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0 考虑到该校三年级学生顶班实习,学员规模按 75%计算,同时考虑到学校走读生较多,入住率按50%计算。 学校原有学生宿舍 12020M2,另有预留发展学生宿舍 7 食堂 1 5000 2840 考虑到该校三年级学生顶班实习,且学校走读生较多,根据校方意见,原有学生食堂能够满足学校使用要求 8 单身教工宿舍 1350 1440 9 实训用房 22500 15298 考虑 到该校三年级学生顶班实习,实训用房实际使用人数为学员数的 2/3;实训用房含实训综合楼、机加工实训车间、汽车修理实训车间、服装加工实训车间 10 生活及附属 用房 11000 9580 体育场下架空停车场 7450m行政办公综合楼地下停车库 780m图书综合楼地下停车库 1350m2属于生活及附属用房,但不计入容积率。 1306 含大门、值班室、配电房、加压泵房、地下停车库及其他附属用房 合计 76975 67482 (四 )建设内容 在上述指标体系下,结合本项目用地现状及 该校发展建设的要求,本着 “建成一幢建筑,完善一幢建筑,美化一幢建筑”的原则,考虑到该项目应按高标准、高规格、高要求规划,为保证办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初步确定本次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类别 项目名称 现有建筑面积(㎡ ) 本次可研建筑面积(㎡ ) 总建筑面积(㎡ ) 备注 教 11640 0 11640 学 0 8650 8650 实 1 750 0 750 训 2 0 998 998 用 0 1600 1600 房 0 3300 3300 校 0 5208 5208 含地下停车库 780m2但不计入容积率。 公 0 6800 6800 含地下停车库 1350m2 但不计入容积率。 建 0 3500 3500 生 12020 0 12020 另有预留发展学生宿舍 活 2840 0 2840 用 0 1440 1440 房 0 1306 1306 大门、值班室、配电房、加压泵房等 体育场下架空停车场 7450 7450 不计入容积率。 共计 27230 40252 67482 七、推荐建设方案 在项目方案阶段,项目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了多个方案比选, 方案一: 校园主入口选择在校园用地临规划道路的中部偏西北的位置,西面及北两侧设置校园次入口;从校园主入口进入校园后正对教学楼,右侧为校行政楼,左侧为风雨操场和服装加工实训车间,几栋建筑共同围合形成了校园的入口礼仪广场;在教学楼后部为实训教学楼;风雨操场后部为学生 实训车间,利用校园次入口,出入方便;图书综合楼设置在校园的中部,位于教学楼与学生生活区的中间位置,流线便捷,使用方便;学生生活区设置在校园的东部,依山而建,以满足学校的使用需求;保留原有的学生食堂,学生食堂靠近学生生活区,方便学生使用;体育 运动区设置在校园的中部,包括 400米运动场及 6 块篮球场,与风雨操场共同形成了学校体育运动区。 方案二:校园主入口选择在校园用地临规划道路的中部偏西北的位置,西面及北两侧设置校园次入口;从校园主入口进入校园后正对教学楼,右侧为校行政楼,左侧为风雨操场和服装加工实训车间,几栋 建筑共同围合形成了校园的入口礼仪广场;在教学楼后部为实训教学楼;风雨操场后部为学生实训车间,利用校园次入口,出入方便;图书综合楼设置在校园的中部,位于教学楼与学生生活区的中间位置,流线便捷,使用方便;学生生活区设置在校园的东部,依山而建,以满足学校的使用需求;保留原有的学生食堂,学生食堂靠近学生生活区,方便学生使用;体育运动区设置在校园的中部,包括 400米运动场及 6 块篮球场,与风雨操场共同形成了学校体育运动区。 最终确定本次可研报告中的方案一为推荐方案,该方案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布局合理,符合开阳县城 市总体规划,满足开阳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获得专家和领导的一致认同。 故本可研报告推荐该规划设计方案,具体详见方案设计图部分。 第三章 场址选择 一、场址现状 (一 )地点与地理位置 项目所在地 —— 开阳县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开阳县县城,学校用地总面积为 公顷 (约 亩 )。 地块北面为现有居住用地,南面和东面为自然山体,西面为开阳县环城南路。 (二 )土地权属类别。 规划用地范围内均为开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无农用地,适宜扩建校园。 二、场址条件 (一 )地形、地貌条件 用地整体呈不规则多边形,南北最长为 309米,东西最长为485米,总用地面积 公顷。 