土地 ,现场勘察 ,研 究讨论 ,广泛征求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意见 ,按照农开指导思想 ,本着“五化”建设标准(开发区域化、服务系列化、农田标准化、种植模式化、 操作机械化), 按照区域治理、流域治理、综合配套的原则,从开发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讨论分析,确定项目区的具体位置及建设内容。 第六章 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开发任务 项目区改造中低产田面积 1万亩,总投资 523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 201 万元,省级投资 71 万元,市级配套 10万元,县级配套 15 万元,群众自筹 151 万元,整合县级财政资金 75 万元。 建设内容 水利措施 新打机井 78 眼:根据项目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新打机井设计深度为 60 米,机井开孔 72 厘米,无砂砼井管内径32 厘米,外径 42 厘米,井管外壁与孔壁之间采用滤料填实、填匀,井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井台采用混凝土结构。 维修旧井 67 眼,用于洗井及制作井台、井盖,采用混凝土结构建井台、井盖。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