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课题题目内容摘要:

收储工作。 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谷地区路网,打造金谷周边快速交通体系。 (三 )加快招商引资,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促进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 “一园一城一谷 ”建设,精心包装策划一批重点招商项 目,大力发展项目经济。 有针对性地开展洽谈和推介活动,真正使项目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围绕 “十三五 ”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梳理、包装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装备专项、智能装备专项、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全年实现 3000 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 80个、竣工项目 70 个、签约落地项目 50 个,确保 120 个续建项目按期复工。 加快宝马发动机工厂和研发中心等一批工业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兴华南街地下商业城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设。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引导企业参与 “一带一路 ”战略和中韩自贸区建设,鼓励特变沈变、沈鼓集团、北方重工、北方交通重工、远大集团、机床集团以铁西组团方式,设立境外工业园区和海外生产基地。 全年力争实现出口创汇 亿美元。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 28 号文件,认真做好 “三争取 ”工作。 依托沈阳博林特电梯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产业化建设项目,争取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政策。 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争取电子商务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区政策。 继续抓住重工街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契机,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全面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项目。 (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 坚持工业立区、 “壮二活三 ”发展战略不动摇,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丰厚度,加速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做强装备制造业。 依托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92125”发展规划,加速制订与之配套的三年推进计划。 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打造 “中国制造 2025”与 “德国工业 ”合作试验区。 重点推进轨道交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能源、现代医疗等领域装备制造发展。 推进两化融合,实施智能化制造三年行动,推动机床集团、特变沈变等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市场化运作,引导支持沈鼓集团、远大集团、特变沈变、沈阳电力机械等企业,加快组建核电装备制造产业联盟,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优秀企业研发机构申请组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工大科技园、三一科技园、东软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做优化工产业。 推动米其林、普利司通、东药、沈化等重点项目的搬迁改造和扩产升级,加快和平轮胎二期智能化改造和三聚凯特三期新环保产品改造。 选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低安全风险、低污染的 “三高、两低 ”项目入 区,推进正新轮胎、泉恩集团、长兴化工、中化集团新材料基地等重点项目尽快落地。 加快化工园智慧环保、 VOC 综合治理、工业污水点源治理等项目建设,推进化工园作为国家唯一环境控制规划试点单位的环保工作。 做大现代建筑产业。 推进远大科技园、盛西尔建筑产业化基地、中铁十八局现代建筑等项目建设。 促进北京五洲东北总部、北方重工与德国沃乐特合作等项目尽早落地。 做强做优中南建设、中辰钢构、日本积水、洛菲尔建材等产业化配套生产企业。 推进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 做实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动城区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引进总部 经济,发展金融产业,不断壮大税源,提升服务业档次和水平。 依托金谷科技园,借助区委、区政府、区政协等机关西迁的经济拉动优势,完善泛金谷地区功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企业由单一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 支持骨干企业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领域,推动嘉泰工业博览城、特变电工等电商平台和晋亿物流、兵工物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接。 以工业博物馆、开发区工业园区、都市农业观光带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优化旅游线路,繁荣旅游市场。 做精现代农业。 全面加快西部新城建设,发展 “沈盘线 ”经济带,提升农业 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形成东西互动、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抓好农业生产,做好粮食增收工作。 积极推进 “盛京驿站 ”和沈阳高花谷源都市农业庄园建设。 启动浑河堤坝南移工程,加快宝马采砂生态恢复工程,加快西峡谷橡胶坝护堤工程。 实施细河防洪治理工程,做好水资源及河道管护工作。 (五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中央 “五个统筹 ”的城市工作思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区承载功能,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区。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积极推进中央大街 跨浑河桥、地铁九号线铁西段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加快浑河 4 街、开发 22 路等路网建设。 全面完善城区快速路网,打通兴顺南街、卫工南街等重点街路,确保沈辽路快速路二环至三环段开工建设、北一路快速路竣工通车。 加大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力度,推进铁西新区综合管廊建设、化工园地下管网整体改造工程。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启动 66KV 德胜变电站扩建工程,完成 220KV 高花变电站建设。 加强热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德园起步区、细河新城热源项目建设。 推进 “海绵城市 ”建设,提升应对内涝积水危害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 理。 提升城市精细化、数字化、动态化管理水平,打造整洁美丽的市容环境。 深入开展地铁口、专业市场周边、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的集中整治,加快实现市容环境提档升级。 实施仙女湖公园、劳动公园改造提升工程。 稳步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施建设大路、兴工街等街路维修改造工程,提升北一路、重工街等重点区域亮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道路清扫、除运雪的机械化水平,积极做好绿色除运雪工作。 全面加快供暖、给排水等信息化平台建设。 推进公交港湾建设,实施道路渠化改造工程。 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深入实施 “蓝天碧水 ”和 “水污染防 治行动计划 ”,全力推进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拆除联网和清洁能源替代工程。 推进沈西垃圾焚烧项目建设。 加快三环内 20 吨以下燃煤锅炉拆除工作,实施惠天热电建业热源厂等锅炉房联片供热工程,确保完成治污减排任务。 积极推进浑河、细河、浑蒲灌区沿岸综合改造工程和卫工河水系治理。 推行医药化工企业智慧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环保水平。 加强镉污染土地管控和利用,启动污染土地苗圃建设。