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控制四层电梯毕业设计内容摘要:
流电梯 速度一般大于 2m/s (4)按控制方式分类 有 /无司机控制、群控、有层间控制、简易集选控制、集选控制等 (1)曳引部分通常由曳引机和曳引钢丝绳组成。 电动机带动曳引机旋转使轿厢上下运动。 (2)轿厢和厅门轿厢由轿架、轿底、轿壁和轿门组成。 厅门一般有封闭式、中分式、双折式、双折中分式和直分式等。 (3)电器设备及控制装置有曳引机,选层器传动及控制柜、轿厢操纵盘、呼梯按钮和厅站指示器组成。 (4)其它装置对重装置、补偿装置等。 (1)电磁制动器,装于曳引机轴上,一般采用直流电磁制动器,启动时通电松闸,停层后断电制动。 (2)强迫减速开关,其分别装于井道的顶部和底部,当轿厢驶过端站换速未减速时,轿厢上的撞块就触动此开关,通过电器传动控制装置,使电动机强迫减速。 (3)限位开关,当轿厢经过端站平层位置后仍未停车,此限位开关立即动作,切断电源并制动,强迫停车。 (4)行 程极限保护开关,当限位开关不起作用,轿厢经过端站时,此开关动作。 (5)急停按钮,装于轿厢司机操纵盘上,发生异常情况时,按此按钮切断电源,电磁制动器制动,电梯紧急停车。 (6)厅门开关,每个厅门都装有门锁开关。 仅当厅门关上才允许电梯启动。 在运行中如出现厅门开关断开,电梯立即停车。 (7)关门安全开关,常见的是装于轿厢门边的安全触板,在关门过程中如安全触板碰到乘客时,发出信号,门电机停止关门,反向开门,延时重新开门,此外还有红外线开关等。 (8)超载开关,当超载时轿底下降开关动作,电梯不能关门和运行。 (9)其它的开关,安全窗开关,钢带轮的断带开关等。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日益增高的高层建筑已成为现代都市的重要标志,作为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载工具 —电梯得到了快速发展。 2. 2. 1电梯技术发展概况 (1)电梯的速度要求越来越快,高速、超高速电梯的数量愈来愈多。 (2)电梯的拖动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直流电梯由于能耗大、维修量大等缺点。 逐步被交流电梯所替代,液压电梯由于运行平稳,机房位置灵活等特点,使得在低楼层场合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交流拖动电梯更是得到迅速的发展,己由以前的变级调速 (ACVP)发展成为调压调速 (ACVV)及调频调压调速 (ACVVV F),使得电梯的速度、加速度、加加速度控制更加符合人们的生理要求,电梯的舒适感大为改善。 (3)电梯的逻辑控制己从过去简单的继电器 —接触器控制发展为可编程序控制 (PLC)和微机控制,控制方式也从手柄控制、信号控制发展为集选控制、并联控制、群控等,电梯可靠性得到很大提高。 (4)电梯的管理功能不断加强,电梯广泛采用微机控制技术,不断满足用户的使用功能要求。 如紧急停车操作、消防员专用、防捣乱系统等。 (5)智能群控管理得到广泛应用。 (6)机械传动 方面,由于国际上机械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斜齿传动和行星齿轮传动在电梯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已使电梯的传动形式多样化。 (1)结构不断紧凑化,体积不断轻型化、小巧化随着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电梯的机械系统结构简单化、体积小型化、材料轻型化、工艺先进化、外观漂亮化。 同时,无机房电梯在新世纪将会有较大速度发展。 (2)技术含量更高,性能更好 电梯行业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几年前推出的具有先进性能、高舒适性的 VV VF电梯,如今已成为电梯行业的标准配置,因为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具有 更节能、更洁挣、更安全、更安静、更经济的特点,所以永磁同步曳引机逐步成为新型曳引机的主流 :由于永磁技术的先进性,将来很有可能取代 VVVF技术。 另外,网络控制和智能群控系统 .以其控制的先进性、快速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亦是电梯的发展潮流。 (3)安装更方便、更快捷高效、安全、可重复使用的无脚手架安装,将是高层电梯安装的主要方式。 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电梯的硬件系统给安装带来更大的方便,使电梯安装更快、效率更高。 此外,电梯的双向安全装置、无底坑、无线控制、绿色环保 —安全、环保、节能、舒适,也将是未来电梯的重要发展 方向。 3基本方案选择 本设计通过多种方案的比较和对照,完成了电梯控制系统中变频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选择。 3. 1变频器的选择 随着变频器性能价格比的提高,交流变频调速己应用到许多领域,由于变频调速的诸多优点,使得交流变频调速在电梯行业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有为电梯控制而设计的专用变频器早已问世,其功能较强,使用灵活,但其价格相对较贵。 因此,本设计没有采用专用变频器,而是选用了通用变频器,通过合理的配置、设计和编程,同样可以达到专用变频器的控制效果。 这是本设计的特点之一。 目前,市场流行的通用变频器的种类繁 多,而电梯行业中使用的变频器的品牌也不少,其控制系统的结构也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控制思想却是大同小异。 