整个场地高程在海拔 1253 至 1296 米之间,最低点在校园南部,最高点在校园中部,高差约 43米。 校园场地坡向以西向坡居多,北向坡次之。 设计时应注意合理利用地形,节约用地减小土石方工程量。 (二 )工程地质 (应该将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批复引用论述场地无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适宜建设 ) 经拟建场地及周边环境地质调查,本校区所处场地内的地形高差起伏较大,为满足规划及使用功能要求,须对现有场地作适宜 (土方 )挖填处理。 在项目实施前须对场地的地质灾害作出完善的评估报告,对有可能的滑坡危险地段,应先治理完毕再进行单体工程的实施;对有较大高差的切坡处,可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并结合单体建筑的特点,采取有效的边坡处理措施,确保结构的合理安全;对南侧西侧位于山脚的不利地段,今后根据详勘资料确定适宜的边坡支护措施,使工程能在安全、节约、可实施的原 则下进行;各单体建筑的基础选型,须在提供地勘资料后,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地形等因素,经造价对比后再具体确定。 (三 )周边建筑与环境条件 地块北面为现有居住用地,南面和东面为自然山体,西面为环城南 路;学校现有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实训车间等建筑,在规划中考虑保留。 (四 )规划条件 本项目建设符合开阳县总体规划及 开阳县职业技术学校 校园规划的要求。 (五 )交通条件 该校现位于开阳县县城,扩建区域西抵临开阳县环城南路,校内道路系统将按照规划建设,满足规划及消防要求。 通过合理组织人流、车流,让交通条件既方便又不影响校园环境的宁静,对扩大招生规模,对外学术交流有极为良好的自身条件。 (六 )项目配套设施条件 开阳县电网为国家电网,用电等安全指标均达要求。 校园外部水源为自来水公司供给的来自水,供水管网的 供水量可满足学校日常生活及其他活动的用水需要,其管网供水压力可以将水引至学校教学区;校园内的雨水和污水可通过校园内的地下雨污管道,将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城市排水和排污管道中。 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能满足施工要求。 (七 )项目法律保障、社会环境条件 开阳县政府对 项目建设 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为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根据 国务院和贵州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黔府发 [2020]31)号文件精神以及贵阳市常务副市长申振东到开阳县调研职业教育的讲话纪要和国家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 学校基本条件和要求。 学校领导班子及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扩建学校的深远意义和作用,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在加强领导、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积极行动,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和法律支持条件。 该项目建设用地符合开阳县城市规划及 开阳县职业技术学校校园规划,能满足规范及使用要求,具有良好地交通、环境、配套设施条件,因此项目选址是适宜的。 详见总平面图 (附件 ) 第四章 建设方案 一、建筑设计指 导思想与原则 (一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区合理、分步实施、体现经济、朴实、新老建筑相互和谐。 (二 )结合地形地貌合理用地、节约用地,远近结合,科学分析。 (三 )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承传学校文化 (布局传承、建筑传承、环境传承 ) (四 )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线清晰,符合学校固有特色,体现生态科技教育特有形象。 二、总体规划方案 (一 )总图布局 规划沿校园主轴方向形成空间序列。 各空间序列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有序的变化强调规划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突出校园主轴的导向性。 