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型氧化沟毕业设计设计说明书内容摘要:

流堰 ,同时在溢流堰下方设置一个紧急出水口,用闸门封住,它主要是用于检修时紧急排水。 在溢流堰后设置集水渠,统一出水。 由于设计中采用两组氧化沟并联运行,配水方式也是采用配水渠的方式,但是在配水渠与单组进水口处设置一个闸门,主要是方便检修,一旦一个池子中出现问题可以放下闸门,将池中水从紧急出水口排出。 氧化沟的曝气装置 曝气设备对氧化沟的处理效率,能耗及处理稳定性有关键性影响,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向水中供氧;推进水流前进,使水流在池内作循环流动;保证沟内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使氧、有机物 、微生物充分混合。 针对以上几个要求,曝气设备也一直在改进和完善。 常规的氧化沟曝气设备有横轴曝气装置及竖轴曝气装置。 ( 1) 横轴曝气装置为转刷和转盘。 其中转刷更为常见,转刷单独使用通常只能满足水深较浅的氧化沟,有效水深不大于 - 米。 从而造成传统氧化沟较浅,占地面积大的弊端。 近几年开发了水下推进器配合转刷,解决了这个问题。 ( 2) 竖轴式表面曝气机,各种类型的表面曝气机均可用于氧化沟,一般安装在沟渠的转弯处,这种曝气装置有较大的提升能力,氧化沟水深可达 4- 米,如 1968 年荷兰 PHV 开发 的著名 Carrousel 氧化沟在一端的中心设垂直轴的一定方向的低速表曝叶轮,叶轮转动时除向污水供氧外,还能使沟中水体沿一定方向循环流动。 表曝设备价格较便宜,但能耗大易出故障,且维修困难。 ( 3) 射流曝气, 1969 年 Lewrnpt 等创建了第一座试验性射流曝气氧化沟( JAC),国外的射流曝气多为压力供气式,而国内通常是自吸空气式, JAC 的优点是氧化沟的宽度和水的深度不受限制,可以用于深水曝气,且氧的利用率高,目前最大的 JAC 在奥地利的林茨,处理流量为 万吨 /天,水深 米。 ( 4) 微孔曝气,现在应用较多 的微孔曝气装置,采用多孔性空气扩散装置克服了以往装置气压损失大,易堵塞的毛病,且氧利用率较高,在氧化沟技术运用中越来越广泛,目前,我国广东省某污水厂已成功运用此种曝气系统。 ( 5) 其他曝气设备,包括一些新型的曝气推动设备,如浙江某公司开发的复叶节流新型 曝气器 ,氧利用率较高,浮于水面,易检修,充氧能力可达水下 7米,推动能力相当强,满足氧化沟的曝气推动一体化要求,同时能够满足氧化沟底部的充氧和推动。 氧化沟在国内外都发展很快。 欧州的氧化沟污水厂已有上千座,在国内,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在城市污水和 工 业废水 中引进国外氧化沟的先进技术,从原来的日处理量 3000 立方米到目前 10 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已比较普遍,氧化沟工艺已成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 本设计采用 垂直轴表面曝气机和 横轴曝气装置 ,每组氧化沟设 5 台转刷曝气器,共 10 台。 其他设备的布置 因为污水需要在氧化沟能循环流动,如果只用曝气器来提供动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氧化沟内需要设置推进器,本设计中采用 型推进器,每组设置四台,共八台。 另外,在氧化沟上设置踏板,用于在氧化沟上巡视和检修,在踏板上必须设置栏杆,在氧化沟上还设置检修井,检 修梯,用于方便检修。 DE 型氧化沟示意图 二沉池 二沉池的作用 沉淀池主要是分离悬浮固体的一种常见处理构筑物。 而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后面,用于沉淀分离活性污泥或去除生物膜法中脱落的生物膜,是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沉淀池常按照池内水流方向不同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及辐流式三种,本设计采用辐流式二沉池。 设计原则 ( 1)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 ( 2)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 ~。 ( 3)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 泥管。 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 55176。 ,圆斗宜为 60176。 ( 4)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 2h 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 的污泥量计算。 ( 5)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 200mm。 ( 6)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  L s m。 ( 7)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 8)水池直径 (或正方形的一边 )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 6~ 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 50m。 ( 9)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 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 3 minm。 当水池直径 (或正方形的一边 )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 10)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 ;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 ( 11)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 平流式消毒池 污水经过以上构筑物处理后,虽然水质得到了改善,细菌数量也大幅减少,但是细菌的绝对值仍然十分可观 ,并有存在病毒的可能。 因此,污水在排放水体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本设计采用液氯消毒。 ( 1) 消毒 池设计参数 本设计采用 两 组 3 廊道推流式消毒接触反应池,见表 18。 表 18 接触池参数 构筑物名称 长度 (m) 宽度 (m) 容积 (m3) 池深 超高 h1(m) 有效水深 h2(m) 池底坡 度 i 座数 接触池 3 3 2 计量堰 为了提高污水厂的工作效率和运转管理水平,积累技术资料,以总结运转经验,为给处理厂的运行提供可靠的数据,必须设 置计量设备。 污水厂中常用的计量设备有巴氏计量槽、薄壁堰、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涡轮流量计算。 污水测量装置的选择原则是精度高,操作简单,水头损失小,不易沉积杂物。 其中以巴氏计量槽应用最为广泛。 其优点是水头损失小,不易发生沉淀。 本设计采用巴氏计量槽。 污泥处理构筑物设计说明 污泥处理的意义 污水厂的污泥是指处理污水所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及液态的废弃物,除灰分外,含有大量的水分 (95%~ 99%)、挥发性物质、病原体、寄生虫卵、重金属、盐类及某些难分解的有机物,体积非常庞大,且易腐化发臭,如不 加处理的任意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处理率的提高和处理程度的深化,污水的排放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污泥的排放量也快速增长。 污泥处理的目的是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及为最终处置与利用创造条件。 污泥浓缩 污泥浓缩的对象是颗粒间的孔隙水,浓缩的目的是在于缩小污泥的体积,便于后续处理。 浓缩池的形式有重力浓缩池、气浮浓缩池和离心浓缩池等。 重力浓缩池是污水处理工艺中常用的一种污泥浓缩方法,按运行方式分为连续式和间歇式,前者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厂,后者适用于小型污水厂和工 业企业的污水处理厂。 气浮浓缩池适用于粒子易于上浮的疏水性污泥,或悬浊液很难沉降且易于凝聚的场合。 离心浓缩池主要用于场地狭小的场合,最大足是能耗高,一般达到同样的浓缩效果,其电耗为气浮法的 10 倍。 综上所述,本设计采用辐流式连续运行的重力浓缩池,其特点是浓缩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动力消耗小、运行费用低、贮存污泥能力强 ( 1) 浓缩池设计参数 混合污泥进泥含水率 P1=% 浓缩后污泥含水率 P2 =97% 浓缩时间 T=15h( 12 ~24hh) 污泥固体通量  260 /kg m d 污泥密度 31000 /kg m ( 2)浓缩池尺寸 本设计采用两座辐流式浓缩池,见表 18。 表 18 浓缩池尺寸 ( 3) 浓缩池剖面图 300h4h1h5h3h2 图 17 浓缩池 污泥脱水 ( 1)污泥脱水的原理 污泥机械脱水方法有真空吸滤法、压滤法和离心法等。 