3. 1. 上个世纪 80年代初,通用变频器实现了商品化。 在近 20年的时间内经历了由模拟控制到全数字控制和由采用 BJT到采用 IGBT两个大发展过程。 A、容量不断扩大 80年代初采用的 BJT的 PWM变频器实现了通用化。 到了 90年代初, BJT通用变频器的容量达到了b00KVA,400KVA 以下的已经系列化。 前几年主开关器件开始采用 IGBT,仅三、四年的时一间, IGBT变频器的单机容量己达 1800KVA,随着 IGBT容量的扩大,通用变频器的容量也将随之扩大。 B、结构的小型化 变频器主电路中功率电路的模块化,控制电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和全数字控制技术,结构设计上采用“平面安装技术 ”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变频电源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一种混合式功率集成器件,采用厚薄膜混合集成技术,把功率电桥、驱动电路、检测电路、保护电路等封装在一起,构成了一种 “智能电力模块 ”(Intelligent Module,IPM)这种器件属于绝缘金属基底结构,所以防电磁干扰能力强,保护 电路和检测电路与功率开关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小,因而保护迅速且可靠,传感信号也十分迅速。 C、多功能和智能化 电力电子器件和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变频器向多功能化和高性能化方向发展。 特别是微机的应用,为变频器多功能化和高性能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人们总结了交流调速电气传动控制的大量实践经验,并不断融入软件功能。 日益丰富的软件功能使通用变频器的多功能化和高性能化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可以把原有生产机械的工艺水平 “升级 ”,达到以往无法达到的境界,使其变成一种具有高度软件控制功能的新机种。 8位、 16位及 32位 CPU奠定了通用变频器全数字控制的基础。 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 (Digital Signal ProcesserDSP)的应用将通用变频器的性能提高一大步,实现了转矩控制,推出了 “无跳闸功能 ”。 目前,新一代变频器开始采用新的 “精简指令集计算机 ”(Reduced Instruction SetComputerRISC),将指令执行时间缩短到纳秒级。 它是一种矢量微处理器, 其功能着重点放在常用基本指令的执行效率上,舍弃了某些运算复杂而使用率不高的指令,省下它们所占用的硬件资源用于提高基本的运算速度,达到了以 “每秒 上亿条指令 ”为单位来衡量运算速度的程度。 有文献报道, RISC 的运算速度可达 1000MIPS,即 10亿次 /秒,相当于巨型计算机水平。 指令计算时间为 ins量级,是一般微处理器所无法比拟的。 有的变频器厂家声称,以 RISC 为核心的数字控制,可以支持无速。plc控制四层电梯毕业设计
相关推荐
),并为检测属性设定一个动态监测的阀值。 在检测期间,模型对每个观测实例的属性值返回一个异常得分,这个得分是一个在区间 [0,1]之间的值,这个值代表了与学习阶段确定出来的 “正常” 属性的轮廓的相关性的大小。 也就是说,得分越接近 1,表示被检测的属性与“正常”属性的相关性越高,是异常的概率就越小,反之,得分越接近 0,表示越有可能是一个异常属性。 由于这多种模型分别与 Web
法。 建筑工程中许多技术问题的突破 ,往往依赖于建筑材料问题的解决。 新建筑材料的出现 ,又将促使结构设计及 施工技术的革新。 因此 ,建筑材料生产、流通及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具有重要的作用。 萧县白土镇交通方便快捷 ,所需各种原辅材料可直接运至工地。 其中水泥、石灰可从当地购入或周边地区。 钢筋可从各钢厂定购。 由于沿淮各县盛产黄沙 ,并且沙的含泥量低 ,沙粒饱满均匀
第 7 页 共 13 页 设备要求 混合机要求: ( 1) 搅拌浆的结构必须满足混合均匀,在锅内无混合死角并配置更为合型 的排流装置; ( 2) 物料温度的采集点及控温仪的控温精度可靠; ( 3) 配置除尘和抽湿装置 挤出设备要求 : ( 1) 对木质粉体、树脂、助剂等实现良好的分散和浸润; ( 2) 有良好的混炼功能,但剪切力不能过高; ( 3) 有精确灵敏的温度控制系统; ( 4)
成的 BTL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326. 超声波测距器设计 327. 415V直流电源设计 328. 家用对讲机的设计 329. 流速及转速电路的设计 330. 基于单片机的家电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331. 万年历的设计 332. 单片机与计算机 USB接口通信 333. LCD数字式温度湿度测量计 334. 逆变电源设计 335. 基于单片机的电火箱调温器 336. 表面贴片技术
,需要经验且调节十分繁琐,通过对该电路的深入分析和改进,大大简化负载更换后引前角调节工作,只需调节一个电位器就能决定引前角大小,并且调节是线性单调递增,极大地适应了现场调节。 ③全固态中频电源逆变控制具有逆变器定角控制功能,在负载工况变化时能保持逆变器容性工作角度不变,具有非常宽的频率适用范围。 ④采用大板结构,将控制电源和控制电路集中在一块板上,大大简化外部联线,减少故障点,极大地便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