规划布局建筑与建筑之间相互呼应、比邻相生、结合地形与坡 度,形成一个整体。 并通过各序列空间的高低错落、大小相间、形体变化,人工与自然、普遍与特殊的融合构成山地校园特色风貌。 校园主入口选择在校园用地临环城南路的中部的位置,南北两侧设置校园次入口;从校园主入口进入校园后正对教学楼,左右两侧为校行政楼和风雨操场,几栋建筑共同围合形成了校园的入口礼仪广场,既达解决了步行交通的作用,又烘托了主入口氛围;在教学楼后部为实训综合楼,两者用连廊连接,联系方便。 学生生活区设置在校园的东北部,依山而建,学生食堂、学生宿舍为已建建筑,学生食堂靠近学生生活区,方便学生使用;图书馆设置 在校园的中部,位于教学楼与学生生活区的中间位置,流 线便捷,使用方便;学生实训区设置在校园的西南部,临近校园次入口,方便对外联系的同时避免了学生实训对学校教学的干扰。 体育运动场地设置在校园的中部,包括 400米运动场及 6 块篮球场,与风雨操场共同形成了学校体育运动区。 (二 )规划结构 规划中为体现校园氛围,从主入口进入校园后正对教学楼,形成南北向的校园礼仪主轴,校园主轴贯穿礼仪广场及教学区,组织校园主入口的步行交通。 在校园的东西方向形成校园的规划次轴,将校实训区、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联系起来。 在规划 中形成了一主轴一次轴多功能单元的规划格局。 (三 )功能分区 规划利用场地现有条件构建功能网络,将校园划分为:礼仪广场区、行政区、教学区、实训区、图书馆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 礼仪广场区:临环城南路设置,由入口广场、礼仪广场构成。 是校园的礼仪景观区域,同时也是外来人流较多的区域。 图书馆区:由一栋图书馆楼构成,图书馆设置在校园的中部,位于教学楼与学生生活区的中间位置,流线便捷,使用方便。 图书馆背靠林木茂盛的自然山体,面对校园的运动场,视野开阔,环境良好。 行政区:由一栋校行政办公楼构成,紧邻学校礼仪广场 区,将外来人车流较多的行政楼布置于此可避免其对教学区的干扰。 教学区:位于礼仪广场区南侧,以 3 栋教学楼和实训综合楼构成,格局规整,功能主要为公共教学、阶梯教室,是校园教学人流较为集中的区域。 实训区:该区域是呼应职院教育的特色而设,区域内布置实 训楼及实训车间等单体建筑,是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的场所。 学生生活区:位于校园东北侧,由生活广场、学生食堂、职业培训公寓及学生宿舍楼组成,以聚合组群的空间形态组合,突出生活区向心的聚合性,方便学生使用。 体育运动区:位于校园中部,由 400米跑道运动场、风雨操场及篮球场地组成,方便学生使用,同时临近北侧校园次入口,为体育场所的社会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四 )交通组织 校园道路骨架 校园内道路网络结合用地地形布置,车行路形成环形骨架。 主要道路沿等高线布置,结合坡度自然起伏,尽量不对自然地形造成破坏。 步行流线:步行主入口从校园主入口进入,经过入口礼仪广场、教学楼,为校园步行主轴;通过校园道路可步行到达校园的各个区域,在局部高差较大的地方因山就势,设置景观步道与道路相通,解决步行交通的联系; 车行流线:车行通过南北两侧的次入口进入校园,在校园内形成环形路网结构, 并分别在教学区、实训区和学生生活区形成车行环路,使得车辆能够便捷到达各建筑单体;校园道路紧急时可作消防通道的使用。 校园出入口 校园主入口选择在校园用地临环城南路的中部的位置,是校园景观展示的主要入口。 南侧的校园次入口,主要满足实训区的物流及车行需求。 北侧的校园次入口为体育运动区入口,方便体育运动区对社会的开放,便于管理。 步行系统 校园内部结合主要车行道设置完整的步行系统,形成由校园礼仪主入口至教学区,实训区至学生生活区的步行轴线,贯穿整个校园,使校园路网更为完善合理,同时也为校园内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停车场设置 规划中结合校园车行主环线在礼仪广场区、体育运动区、行政区、实训区等车流较为集中区域布置地面停车场,同时利用地形在图书馆、行政楼等重要地段设置地下停车场,满足校园对停车的需求。 停车区域都靠近校园出入口,尽量避免车辆进入校园内部,减少对校园的干扰。 道路无障碍设计 校园内主要道路坡度控制在 8%以内,满足无障碍要求。 且各级道路在紧急情况下都可作为防灾道路使用。 (五 )绿化景观 校园绿化结合山地布置,增加场地的空间感和层次感,通过已有生态林地的保护和生态绿化区的营建,改善整个校区的 生态环境。 对校园内各区中心、广场、运动场地进行绿化配置。 校区道路两侧布置绿带。 临环城南路布置隔离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