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绿化、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宜居乡村建设,改造农村公路 40公里,建设宜居达标村 12 个,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管理,不断改善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 (六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供更优的公共服务产品,保民生、兜底线,切实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深化 “一园一城一谷 ”集团化办学工作,提高教育优质均衡化水平。 扩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 加快学校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完成77 所学校数字校 园建设。 投入 亿元,启动光明二校教学楼等 7 个新建项目,加快推进勋望小学燕塞湖校区等 9 个续建项目,实施中小学操场等 19 个维修改造项目。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 实施居民健康管理工程,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强与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提升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稳妥做好生育政策调整落实工作,促进我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加快文体事业发展。 发挥文体场馆综合效益,探索文体设施社会化 服务和市场化发展新模式,促进文体产业发展。 实施文体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森林体育公园扩建,推动公共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 扩大城乡文体活动阵地,推动文体资源向农村倾斜。 发展工业旅游,推进红梅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支持群众性文体社团建设,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纳入市级统筹工作。 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 加强创业就业工作,新增实名制就业 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零就业 家庭动态保持为零。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新建老年人示范性日间照料站 16 个。 稳妥实施棚改工程,采取购买商品房的方式,完成马贝、沈辽路北一巷等棚改项目。 投入 2600 万元,对弃管房进行统一维修。 加强物业管理工作,探索物业管理服务新办法,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 确保完成好农村危房改造等各项为民办实事工作。 (七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确保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高效、透明。 强化行政监督。 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工作制度。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确保办复率 100%。 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密切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联系,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建设法治政府。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营造诚信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 强化市场监管职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市 场环境。 转变行风政风。 深入落实 “三严三实 ”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增强行政执行力,打通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 ”。 坚持从严治政,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 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的作用,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强化公务员队伍的教育与管理,打造廉政勤政的公务员队伍。 维护社会稳定。 依法规范信访秩序,逐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强化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切实维护公共安全。 加强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工 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机遇时不我待,新的责任不容懈怠。 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共同谱写全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2020 年通化东昌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0 年东昌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0 年 1 月 5 日在通化市东昌区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长王慧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 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 “十二五 ”及 2020 年工作简要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区人民,按照既定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进取,奋力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呈现新局面,东昌发展迈入新阶段。 同时,我们也经历了未曾预判的困难和挑战。 纵观整个 “十二五 ”,尤其是近两年,宏观形势复杂严峻。 从全球看,世界经济始终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乏力;从全国看,国民经济告别 30 多年来的高速增长, “三期叠加 ”阵痛持续加深,多重困难和挑战交织;从全省看 ,东北老工业基地因体制和结构性等诸多矛盾,经济出现 “断崖式 ”下滑,跌落到全国增速最低行列。 面对这种形势,区委、区政府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应对新挑战,集中精力稳增长,总体上保持了全区经济社会 “稳中有进 ”的基本面。 预计 “十二五 ”末: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144 亿元,同比增长 7%,五年增长 倍,年均递增 %; 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 亿元,同比增长 %,五年增长 倍,年均递增 %; 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 亿元,同比下降 %,五年增长 倍,年均递增 %; 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109 亿元,同比增长 12%,五年增长 倍,年均递增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8437 元,同比增长 %,五年增长 倍,年均递增 %;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3730 元,同比增长 7%,五年增长 1 倍,年均递增 %。 五年来,全区经济社会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有效投资取得新成效。 持续开展 “项目建设年 ”活动,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累计引进各类项目 1747个,实际到位资金 648 亿元,引进省外资金 34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累计开工建设项目 940 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 273 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30 亿元,年均增长 %,持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万通药业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石油机械异地扩能改造、百泉保健食品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达产。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三次产业比由 1:37:62 调整到 2:36:62。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设施农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