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个案研究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和别人尊重的情感。 它是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 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爱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当学生做了错事的时候,教师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要大声训斥。 而应该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 这样便有可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出现改过自新的可喜局面。 (3)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 对待学困生,最可怕的是“把人看扁”。 即常说的“一好应百好,一错应百错”。 教师应从学困生的一些极 端的表现中看到学困生期待的信任和尊重、期待的关怀和温暖。 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而要戴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倍加珍惜。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4)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 一旦他们 8 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去了,就不会想入非非。 而且随着知识的增长,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就会增强,有利于他们的道德面貌和精神世界发生好的变化。 : (1)尊重、赏识学困生 怎 样看待学困生,把他看成什么样的人,对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在平时教学中不自觉地对学困生冷眼相看,对他关注不够,会使他在人格上有自卑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 尊重他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 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多,因而他常常对学习感到灰心丧气。 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他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从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中获得自信,从而鼓起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同时,教师应善于把学困 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及时传送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进步的喜悦,使学困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深信自己能够学好。 (2)培养兴趣,确立目标,提高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的引入中,应尽量有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对他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 9 一种愉快的体验,他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用目标来激励他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与他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的 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3)分析原因,指导学习的方法。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的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是认为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原动力,在学习上投入精力、时间较少;有的虽花了不少的时间、精力,但学习方法不对,知识肤浅零散,有断层,影响更高层的再学习。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原因加以引导,帮助他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什么和获取什么,确立能达到的目标,帮助他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学习活力和高效的学习方式,帮 助他发现自己的潜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帮助他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有意识的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点拨、启迪、引导、归纳等途径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能力和方法。 (4)精心组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困生的形成与陈旧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转化学困生必须致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引导自授”等先进教学模式,构造新的教学过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营造民主的、开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鼓励学生 10 大胆提问质疑。 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对问题的思 考、经验和知识,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给学困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铺设阶梯,降低难度,分解难点,照顾学困生。 介绍新知识时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识,弥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有利于学困生学习新知识。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教师应该重过程而轻结果。 我们应该强调学生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