其基本原理相同,污泥机械脱水是以过滤介质两面的压力差作为推动力,使污泥水分被强制通过过滤介质,形成滤液;而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上,形成滤饼,从而达到脱水的目的。 ( 2)污泥脱水设备的选用 本设计中选用带式压滤机,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连续生产,效率高,设备少 ,投资较少,劳动强度小,能耗维护费低。 选用 LW350 型带式压榨过滤机 3构筑物 名称 污泥浓度 (m3/d) 直径 (m) 池深 浓缩池高度h1(m) 超高 h2(m) 缓冲高度 h3(m) 池底坡降 h4(m) 污泥高度 h5(m) 浓缩池 300 台, 2 用 1 备。 污水处理厂平面及高程布置 该污水处理厂为新建工程,总平面布置包括:污水与污泥处理工艺构筑物及设施的总平面布置,各种管线,管道及渠道的平面布置,各种辅助建筑物与设施的平面布置。 总图平面布置时应遵从以下原则 [12]: ( 1)废水及污泥处理构筑物是处理站的主体,应布局合理,以期投资少而运行方便。 应尽量利用厂区地形,使废水及污泥在各处理构筑物之间靠重力自流,同类构筑物之间配水均匀,切换简单,管理方便,不同构筑物之间距离 适宜,衔接紧凑,一般在 5~10m,污泥干化及脱水设备应在下风向,干化污泥能从旁门运走。 ( 2)合理布置生产附属设备,泵房尽量集中,靠近处理构筑物。 鼓风机要靠近曝气池,和办公室保持必要距离,以防止噪音干扰。 变电所靠近最大用电户,机修间位于各主要设备附近。 ( 3)办公室构筑物应与处理构筑物保持一定距离,位于上风向。 ( 4)废水及污泥输送时,管线要短,曲折少,交叉少。 ( 5)处理站应有给水设施,排水管线及雨水管线。 厂内废水排入总泵站的吸水池,雨水管则接于总出水渠。 ( 6)处理站内必须设置事故排水渠及超越管线,以便 在停电及某些构筑物检修时,废水能越过检修构筑物而进入下一处理构筑物,或直接进入事故排水渠。 ( 7)处理站最好设有双电源,变电所应有备用设备,一般不允许在厂区架设高压线。 ( 8)厂区内应有通向各处理构筑物及附属建筑物的道路,最好设置运输污泥的旁门或后门,厂区内应绿化和美化。 ( 9)平面布置应考虑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 10)尽量采用自动化、半自动化、机械化操作。 处理站构筑物的面积应根据计算求得,在具体布置时要考虑各组设备之间的有机连接,既要紧凑以便于集中管理,又要保持合理间距,保证配水均匀,运行灵活,附属 建筑的面积可根据下表估计,附属构筑物与生产建筑物应统一考虑,有条件时可将某些建筑物和并,以节约投资,便于使用。 平面布置 ( 1) 布置的原则 污水 处理厂的构筑物 主要 包括生产处理 性 构筑物、辅助建筑物和连接各构筑物的管渠。 对 污水 处理厂平面布置规划时,应考虑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① 布置应尽可能紧凑,以减小处理厂的占地面积和连接管线的长度。 ② 生产处理性构筑物作为处理厂的主要构筑物,在作平面布置时,必须考虑各构筑物的功能要求和水力要求,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合理布局,减少投资、运行管理方便。 ③ 合理 布置生产附属设备,泵房尽量集中,靠近处理构筑物。 鼓风机要靠近曝气池,和办公室保持必要距离,以防止噪音干扰。 变电所靠近最大用电户,机修间位于各主要设备附近。 ④ 要考虑扩建的可能,留有适当的扩建余地,并考虑施工方便。 ⑤ 厂区内给水管、空气管、蒸汽管及输配电线路的布置,应避免互相干扰,既要便于施工和维护管理,又要占地紧凑。 当很难敷设在地上时,也可敷设在地下或架空敷设。 ⑥ 废水管渠的布置应尽量短,避免交叉。 此外还必须设置事故排放水渠和超越管,以便发生事故或检修时,废水能超越该处理构筑物。 处理站最好设有双电源,变电所 应有备用设备,一般不允许在厂区架设高压线。 ( 2) 布置的内容 ① 生产性构筑物 包括各种污水处理构筑物、污泥处理构筑物、泵房、鼓风机房、投药间、消毒间、变电所、中心控制室等。 在考虑一种处理构筑物有多个池子时,要使配水均匀。 为此,在平面布置时,常为每组构筑物设置配水井。 此外,应在适当的位置上设置污水、污泥、气体等的计量设备。 ② 辅助建筑物:包括办公楼、机修车间、化验室、仓库、食堂。 ③ 各种管线:包括污水与污泥的管或渠,主要有污水管、污泥管、空气管、放空管、超越管、事故排放管、上清液回流管 等。 ④ 其它:包括道路、围墙、大门、绿化设施等。 表 52 污水高程计算表 Table 52 Sewage elevation putation table 管段 流量 m3/s 管径 mm 管长 m 坡度 ‰ 流速 m/s 局部水头 损失 m 沿程水头 损失 m 总水头损 失 m 泵房到细格栅 900 细格栅到平流沉砂池 900 平流沉砂池到厌氧池 900 14 厌氧池 到氧化沟 1100 14 氧化沟前配水井 900 128 配水井到二沉池 700 二沉池到消毒池 800 1100 61 淹没出口到消 毒池 90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