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最新整理内容摘要:

稳定。 允许地耐力为 200— 250KPa。 xx 市河流众多,河流 139 条。 按其所归,可分为四大水系:府河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 %;淮河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 10%;汉水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 %;漳河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 %。 境内主要河流还有均水、漂水、应山河、广水河等。 境内水库众多,仅曾都区就有大中小型水库 500 余座(其中大型水库 6座、中型水库 18 座),水库之多为全国县级地区之首,常年总库容 20亿立方米,水资 源十分丰富。 三、气候条件 xx 地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适宜、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湿 1516℃,极端高温 ℃,极端低温 ℃,严寒酷暑时间短,一年中最冷的为 1月份,月平均 摄氏度,最热 7月份,月平均气温为 摄氏度。 无霜期 269 天。 年平均降雨量为 1000mm左右,日最大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为 2144 小时,多年平均风速 3m/s,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和东南风,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最大风速。 四、城镇规划 xx 市特殊学校教育项目拟定在 xx 市青年路 24 号,该区位于城乡结合部。 xx 市人民政府 2020 年在编制《湖北省 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已经将该区整体纳入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之内。 该项目选址符合规划。 五、交通运输条件 xx 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是特大城市武汉向西北辐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京广铁路、汉丹铁路和 10 31 312 国道以及已经通车的“汉十”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随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宁西铁路经过xx 北部,宁西铁路与汉丹铁路的连接线已经贯通,形成了 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省级和县级公路从城区直接连接到各乡镇,并与周边外县市有着众多畅通的民间贸易通道。 通村公路建设已经完成 85%左右。 该项目建设所在地面临城区街道,距汉丹铁路 xx 市新火车站不到 2公里,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六、防洪、防潮、排涝实施条件 项目建设地附近有排水设施,排水方便。 七、施工条件 该项目经现场勘察,建设场地可以满足施工需要;水、电供应充足;排水方便;运输方便,建设便利。 第三节 场址推荐方案 一、场址推荐 项目场址拟选在 xx 市青年路 24 号建设,经现场勘察,建设场地 平整,可以满 足施工需要;该处水、电供应充足;排水方便;运输方便, 建设便利。 二、拟选场址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建址经济指标 项目 指标 1 建址面积 12020 平方米 2 建址地貌特征 前后无障碍物,场地平整 3 工程地质 较好 4 交通运输条件 运输方便 5 供水 采用供水公司自来水 6 排水 用市政公共管道排水 7 供电 采用市政 22KV 变电站供电 8 生活、福利设施条件 距文教区及其他公共设施近 9 周围环境及相互影响 无明显不利影响 第五章 工程总体方案 一、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原则 特殊教育学校应按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要求,遵循适用、安全、舒适和卫生的设计原则进行规划与设计。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满足方便、安全的要求。 建筑的单体设计尺度宜人,以现代建筑为主要建筑特征,在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形成校园的独特个性。 二、总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 校址选择 1)校址选择应从所在地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及校园内部环境,综合分析确定。 2)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JGJ76— 20J282— 2020),学校所有地区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校址选择应避免自然灾害的影响; ②校址应选择在卫生、无污染的地区,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③学校应选择在交通较为便利、公用设施较为完备的地区。 学校校园周边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学校应具有安静、安全、卫生又有利于学生生活与学习、健康成长的校园周边环境; ②盲学校、聋学校校界处在噪声允许标准:昼间不应超过60dB( A)、夜间不应超过 45 dB( A)。 ③学校宜邻近文教设施、医疗机构、福利机构及公园绿化等地段;不应与娱乐场所、集贸市场、医院的传染病房及太平间等为邻; ④学校周边应有便于安全通行及紧急疏散的校园外部道路,并应与城市道路相接; ⑤学校出入口不宜设在车辆通行量大的街道一侧或与车辆出入频繁的单位为邻; ⑥校园周边不应有无防护设施的河流、池沼、断崖及陡坡等地带。 4)学校校园内部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学校用地应有不少于学校规模所需的用地面积、适于建校的较为规整的地形与较为平坦的地貌; ②学校用地范围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排水通畅; ③学校用地应有适于校舍建设与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④校 园用地不应有架空变压输电线及城市热力管等管线穿越校区。 总平面布置及用地构成 1)应根据有关部门批准的学校规划总平面图进行校园的设计。 2)学校总平面设计,应按教学区、运动活动区、植物种植绿化区、康复训练及职业技术训练区、生活服务区等功能关系进行合理布置。 教学用房与学生宿舍应安排在校内安静区,应有良好的日照与自然通风,并应保证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少于 3h。 4)教室不宜面对运动场布置,当必须面向运动场时,窗与运动场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25 m。 5)运动场地应根据学校规模设置: 9— 12 班时,应设置200m 环形跑道及 4— 6股的 100m直跑道的运动场; 18— 24 班规模时,尚需增设 1— 2个球类场地。 6)康复训练及职业技术训练场地应包括:体能训练、盲学校定向行走训练、职业训练场地等,其场地用地面积应为4m2/人,但总用地面积不应小于 400m2。 7)校园内人车流线应合理分流,道路系统应简明通畅,车行范围应控制在一定区域内。 8)学校绿地应包括校园绿地及植物种植园地等成片绿地,绿地率不应小于 35%。 9)学校应作为向社区居民开放的残疾人康复、咨询指导中心。 10)总平面布置应预留一定面积的发展用地。 特殊 教育学校校舍,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教学活动及其特殊要求和条件宜分别设置各类教学、生活训练、劳动技术、康复训练、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等用房。 校舍的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紧凑集中、布局合理、分区明确、使用方便、易于识别; 2)必须利于安全疏散; 3)盲学校、弱智学校校舍的功能分区、体部组合、水平及会垂直联系空间应简洁明晰,流线通畅,严禁采用弧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