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论文毕业设计word格式内容摘要:

从本职工作做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将从节水、节能和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等几个方面探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 一、节水: 建筑给水排水节能的主要途径 合理确定用水量(包括冷水、热水及其他等用水)的定额。 严格执行《建 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生活用水量定额标准,并非用水量越高越好。 理设计建筑给水系统。 主要可通过下列方法实现: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直接供水;合理进行竖向分区,平衡用水点的水压;采用并联给水泵分区,尽量减少减压阀的设置;推荐支管减压作为节能节水的措施,减小用水点的出水压力;合理设置生活水池的位置,尽量减小设置深度,以减少水泵的提升高度;优先考虑水池 水泵 水箱的供水方式。 推广采用节水的卫生器具。 如限制卫生器具的流出水头、红外线感应龙头和便器等,不应采用无控制花管、长流水的小便槽。 合理采纳变频调速泵组供水。 当采用变频泵供水时,应优先采用变频变压变流量的给水方式,其节能效果要优于变频恒压变流量的给水方式;当采用变频恒压变流量时,工作压力的设定应接 近水泵工频运行时高效段扬程的下限;工作水泵应选用 2 台或 2 台以上,不同级配工作泵的流量宜以 1/2 的流量梯变,宜采用大小水泵搭配的形式,并设气压罐小流量给水。 当市政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叠压供水设备。 具备条件的,应当至少选择一种可再生能源(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用于建筑物的热水供应。 热水水源的利用可采用太阳能、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 术。 在采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时,不得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和浪费。 如利用地下地温地源自动供暖制冷系统,就是通过表层地下水为载体,或将盘管埋在土壤中以盘管内流动的介质为载体,将这些地温热源输送到水源热泵进行能量转换,冬季输出 45 ~ 65 ℃的热水。 在太阳能的利用上,有条件的可采用太阳能蓄热技术,太阳热水系统的工程参数应结合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 太阳能热水器的循环可采用强迫式、自然式循环太阳能热水器和直流式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应有温控装置,并应合理控制和设定热水的温度。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热能再利用与节水 技术还应相互结合。 太阳能热水器可作为热水供应的预加热措施,可设在其他热交换器的前端。 热水系统宜机械循环以满足用水点的节水要求。 合理设计热水供应系统。 加强余热的回收和利用(包括工业余热、废热、烟气余热、蒸凝结水、热风能量的回收和梯级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城市热网或区域性锅炉房的热水或蒸气作热源。 可采用专用的蒸气或热水锅炉制备热源,也可采用燃油、燃气热水机组制备热源或直接供应生活热水。 当地电力供应较富裕的地区或鼓励夜间使用低谷电的政策时,可 采用电 能作为热源或直接制备热水。 从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角度出发,应合理配置组合各种不同热源的比例关系。 对集中热水系统远距离的少量供热点可采用局部加热方式;对不同场所可采用不同的热源形式。 热水供应系统储水温度宜控制在 55~ 60 ℃。 应合理确定热水用水量定额、耗水量、耗热量、供水水温、水质等热水系统的基本设计参数。 热水供应管网宜采用同程回水的给水方式。 当采用电作为热源时,宜采用储热式电热水器,以降低耗电功率。 热水供应系统宜缩短热水的给水时间,增加机械循环,并平衡冷热水的水压。 对于适合热电联供技术的工程,应优先考 虑。 排水和雨水 排水应尽量采用重力排水的方式。 污废水管道的敷设应就近排放,并应避免压力提升。 中水的利用。 利用空调凝结水排水。 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利用。 雨水的收集和综合利用。 冷却水和消防给排水 冷却水宜循环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在水源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采用江水、河水、湖泊水、海水、地下水等作为循环冷却水。 合理选择冷却塔。 在空气湿球温度较低的干燥地区,可通过设计计算来适当提高冷却水进出水温差,以减少循环水量和循环水泵的能耗,缩小循环管道的管径。 合理布置冷却塔。 保证冷却塔之间的距离,有良好的气 流组织条件,避免影响冷却塔的散热效果。 针对不同的循环冷却水水质应采取化学(杀菌、灭藻等)、物理(过滤)的水处理方法,具有缓蚀、阻垢的水处理功能,减少管道和机组内的结垢、腐 蚀。 在一定的条件下,设置合用消防水箱,以减少消防水箱的清洗用水。 自动控制和计量 建筑中宜设置建筑给排水自动化的监控系统(温度设定与控制、水池、水箱的报警和监控)。 变频泵供水方式宜采用管网末端压力表控制水泵转速的运行方式。 针对不同需要场所及使用条件,应加强给水用水量计量。 住宅应设分户水表计量用水。 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应当安设分栋用热计量 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 公共建筑应当设计并安装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